APP下载

智慧观察引导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03-03陈巧晏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启迪解决问题智慧

陈巧晏

(福州市儿童学园,福建福州,350025)

幼儿智力和能力的特性之一是“问题性”。冯晓霞认为,“问题性”常常表现在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1]林崇德将“问题解决能力”列为“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指标之一。[2]受此启迪,本文结合课题研究“智慧观察引导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多领域的探索。

一、智慧观察引导内涵解读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观察和引导是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任务。[3]

观察既是教师了解、评价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也是支持、鼓励幼儿,引导和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基本前提。引导是在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现状的特点和困难后,机智灵活地启迪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智慧即聪明才智,是一种对事物或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或解决的超常能力。智慧观察引导是这样的能力:教师观察引导时发挥聪明才智,既能迅速、灵活、正确地捕捉与理解所观察到的幼儿的学习状态及所遇到的问题,又能迅速、灵活、正确地运用各种方法,启迪幼儿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幼儿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慧观察引导落实在幼儿教育实践上,是“双智导”,即先智慧地引导幼儿观察自身活动中遇到的困惑状态,从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智慧地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智慧观察引导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要从幼儿视角观察、捕捉、理解幼儿的活动状态,敏感地发现幼儿遇到的困难,机智地启迪幼儿发现和提出真实的问题,进而巧妙地鼓励和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成为大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做到“导而弗牵”。[4]

(二)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针对幼儿好奇、好问、好胜、好表扬的心理,尽量尊重幼儿关于解决问题的想法,机智灵活地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教师要用多种形式表扬幼儿解决问题的成果,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做到“导激结合”。

(三)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逐步学会提出和解决“是什么、有什么、什么样”等判断性问题和“怎么样、怎么办”等描述性问题,进而提出“为什么、是不是、能不能、会不会”等思辨性问题,做到“导而有序”。

(四)启迪性原则

幼儿在学习中产生困惑并提出问题时难免存在正确、有序、连贯地思考与表达的困难,教师要在耐心倾听、理解中机智灵活地运用形象、生动甚至幽默的比喻性语言,多角度巧妙地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教师要引导幼儿理清提出或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幼儿感受提出问题或成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增强幼儿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做到“导中促思”。

(五)发展性原则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智慧引导应着眼幼儿内隐的思维能力发展,着力发展幼儿外显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形式引导幼儿先学会简短正确的提问,再学会较复杂问题的表达。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借助图示表征符号进行辅助表达,从而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敢说、会说、喜欢说,做到“导中促说”。

三、智慧观察引导的有效方法

(一)智导“场景观察”找毛病,多向比较中解决问题

生活活动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例如,部分小班幼儿在进餐活动中存在吃不干净,饭粒撒、漏等现象。遇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观察后,可在进餐快结束时,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对幼儿说:“小朋友吃的饭菜,大多数都跑到宝宝肚子里了,也有些不乖的饭粒偷跑到桌上、地上去,弄得到处不干净哦,大家互相看一看哪里躲着偷跑出来的饭粒?找到后你们想问什么?”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幼儿产生了兴趣,他们认真地四处观察,并大胆提出许多问题。然后,在比较、讨论中让幼儿知道:吃饭的时候,小手要扶着碗,细嚼慢咽,这样才不会让饭粒“逃跑”,并找到了解决“吃不干净”问题的方法。上述例子中,教师幽默风趣的“导而弗牵”就是一种智慧。

(二)智导“现象观察”找问题,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动手操作是幼儿在园学习的重要方式。受能力差异的影响,一些幼儿在操作中难免会遇到麻烦,教师要观察幼儿的“麻烦”现象,巧妙地引导和激励。例如,中班建构游戏“乌塔”和“白塔”中,大部分幼儿会看“建构图”,选用合适的材料,顺利地搭建出牢固的双塔来,有的还会在塔周围添加围墙、栏杆。但是,俊俊建构的塔一会儿就倒塌了,他大叫起来。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介入,而是请成功搭建的“小工程师”们观察俊俊搭的塔,让他们想想问题在哪里,并向俊俊提问。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小工程师们提出不少问题,俊俊听懂了吗?现在应该怎么搭建不会倒塌的塔?”这样可以激励俊俊自己动手再试试。俊俊受到启发和激励,又动手探索,终于搭出了比较牢固的宝塔。俊俊高兴地说:“我也是搭塔工程师了!”本例体现了“导激结合”的良好效果。

(三)智导“比较观察”找差异,辨析思考中解决问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间的同异和关系的过程。幼儿自主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性差异”。[2]不少活动内容的要求是共性的,幼儿必须遵循,教师要通过比较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吸盘挂钩”中,幼儿观察了解吸盘挂钩的特征后,兴趣浓厚地自选吸盘挂钩,找自己想要固定挂钩的地方去尝试,并且挂牢自己想要挂的东西,充分展示个性。在这个活动中,挂牢是幼儿共同的目标。幼儿纷纷把挂钩用力摁在玻璃窗、瓷砖墙面、穿衣镜面、玩具柜门板上,挂上牛角梳、大背包、T恤、小毛巾、小书包等。多数幼儿兴高采烈地欢庆成功。小坤却着急地喊道:“老师,我的挂钩老是掉下来。”小琪也喊起来:“我的书包怎么挂不住了?”他们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观察后启发他们:“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怎么做的。”又启发其他幼儿:“大家挂完也去看一看,小坤和小琪的挂钩吸的地方和挂的东西,跟你们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想对他们提什么问题?”几分钟后,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挂钩吸盘要用力压”“可以挂轻一些的东西”等。幼儿在教师“找差异”的智慧启迪下,也进行辨析思考,前后对比或与他人对比,解决了问题,幼儿表达得也很正确。因此,幼儿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在“导中促思”的“找差异”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四)智导“前后观察”找矛盾,阅读讨论中解决问题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言领域的重要目标。幼儿处于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在阅读中解决问题、获得心理满足的阶段。阅读活动是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契机,不过,教师也要讲究引导方法。例如,绘本阅读中,教师十分重视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和书名,从中了解绘本故事的主人翁及其所处环境,猜测故事可能讲述的内容,形成阅读兴趣和期待,再引导幼儿阅读绘本结尾,了解故事的结局,让幼儿考虑是否符合阅读期待。教师在前后对照中启发幼儿提出问题,最后才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有序地阅读绘本的详细内容,从中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巧妙有序的智慧引导会让幼儿充满阅读兴趣,而且有较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程序,幼儿能在阅读活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大胆表达,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中得到发展,达成“促思”“促说”的引导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幼儿“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5],观察引导幼儿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让幼儿生活在对客观事物进行系列思考的世界里。但观察和引导“需要教师运用智慧”。[5]因此,教师的智慧观察引导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举足轻重,需要教师继续深入探索,不断大胆创新。

猜你喜欢

启迪解决问题智慧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自然的启迪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