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建设的高职教学方法现状审视、原则及策略分析
2020-03-03何超萍陈李萍
何超萍,陈李萍
(1.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浙江绍兴,312088 2.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科技处,浙江绍兴,312088)
随着高等教育全面进入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质量已然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与经费和招生并列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中心议题”[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同样面临教育质量这一难题。在长期的教育质量建设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将教育质量视为一项行政事务,趋于宏观表面。随着教育质量发展进入“深水区”,高职教育质量建设要有新的方向,需要向教学微观层面延伸渗透。“教学因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成为现实,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2]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建设进展较慢,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急需寻求一条二者配合发展的科学改革之路。
一、高职教育质量的现状
《教育评价辞典》指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教育效果优劣,由培养对象的质量体现”[3]。教育质量的具体衡量标准为各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傅大友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可理解为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整体上能够满足社会及自我发展需要的程度。[4]袁贵仁指出:“提高质量,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5]由此可见,高职教育质量是以发展性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依据,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既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质量有所提升
近年来,国家推行了多项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举措,一批高水平学校快速成长起来,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专业设置日趋合理,调整后的专业与国内一、二、三产业相关的比例接近于我国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比例;第二,产教融合进程持续深化,在教指委调整重组、产教对话、校企联合教学教改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第三,职教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职教总人数已达到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约43.66万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近40%;第四,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尤其在薪资收入和专业匹配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果。[6]
(二)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盲目性
截至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达1341所,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3]高职院校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存在与高等教育“三个不匹配”和“三个盲目性”的问题,即经费、制度及师资的建设进度难以匹配高职快速发展的进程。同时,在高职教育发展浪潮中,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摸清自身发展定位,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方向方面容易跟风,发展决策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7]
(三)人才培养存在“格雷欣法则”现象
“格雷欣法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种现象,又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属货币同时进入市场时,良币会被劣币取而代之,进而导致金融市场混乱的现象。[8]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扩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逐渐显现,随之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格雷欣法则”现象,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不高。
(四)教学目标与现实有落差
教学活动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主要路径。然而,因高职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当前高职教育快速扩张的现实与理想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及家长选择高职教育却并未达到期望值,国家及社会投资高职教育也未达到预期的回报。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教育的初始投资回报率仅为0.4%,而本科为4.6%,硕士研究生为69.7%,博士生为84.4%。[9]高职人才培养数量激增的同时,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却仍然短缺。
二、教学方法改革与教育质量建设
供给侧改革范畴中,职业教育在助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人才个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最大发展潜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以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高职发展乱象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因此,开展质量建设的任务也愈加紧迫。如何在高职外延发展的同时快速有效地寻求一条质量建设的有效路径,是高职院校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教育质量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从理论上层建筑搭建到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再到课程教学的配套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上下“毕其功于一役”。面对纷繁复杂的建设任务,高职院校需要意识到,要“快狠准”地达到建设目标,不是全部任务的齐头并进,而是有规划、有重点地分项实施。潘懋元先生指出,“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是质量建设的核心”[10],而在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是其中的“牛鼻子”。作为质量建设的切入点,教学方法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其重要地位能够从新一轮的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热潮中窥见一斑。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推进质量建设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
三、高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作业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中职院校转型升级合并而来,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和专业都留下了中职烙印。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无可避免地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引入的青年教师大多为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并且基本为学科型教学经历,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先前认识,因此,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容易沿袭教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经历。由企业引入的专业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背景,难以做到教育性教学,且因传统课堂教学封闭性、单向性的特征,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低,因此,也多采用最为保险和稳妥的传统教学方法。
(二)改革思路及管理僵化
第一,高职院校为保障改革进程,对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管理沿袭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方式,区域统一化、行政化,管理过程中弱化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教师被动参与行政要求下的改革工作,还未真正树立起改革意识,只是被管理群体强硬地“牵着走”。
第二,改革的“高要求”远远“跑在”相关制度完善的前面,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时,前期的准备工作如软硬件的配备还没做好,便匆忙展开行动,最终因改革过程中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教师的教改工作缺乏科学考核以及物质及精神激励的缺位,导致教学方法改革于教师而言只是一项“费力少回报”的行政任务,最终迫以被动的、流于形式的教改来应付学校管理层的要求,难以真正投入改革。
(三)教师思想认识及能力不到位
第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的学术性认识不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偏向,认为只有专业研究才是学术研究,教学研究不能称为学术研究。正因如此,教师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严重不足,窄化了教师的学术研究领域。
第二,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存在认识偏差。高职院校近几年掀起了多轮教学改革浪潮,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较多,但涉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不多。教师群体中也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足轻重。
第三,教学方法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有畏难情绪。部分高校实施了教学方法改革,但实施过程中,尽管学校多次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出台了诸多措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但从一线教师的实践情况来看,效果并不乐观。学校提出的高要求、重任务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大部分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在工作之外主动迎难而上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行动与决心。
第四,教师个人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不足。同教育质量建设一样,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效果,高校必须综合考量教学理论、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学生情况以及自身特点等多个方面,通过多次探讨和尝试,构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及专业需求的高水平课堂。但如前文所述,高职教师教育理论以及企业实践经验的双重缺失,再加之畏难情绪的干扰,导致其开展高水平教学方法的改革困难重重。
(四)学生存在一定抵触心理
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导致高职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缺乏课堂上主动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欲望。因此,部分学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也是教学方法改革难以推行的阻力之一。
(五)新方法推行声势大于效果
部分高职院校于前几年率先开展了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并广泛宣传其经验与成果。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这些改革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进了理论研究的进程。但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其改革的实效仍需评估。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
基于教学方法使用以及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把握好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运用。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对错,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我们不能以好坏简单评论,更不能“一刀切”式地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自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开展高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创造性地选取和优化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教学方法。
(一)组合型原则
教学活动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师自身等多方面因素,为了呈现一堂高水平的有效课堂,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需要把握组合型原则。不同的教学因素和教学阶段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将一门课或一位教师或一个班级简单规定为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组合多种教学方法,选出最恰当的组合方式。
(二)应用性原则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实验、实训、实习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突出方法的实操性、模拟性、演示性以及实用性。因此,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的选取和运用上必须明确突出应用性原则。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87.5%的试点课程(专业基础课及核心课几乎全部囊括其中)将行动导向法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并融入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三)学生兴趣原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障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学习计划性较差,缺乏学习动力[11];学习依赖性较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善于抽象思维,但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倾向于活动性、经验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属于动觉型和互动型学习风格[12]。正是基于上述特点,教师采用互动合作以及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遵循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四)最优化原则
组合型原则是指以某一种教学方法为主,配合使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主体教学方法的选取要依据教学实际需求,提倡最优化原则。教学方法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因此,在强调创新运用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防止热衷于追赶时髦、生搬硬套当前职业教育中主流教学方法的做法,要考虑教学的具体情况。
五、高职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项“外部发起、内部作用、成果显现”的过程,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合力完成改革工程。基于当前高职教育质量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职院校需要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综合配套工作。
(一)改进管理方式,营造教学方法改革氛围
当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推行和宣传的力度还不足以真正渗透每一门课程,仍存在管理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只在管理层开展的教学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尊重科学、尊重教师”为原则,减少行政任务式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放宽教师的自我管理空间,同时组建教学方法改革小组,增强教师群体的改革自主性和能动性。另外,高职院校还需出“重拳”营造出热烈而积极的改革氛围,从思想层面改进教师的教学观,激发其改革意识,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改革中来。高职院校管理层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渠道,针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潜移默化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二)完善相关制度,注重教师激励
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高职院校需在已有制度中协调教师的各项工作安排;教学方法改革工作的绩效评估应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更加突出过程性评估,以真正达到激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出台需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重配合,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改革进程。
(三)完善硬件配套,配合实施需求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过程呈现大量的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并注重动手操作环节。传统的“秧田式”桌椅布局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布置专门的适合行动导向课程开展的教学场地,采用圆桌式、小组式的课桌椅布局,同时要改进固定桌椅排列方式,以方便搬运并组合成教学方法实施所需的摆放形式。实训室需购置能够满足小组或单人操作的工位数量。另外,高职院校还需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改革的工作场地,即教师工作室。我院目前已开设了“茅天尧(咸亨酒店总经理、中国烹饪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既是教师的办公场所,又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训功能。今后,我院还将进一步扩大教师工作室的设立范围,为普通青年教师设立专业工作室。
(四)加强培训学习,提升教师改革能力
高职教师作为具体实施者,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如前文所述,高职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与理想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储备不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针对性地加大对职业教育及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培训力度。
(五)以成果为指南,倒逼改革进程
在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时,高职院校需要将成果产出设定为教学目标,以此倒逼改革进程,激发教师的改革动力。我院完成了一系列改革成果清单上的目标,包括总报告、理论研究成果、实践探索成果、宣传报道成果四大模块成果,囊括研究报告、论文、设计方案、教材、优秀教学方法现场视频记录等多种形式,以成果为指南,帮助教师明确改革实施方向。
高职教育质量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尽管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但不可否认,面对现存的诸多质量问题,寻求教学微观层面的突破口尤为重要。作为起直接作用的提质手段,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深入分析以往教学方法改革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同时结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观,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职教育质量建设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