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石

2020-03-03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中心

钱 冲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150)

2019年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每个执政党都在竭力采取不同的发展方式、发展理念提高本国的竞争力。不同的国家提出的发展理念、目标及价值追求从一定角度能够折射出其对国情、社情、人情的认知水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艰巨的任务。为顺利完成这一目标及任务、为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为在发展中培养新动力,新一届中共领导人依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突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会更加注重把群众路线贯穿到改革发展的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新时代的历史伟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清晰地回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与谁分享”的基本问题。从发展目标分析,“发展为了人民”是由中国的国情和重大矛盾决定的,是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从发展手段分析,“发展依靠人民”是由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人民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创始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从成果分配分析,“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因为中国的发展成绩是由人民创造的,结果应该由人民共享,同时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及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一、唯物史观是人民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当代确证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这样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谁是历史的主体?谁创造了历史?如何看待个人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活动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曾多次谈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历史的创造者正是由无数单个意识理论相互交错的结果”。[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从主体角度凸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即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其内容归纳总结即是:第一,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整个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劳动历史,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第二,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并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基本动力与保障;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不仅发展生产力,而且通过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当代确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现实表达。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定位,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积极回应,也是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深刻体察。人民群众立场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者,更是中国社会不断创造奇迹的见证者。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新的发展规划与奋斗目标已经提出,实现历史飞跃,完成中国梦想,中国共产党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造福广大人民群众为最大事业,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为实现最终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二、唯物史观是科学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最简洁、最朴素的表达。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表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提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一直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为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人的本质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和历史关系而独立存在。新时代的中国,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以“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评价标准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发展战略和社会实践的成功与否需要以历史发展规律尺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为依据,历史尺度强调的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尺度则强调的是是否真正满足人的自身需要及推动人的自身全面发展。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国家发展的检验标准,解决了很多历史难题,办成了很多社会大事。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提出,不仅要满足人民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突出新时代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显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性,它既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个体发展公平性的现实诉求。每个人自由平等发展的公平性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体现。“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十四个坚持”等思想路线的提出是对个体发展公平性的实质推进,是为在社会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表达和价值旨归。

三、唯物史观是科学实践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维度中的一条红线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高于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并未直接使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概念,但在其唯物史观哲学体系中,“群众主体地位”却一直贯穿始终。马克思曾指出,“不是国家创造人民,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国家”。[3]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后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等路线。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也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最大动力”。[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结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才能经受住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才能团结广大劳动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前进。

站在历史维度洞悉我国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之所以能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重任,都是基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我国战胜一切困难与挫折的重要法宝,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从现实维度来讲,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保障。由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矛盾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这一思想贯穿于现在、未来发展的全过程,这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从未来维度来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并决定我国未来发展的走向。”[5]因此,不论是历史、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汇聚全国广大人民的共同智慧与力量,解决我国前进道路中遇到的挫折与坎坷,最终完成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

四、唯物史观是系统整体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体现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系统哲学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而且是把握历史进程和谋划社会发展大局的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系统哲学。”[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时刻,习近平再次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动摇,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洞悉和系统把握。有关国家建设的全局认识,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的整体性时曾谈到,“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金钥匙”。[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体,这种变化的动力是由社会的全面发展决定的,这种发展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所需要的改革举措和宏大视野提供了整体性思路。

面对现实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习近平从整体性思维出发,在“以人民为中心”、不触动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的方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7]但由于整个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且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暂时的发展速度不平衡和发展成果分配不均衡等现象,为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各种不均衡问题扩大化、常态化,习近平从大局出发,及时依据我国矛盾的新变化,提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发展策略,这均体现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差异性、不平衡性原理对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正确反映。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只有坚持整体性思维,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牢固树立全局意识、看齐意识,防止出现脚疼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治理和碎片方案,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运行以及改革举措的整体发挥,从而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在强调社会发展应当满足每个人对社会生活需要的同时,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旨归。其思想不仅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追求;不仅是科学的实践观,而且是系统的整体观;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主体地位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