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问题与政策建议
——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
2020-03-03韩光敏
韩光敏
(北海职业学院中专部,广西北海,536000)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择业就业已经不再占有明显优势。《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201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与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2.6%)相比下降了1.6%。从2015年到201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持缓慢下降趋势,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数量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社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往往以学生所在院校的层次为择优聘用标准,无形中导致部分虽然有能力但是所在院校并不是名牌学府的大学生与良好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1]北海职业学院2019届毕业生共计2618人,总体就业率为84.84%,与2018届相比毕业生总人数增加662人,总体就业率下降5.19%。随着毕业人数的增长和就业率的逐年下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经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我国自1998年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以来,逐渐诞生了一些实力不俗的学生企业,如校内网、康盛创想、电驴等知名公司,涌现出诸如王兴、戴志康、陈欧等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自主创业能为具备优秀才能的大学生提供施展手脚的空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和创意从而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企业也能为社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然而,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和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尚未形成规模,大学生创业比重较低。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在2019届毕业生中,只有13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该届毕业生中的占比仅为0.5%。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北海职业学院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广西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多项比赛和活动,其间也涌现了如“萌作创意手工公众号互联网分销”“依人——基于3D试衣模式的APP”“海上童子军训练营”等诸多优秀项目。很多参赛大学生在模拟情境下能做出非常出色的创新创业计划,但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面对充满风险的复杂现实环境,保守的应聘求职仍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他们的参赛经历及所获奖项也仅仅是当作增加求职简历含金量的筹码之一。除了面对风险的惧怕情绪以外,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创业环境、教育体系、思维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也导致大部分大学生难以实现自主创业。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自主创业中的各种困难,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学校首先需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规避创业误区,找准创业过程中造成种种困难的原因所在,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充盈自我知识结构,最终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第一,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和选择大学专业时,毕业后的择业愿景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2019届毕业生中,有64%的毕业生选择在广西区内就业,这其中又有42.54%的毕业生选择在北海市就业。由此可见,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仍然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北海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所以,在就业率方面,2019届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毕业生与旅游商贸系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这也说明大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较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
第二,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黄金年龄,多年的教育经历让他们具备了较高的领悟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加上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对新生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接受能力较强,无论是应用信息技术还是适应现代化办公,他们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第三,大学生往往没有来自家庭的经济负担,部分家境较好的大学生甚至还能获得家庭或家族的支持,包括资金、关系网以及其他创业必需的相关资源,帮助其更从容地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重重困难。
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名合格创业者的基本条件,而对刚刚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往往极力追求彰显自我个性,喜欢挑战和创新传统观念,而这种勇于挑战和乐于创新的精神恰恰是创业成功的基石。[2]
三、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大学生在具备独有优势的同时,也存着一些明显的缺点:一是缺乏社会经验和市场观念,容易出现理想和现实脱节的情况;二是交际范围有限,在自身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无法向有丰富阅历的社会人士寻求帮助和建议,容易在创业时走进误区。
第一,我国的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很难摆脱校园的影响,即使有心到社会上闯荡,也很难舍弃校园的舒适和安全感,对步入社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甚至寄希望于学校,期望学校能为他们的创业铺开一条“光明大道”。有的大学生在学校附近租借一间办公室,放上几台电脑,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些简单的产品或有偿服务就自认为是在创业了。然而,这样看似安稳的环境反而将大学生创业者局限在校园里,不利于社会经验的积累,也无法完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社会经验的欠缺,无法准确判断和分析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不懂如何将理想转变为现实,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盲目冒进的情况,在项目设计上容易眼高手低。[3]社会经验的缺失也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人际关系及商业网络的拓展,导致他们很难获得投资人的信任。没有启动资金,创业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大学生往往缺乏市场意识,虽然他们有很多新奇独特的创意,但在项目的策划上往往过于理想化,对自己设计的项目是否符合当下市场需求、是否拥有市场发展空间、如何进行生产经营以实现盈利等涉及市场运营方面的理念十分模糊。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资本增长,虽然我们鼓励创新,但是,脱离市场需求、无法为投资人带来利益的创意无法得到投资人的青睐。总之,缺乏与自己创意相匹配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大学生创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倡导创业创新,但是,创新和创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层面。虽然努力、拼搏、坚持等精神品质对创业来说很重要,但这些精神品质背后的无法复制的个人才华也很重要。然而,市面上一些成功学作品过分强调个人努力、拼搏、坚持等可以复制的精神品质。例如,乔布斯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偏执”被很多成功学当作案例,给人造成一种似乎只要复制这种“偏执”的工匠精神就可以成为像乔布斯一样的出色创业者的错觉。然而,乔布斯的“偏执”是基于他在产品体验领域独有的掌控能力,这一掌控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复制的。创业意味着需要面临市场经营活动,从融资到商务策划,从市场营销到制订公司发展目标,从人员管理到财务管理,这些都需要详细系统的规划并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前提,仅靠个人的一腔热情和盲目坚持是无法成功创业的。
第三,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人际关系往往局限于同学和其他同龄玩伴,对较为年长的社会人员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而已经具备一定社会阅历的社会人士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往往不屑一顾。因此,大学生在创业时即使需要寻找合作伙伴,也只能从自己熟悉的同学或朋友中挑选,或是在校园范围内发起号召,与同龄人为伍。由欠缺经验和阅历的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并不足以胜任组织市场经营活动的任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一问题在创业团队的组建中被进一步放大。
四、大学生创业建议
(一)深化创业指导
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大学中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开展的模拟活动或比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信心,但在社会实践性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在2019年北海职业学院举办的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京东杯”北海职业学院选拔赛项目路演决赛中,有10个团队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筛选后进入了决赛,由此可见,富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然而,反观2019届北海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情况,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仅有13名,与庞大的参赛队伍人数形成了明显的反差。究其原因,在参加比赛时,学生享有来自学校的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并且即使失败了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代价。可实际的创业没有参赛过程中来自学校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失败的后果也需要大学生自己承受。尽管北海职业学院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公共课,并建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训练中心,但这些课程以及训练以创业前培训为主。大学生离开校园开始自己独立面对严酷的社会竞争时,所产生的巨大迷茫感和无助感是致使其放弃冒险创业而选择更为保守的求职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断崖式变化和心理落差致使广大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美好愿景望而却步。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方面,高校除了要提供充分的创业技能培训课程外,更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开放创业大学生返校求助渠道。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能随时回到学校求助,可以赋予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创业安全感,而学校提供经验参考和建议选择可以帮助大学生尽量规避创业中的风险,最终实现创业盈利。这一做法可以为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过渡的空间,让大学生在面对创业问题时更容易放下心理负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打破传统,敢于开拓进取;[4]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进行总结,从依赖校园的学生创业者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成熟创业者。
(二)客观分析市场
创业创新并不仅仅是创意的开发,而是要设计完整的市场经营规划,通过市场经营活动完成创意的资本变现。创业的重点并不在于创立企业,而是企业创立之后的经营和发展,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我国著名投资人李开复先生在“创业者最容易犯的10个错误”中指出,“好点子”不值钱,能够创造价值的是“好点子”背后的可执行性商业计划。[5]由于社交局限性,大学生在分析项目市场需求时往往只寻求身边人的意见,然而身边人的需求常常是一种“伪需求”。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深入社会市场调查真正的用户需求,并结合当地经济特色,准确把握创业项目的建立方向。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其所在地北海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所以与旅游业相关的创业项目是最符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建设需求的,而一些与当地经济特色相悖的创业项目可能会举步维艰。在此情况下,诸如“向海国际沙滩排球公园”“海上童子军训练营”“斜阳归来不看海——斜阳岛专线旅游”等与北海当地旅游特色紧密相关的创业企划项目拥有较为乐观的市场发展空间。大学生在创业时必须具备高度的市场开拓意识,要懂得分析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中抓住商机。
(三)建设高校创业者协会
“排外”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的缺失与不足。[6]这一问题不是几次就业指导课就能解决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创业者不愿意冒险寻求陌生的合作者,社会企业也不会随意帮扶一位毫无经验的大学生。但是,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残酷,我国在根本上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一点可以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深圳商会、广州商会等诸多地方商会中看出。地方商会不仅能为企业搭建信息合作化平台,解决企业间的实际问题,而且可以作为链接企业、政府、社会的有效渠道。地方商会形成的初衷是来自同一地区的商人在异地他乡组成团体从而更好地维护同乡商人的利益,是一种“故乡人情”的体现。[6]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高校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母校情怀,牵头建立以高校为单位的创业者组织,如北海职业学院商会,发动已在社会站稳脚跟的同校创业者为母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社会资源和创业帮助。大学生创业者会更愿意为同出一校甚至师承一脉的学弟、学妹提供合作机会,而刚脱离母校的大学生也会对来自同校学长、学姐的帮助备感亲切,同时会更进一步加深对母校的感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大学生勇于迈开创业的步伐。
五、结论
大学生创业一直是近年来广为提倡鼓励的大学生自主就业方针,国家和各大高校也为此提供了很多的帮扶政策,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讲座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便利。然而,创业需要面临的是充满风险和危机的现实社会,大学生仅仅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中学到的理论不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况。针对此情况,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形式,将指导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向社会平稳过渡的平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帮助。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人情社会的特点,组织以学校为单位的小型商会,从而形成同校大学生创业者互相帮扶的良性循环效应,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者更应客观地分析当地经济特色和创业计划的切实可行性,将梦想转变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