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传统技艺传承中的运用
2020-03-03黄煜
黄 煜
(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530005)
传统技艺是工匠们在长年的生产过程中,与自然和工具不断磨砺,经过不断调整、完善、创新的发展过程,逐步积累形成的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技艺。它经历了由简单到繁复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在给百姓带来大量成本低廉的产品的同时,也对传统技艺的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传统技艺面临着工匠人数减少甚至后继无人的危机。
一、传统技艺传承的现状
目前,从事传统技艺的工匠年龄老化且鲜有徒弟。昔日繁华的传统手工艺店,现如今只有屈指可数的门店还在坚守。老师傅曾经收过的徒弟也因为传统工艺挣钱辛苦,纷纷转行。这使得传统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社会关注程度也逐年降低。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五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认可度和自我认同度不高
对于工匠的社会认同是指大众对工匠的身份及其工作的看法和接受程度,自我认同则包括工匠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及工作的感受,这两种感受都会作用在传统技艺传承上。由于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技艺的认知不足,对工匠工作缺乏了解,人们对传统技艺缺乏认同感,造成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有限的现状。社会认同的缺乏又造成年轻的工匠的自我认可度偏低,加上收入不高,导致他们对现有工作出现质疑,甚至急于脱离本行业。这一系列现象使工匠人才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传承成本高
首先,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学徒只有从简单的模仿开始学习,并经过大量练习后,才能有所进步,而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时间,学习成本极高。其次,当前的师傅大多是在生产过程中传授技艺,即边生产边教学,但往往两者难以兼顾,不仅使生产和教学都受到影响,还给师傅的创作带来麻烦。最后,学徒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要真正掌握一项技艺通常需要多年的积累,但他们在学习期间的收入微薄,甚至入不敷出,而大多数学徒的家境并不宽裕,无力承担长时间的学习投入,因而难以坚持下来。
(三)传承效率低
在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背景下,传统的工艺继承模式规模小,学徒的学习周期长、效率低。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徒弟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传统技艺了。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传统技艺只能靠严格的师徒关系来传授,师傅对徒弟的数量有严格的控制,人选上也有很大的局限,不可能大规模传授。虽然师傅的技艺精湛,但是由于数量有限,传授技术的效率低下,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加上部分师傅在如何传艺带徒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传授能力,因而进一步造成了传承效率的低下。
(四)传承观念陈旧
传承方式保守主要表现为传统技艺多为家族式继承或闭门式传承。传统技艺作为一项独特的技能,往往是由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被视为家族的无形资产。他们会对技艺严格保密,并对继承方式进行严苛的限制。这样的限制使传统技艺难以融入开放的社会,继承逐步陷入困境。同时,对技艺的过度保密也使得传统工匠很少与别人交流技艺,造成他们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现代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难以被使用,导致传统工艺逐步跟不上时代,并逐渐被新产品所取代。有些师傅受到传统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影响,又看到徒弟年纪小、有文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导致师傅不愿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及技能教给徒弟,更加剧了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疏离。
(五)缺乏传承管理机制
技艺的继承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传统的继承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中心,师傅和学徒之间的职责和责任来自约定俗成的观念,指导关系对继承人和传播者的限制是有限的。资金匮乏也是缺乏继承管理机制的直接体现。随着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的普及,传统工艺继承已经逐渐失去了资本的青睐。此外,政府倡导的传统技艺继承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企业过度开发,为了快速成功而不择手段开发传统工艺产品,导致工艺技术控制不严,产品材料偷工减料,声誉急剧下降。而在产品的终端市场,由于保护力度不足,恶性竞争又会造成产品过度贬值,使得工匠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育机制,它将传统学徒制的要素融入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和公众实施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学徒制以及普通学校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特征。[1]
(一)双身份学习
在现代学徒制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习的场所由学校拓展到企业,学校招生即招工,企业招工即招生。招收到的学生在课堂是学生,在车间是学徒,根据学习和工作需要随时交替身份转换。企业与学生签订学徒合约,学生在享受企业员工部分权利的同时,也要完成企业的要求。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了将学生和学徒融为一体,使职业素养培养、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二)双主体育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企业实习发展到订单培养,再到现代学徒制推行,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单独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由校企共同担负培养职责、共同承担培养风险,在人才培养中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2]
(三)“双导师”制培养
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和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互聘共用,改变了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有效解决了企业干得好的老师傅不一定教得好、学校老师讲的理论又与企业实际有所脱节的问题,使得人员优势互补、企校深度融合。在“双导师”制下,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按照办学要求与学生成长规律,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企业课程入校、课堂安排在车间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优化育人过程。
(四)双场所提升
企业和校园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对两者进行有效连接,是对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现代学徒制可以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阻隔,推进深度融合,增强育人实效。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开展、有机衔接,企业课程进校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安排。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岗位工作,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实现校企一体化培养,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
(五)多元化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企业特点、岗位要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学生职业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主体多样化。除教师外,还有企业专家、专业评价机构、家长等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参与评价活动。其次,评价内容多维化。考核团队会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再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能力。最后,评价方式多样化。考核团队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会将自评与他评、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涵盖整个培养过程,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必然要求,又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要。
三、现代学徒制在传承传统技艺中的优势
传统技艺传承需要教育与行业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将师带徒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
(一)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态度
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属性,经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建立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师傅与徒弟之间的双重关系。学生在学校中以学生身份学习传统技艺的理论知识,又在企业中以学徒身份学习生产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学生还可以了解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学习掌握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
(二)降低传统技艺传承成本
技术工艺的复杂性对理论基础和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校企双方要密切合作、各自发挥所长,由学校组织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企业进行技能的传授与实训,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避免实训过程中原材料浪费,提高设备利用率,帮助学徒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工人。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可以使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使各方的职责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更有效率。现代学徒制是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时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学徒的劳动报酬,既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学业负担,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获得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三)提高传统技艺传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采用现代学徒制来继承传统技艺,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传统技艺的因循守旧,能够促进传统技艺跟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创新。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学徒制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匹配、教学与工作相结合。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为学生今后的技能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又有助于他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这样的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有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四、现代学徒制传承传统技艺的策略
(一)大力弘扬传统师徒文化
传统技艺在代代相传中凝聚了很多前人的思想和智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注重积累、传承的结果。我们需要把优秀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和传统师徒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使职业技能拥有者成为社会尊敬的对象。[3]同时,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帮助,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不断扩大现代学徒制的影响力,可以形成一个共同践行现代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4]
(二)构建“双元制”的校企课程体系
相关管理部门应将现代学徒制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真正把现代学徒制融入学历教育。相关管理部门要以学生掌握工匠技能为目标,以工艺流程为本位,以生产活动为核心,针对学徒培训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以此建立科学规范、统一灵活的校企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与工艺生产过程保持一致。[5]企业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并共同实施,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保障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质量。[5]
(三)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师徒”教学模式
师徒制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由师傅对徒弟进行单独且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便于徒弟掌握知识、技能要点,并经常督促徒弟的学习。通过生产与教育的结合,学生可以直接在企业的生产岗位上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师傅能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还能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使复杂的技术活动可视化和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可以通过随时进行网络连线,使得两位教师在不同地点同时上一节课成为可能,打造全新时空的“师徒”教学模式。
(四)建立由技术技能大师领衔的“双元”教学团队
在学习传统技术和工艺时,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校企“双导师”队伍,是现代学徒制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为此,校企双方要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完善“双导师”制,加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和规划。对于企业导师,一方面要重视带徒师傅的选拔,并开展系统的培训,使其具有现代的教育知识与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保护师傅的利益,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保障他们享有的权益与履行的义务相对应。对于学校导师,应立足于与企业之间双向挂职锻炼,加强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促进教学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