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探析

2020-03-03陆虹臻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青少年素养课程

陆虹臻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青少年是指13—19周岁的学龄群体,是跨越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低年级多个阶段的学生。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将深刻影响青年时期价值观的走向与定型。网络素养是指网络使用者通过后天教育、实践养成和环境影响所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德修养,是影响人在互联网中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内在约束因素。网络素养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和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前提,人们的网络素养也关系到大数据时代网络生态环境的发展。

《2017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表示,我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虽总体处于及格线以上,但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的总要求,学校加强对当代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虽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但从传统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父母对网络媒介的认识有限,加之“低头族”父母不在少数,学校更应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加以重视。不论是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的独立式课程,还是融入式课程,学校都必须设定好教育的目标,运用课堂这个主要平台,在把握一定的原则、建构恰当路径的基础上,做好大数据时代网络生态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

一、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目标追求

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对网络的生态环境维护、网络秩序、多极问题解决,甚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将产生很大影响。网络素养教育中心线在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坚守主流意识、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确立青少年知网、用网和融网的网络素养目标。

(一)提升青少年知网水平

知是行的前提,行以知为指导。知网是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即学习、掌握网络基本常识。青少年只有在完整了解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网络的合理使用与规范操作。知网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准确认识网络。青少年应了解的网络基本常识包括网络的发展历程、变化规律、未来趋势。第二,深刻理解网络。引导青少年一分为二地认清网络的主要特征、功能及其利弊。第三,增强关于网络安全意识的教学。“当前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急需提升,特别是青少年网络安全基础技能、网络应用安全等意识亟待加强。”[1]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是网络素养的核心,青少年应具备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在线上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软件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多方面的趋势下,了解如何防范个人基本信息被泄露和恶意软件的侵袭迫在眉睫。因此,提升青少年知网水平成为网络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提高青少年用网能力

用网是培育网络素养的实践途径,即把网络作为一种获取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的工具。网络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紧密起来,将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和娱乐信息联动起来,实现了跨时空的资源共享。青少年可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水平确定学习进度。网络丰富了当代学生的学习资源,扩宽了学生的交际空间。网络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和潮流,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可自学的大平台。相应地,网络的广泛使用对青少年的用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提高青少年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在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网络信息注意力的训练。信息的筛选和分析重点在于批判性认知……应辨识网络信息的真伪以及是否符合主流价值标准。[2]培养理性上网的习惯,帮助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进行基本分析、评价以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解读。第二,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沟通能力。教师要指导青少年进行准确、客观的网络表达,争做网络清流。第三,增强青少年应对网络诈骗的技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要防范病毒的侵犯,学会保护个人网络信息安全。

(三)提高青少年交网质量

网络生活属于公共生活,虚拟世界中公共生活的和谐发展既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又需要网络使用者具备良好的网德修养。交网,即建设性地使用网络,在准确知网、有效用网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网络不断满足青少年对网络世界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青少年高质量交网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健康交网。青少年应处理好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生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坚守网络道德底线。教师要帮助其理解在网络空间中依然存在道德、伦理和诚信。第二,智慧交网。青少年创造性地使用网络,在网络学习中收获快乐和兴趣,在网络游戏中汲取知识、锻炼思维,在网络交际中获得友谊、开阔眼界,通过网络改变和丰富生活。第三,依法交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学习、熟悉网络法律法规应该从低年级抓起。青少年了解网络直播、跟帖、网络论坛等相关法律或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既不传播恐怖、色情等非法信息,也不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二、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原则把握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考虑教育对象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3]教师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准确把握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主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生活化原则,有利于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目标的实现和路径选择的构建。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立足点。“教育……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4]在课堂中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不能忽视其主体性原则,否则教学将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坚持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主体性原则必须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教师和青少年的有效结合。分清主次,教师应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层出不穷,每一阶段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目的等都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在网络素养课程学习中尊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发现、分析、解决网络生活中的问题。二是教育内容和受教育对象的有效结合。青少年是跨越多个学龄的群体,网络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以有效针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使青少年将课堂中受到的网络素养教育实现由简单的接受向自我教育的转化,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着力点。面对不同阶段、形色各异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向贯彻的普适性原则,更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具体运用和应有之义。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增加,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整体上呈逐渐提高的趋势,但也因政治意识薄弱、多元文化侵袭以及个性彰显等内外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网络理解力、网络生态适应力必然呈现差异化。因而,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学龄青少年的触网程度,掌握其网络运用特征,总结网络素养培养规律,从青少年的用网需求、知网能力、交网兴趣三方面下手,摸清网络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精准解决青少年网络生活中的不良思想问题,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发展。教师只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才能增强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性。

(三)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落脚点,课堂教学必须联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注重网络素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思想的结合。网络素养教育必须考虑现实性,因为网络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与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提交作业、发布通知、线上补课、兴趣学习等活动,都离不开网络这个纽带。教师应在把握相应阶段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基础,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从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中,从新时代新媒体的新变化中,攫取相应的典型事例案例,深入青少年生活,与其共同探讨、学习,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只有且必须无限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素材源于生活,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成果有助于生活,才能引起他们共鸣,促使他们学习、接受并实践网络素养的要求。

三、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进课堂”的路径选择

课程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平台,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方式是关系教育效果的关键载体。只有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战场,在渗透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模式,才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一)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目前,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纳入青少年学龄阶段教学计划的地区屈指可数,显然,这在课程开设方面应受到高度重视。校园作为青少年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又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不论是开设网络素养相关的独立式课程,还是融入式课程都十分必要。

网络早就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基础知识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认知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素养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准确认识网络,树立正确的交网态度,建立个人与网络的和谐关系的基础教育。在中学阶段,除了需要把网络安全知识融入上机实践操作课程,使刚接触网络的少年明白在虚拟世界也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守法守规矩,学校还可以开设独立的基础网络素养课程,把网德修养融入政治课中,使青少年对网络有个大致的了解。在高中阶段,学校需要开设架构完整的网络素养课程,让青少年系统学习网络知识。在大学阶段,学校需要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开展网络素养相关的专题报告,使青少年一进入大学就清楚在网络世界中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督促、渗透的同时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

(二)提高教师网络素养水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养和学识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重视程度。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高中的政治教师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学识、能力、素养等是这一作用发挥的首要前提。有调查显示,学生对思政师资水平的满意度越高,其在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践行、抵制消极人生观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越好。[5]由此,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必要。首先,加强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网络素养,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网络素养模块。教育相关部门要研发教师网络素养指导手册,通过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双渠道,帮助网络素养教育工作者提高相关能力和水平。其次,深入研究,鼓励网络素养教育教师根据授课需求,聚焦、研究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最后,出台相应规定,激励学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园网络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到网络素养教育的体制机制中,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教师队伍提高网络素质与能力,切实提升网络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融网络素养教学方式

《2017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网络素养课程的开设和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的频率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关键,其与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呈正相关。学校开设有关网络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越高。[6]所以,除了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教师还应该更多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授课方式,注重授课技巧。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演示,营造视听氛围,把枯燥的网络发展、本质、特点等基本知识讲明白、讲透彻、讲生动,引导青少年认清复杂的网络及其背后的规律。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进行案例教学,挖掘相关热点以及身边事例,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加强学生对个人与网络、虚拟与现实关系的了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网络相关作业,如针对网络任一方面,发表名为“网络的新见解”的每课一言、开展网络相关主题的课堂辩论,或者进行网络文学、短视频的创作与分享等。多样化的网络素养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多媒体使用的频率,而且能使网络素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青少年素养课程
青少年发明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