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0-03-03李躜雯李敏玉
李躜雯,李敏玉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这一大趋势和“一带一路”教育共建的政策背景,本文以国际化合作办学作为切入点,探讨当前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国外教育机构、中小学“五方协同”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模式,研究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能教育类人才的可能性和实践路径。
一、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1.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教育共建政策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些都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推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粤港澳地区的人才供给缺口相当大,需要大量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广东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鼓励师范院校整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资源。
第四,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迫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由以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探索、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有机结合转变。
2.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高职教育的转型给高职教育类专业带来新挑战
第一,高等教育的改革迫使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国家加强对高校分类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迫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转型升级,及时调整办学方向,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优化专业布局,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类专业的处境越来越尴尬,不少高职院校不得不逐步弱化教育类专业,强化与行业产业对接紧密的非教育类专业,以适应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第二,国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从2016年开始,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有三大变化:一是考试难度加大,包括考试内容的难度加大、报考条件显著提高(幼儿园和小学教师须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学教师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职教师须具备本科学历或具有一级职业资格的大学专科学历)、认证程序更加严格等;二是取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并且每五年注册一次,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撤销教师资格;三是不再直接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而是将其统一纳入考试范畴,废除教师终身制,每五年认定一次,对教师的师德、培训和工作业绩的考查力度和强度加大。教师资格考试难度的加大和教师准入门槛的提高,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这些因素对教育类专业的招生亦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办学该何去何从?是顺其自然萎缩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做强做大?不少高职院校选择“知难而退”,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逐步萎缩甚至取消教育类专业的招生,加大非教育类专业的办学力度;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选择“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挑战,计划通过一系列改革,力求实现把教育类专业做强做大的目标。那么,如何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转变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这样才能使这类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
二、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机遇
(一)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办学目标不清晰,办学理念落后,对行业产业人才结构的变化、社会人才的新需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认识不够充分、分析不够深入、判断不够准确,导致学校对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及时准确定位,与本科教育类专业趋同,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即人才质量标准不够准确。专业设置的实践性和技能性不足,专业口径偏窄,课程设置以基础理论为主,缺乏应用性,教学模式不够开放灵活,未能形成职业教育特色。
三是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呆板,未能与行业产业需求及时对接,导致人才培养无法满足行业产业多元化、层次化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
(二)国际化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办学转型的机遇分析
国际化已成为高校办学的新方向,尤其是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教育共建行动,给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办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方向。
一是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以及广东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综合实验省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为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开设教育类专业增强了信心。
二是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广东打造了与世界接轨、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大量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广东省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指明了方向。
三是广东推行“新师范”建设,着力解决广东教育资源不平衡和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
四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开放,为高职院校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寻求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作为广东的高职院校,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着眼于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提升的前沿,找准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合作的结合点,加强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适应未来需要的新型高技能教育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变革。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路径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考虑以国际化合作办学为支点,以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质培养体系为主线,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适应社会人才需要的新型高技能教育类人才为落脚点,推进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国外教育机构、中小学“五方协同”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模式,围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对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三个层次的改革,增强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和推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适应社会人才需要的新型高技能教育类人才。
(一)办学思路的改革
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传统办学思路是面向中小学教育输送人才。目前,初中教师的学历准入门槛已提高至本科,小学教师学历准入门槛的提高也将是必然的趋势。面对这种变化,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思路,将办学重心向学前教育和社会培训倾斜,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各类专业人才,重点向幼儿园、早期教育机构、社会培训机构输送人才,主动开辟新阵地,将高职院校教育类专业的处境由被动化为主动。
(二)办学方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在向国内学前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输送人才的同时,可以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教育共建行动的政策红利,通过政府、高校、国外教育机构、中小学“四方协同”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模式,与中资企业、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在海外建立专门面向中资企业员工和当地民众职业培训或学历教育的教学点,同时配套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为中资企业员工的家属和当地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在师资方面,可以考虑以“本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为主、以本校优秀实习学生为辅的方式予以配备。通过这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教育类专业人才。
推行“互联网+”教师教育,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打造连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企业、国外教育机构、中小学的教师教育云平台,学生在虚拟“国际合作大学”选课修学分,推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是要明确教育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教育类国际化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丰富的专业和知识、良好的教育素养,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爱国情怀,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国际沟通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素养,能够主动适应国内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专多能型国际化人才。
二是实施师德养成教育工程,培养具有道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的教育类人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作为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发掘、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将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培养教育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是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由政府、高校、企业、国外教育机构、中小学组成的协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团队组织、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加强技能训练,完善“三字一话”、识谱视唱等教育类专业学生技能考核体系,细化实习教学管理。
四是开展双语教学,推进教育类专业教学国际化。教育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除了通识课程、学科类专业课程和教育类专业课程外,还应有国际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以双语教学为主,主要包括英语口语、世界历史、国际文化与礼仪、国际政治、国际教育等课程。
五是加强学生国外实习与交流的经历,重视学生的国际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高职院校的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一般以三年学制为主,建议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以在国内实习为主,第三学年主要进行海外实习。通过半年的国内教育实习和一年的海外教育实习经历,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根据工作环境适应国内外不同的教育要求,发挥自身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适应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六是培养国际化教育类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结构主要以“本校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为主。首先,可以引进一些具有海外留学、海外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作为教育类专业的领军人物,同时在本校教育类专业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素养和国际教育技能的教师团队;其次,逐步将优秀的企业行业人才与学校优秀毕业生培养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为海外教学点储备师资力量。
总之,通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国外教育机构、中小学“五方协同”的国际化合作办学新模式,全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能教育类人才,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态势,为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