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教育舞蹈”身心教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2020-03-03楼徐艳
罗 静,楼徐艳
(浙江警察学院公共基础部,浙江杭州,310053)
一、基础教育阶段“身心教育”课程的现实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不少学者认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强”,不应仅强调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保证开展学习工作的体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教学需要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支撑国家各项关键事业发展。
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我国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与空间长期处于被规范和限制的状态中,假期时间缺失,课业负担占据体育锻炼时间,学生缺乏自由的时间与空间。国家的发展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主动承担责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身体教育”与心灵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然而,在谈及教育要尊重身心发展的规律时,学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心理辅导和体育锻炼。
艺术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应当发挥其身心教育以及全面育人的作用。艺术教育涵盖的教育内容中,舞蹈艺术比其他艺术更能直达人的身体与内心,是身心兼顾的完美结合。它不仅能够训练人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协调性及表现能力,还能通过强化正向心理反馈,消弭负面情绪,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项目“舞蹈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批准号:BLA110092),重新定义了舞蹈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和外延,不仅指能力发展和智力发展,而且还有情感的发展、人格的发展以及身心协调等多个方面”。这在概念上超越了“零点项目”,将人的发展归于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并将“心理发展”发展为“身心发展”,将“身心发展”发展为“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第一次将“木桶理论”发展成为“身心关系木桶理论”,开创性地提出身心关系的密不可分构成了木桶的有机整体。一个人一生中的习得、思想、情感都是装进木桶的内容。[1]
身体与心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所经历的一切同样会在心灵留下痕迹,我们的情感、个性以及价值观也会在身体中体现。舞蹈艺术以身体为载体的特点,在整合身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承载着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双重的使命。因此,舞蹈教育不应只关注专业的“技能”“训练”“表演”的教育,还具有更深远的育人意义。
二、致力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舞蹈”理念
“教育舞蹈”(Educational Dance)理念是由被誉为“现代舞理论之父”的匈牙利人鲁道夫·冯·拉班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舞蹈教育的教学理念,它以生命观、身体观、教育观构成其理论基础,是一种以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舞蹈理念。教师在教学体验中引导学生在身体的体验中感受、察觉与释放,从而开发学生的身体能力与表现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完美个性塑造与人格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舞蹈”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而非专业舞蹈教育的范畴。其实质是借“教育舞蹈”之名,通过对舞蹈参与者实施素质影响的一种教育理念。显然,“教育舞蹈”关注的是其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力发展的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实施身心健康教育及全面素质培养,其目的在于个体发展的“教育”而非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舞蹈”区别于传统舞蹈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将舞蹈教育科学化,将人体生理运动科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以一种理性的教学方式实现受教育者身心一体、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张薇在《教育舞蹈在中国》一文中,对“教育舞蹈”进行了当下的认知和理解,提出“教育舞蹈”是一种适用于普及性教育的舞蹈教育手段,是以教育为根本目标,以舞蹈体验为手段和途径,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教育舞蹈”实施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掌握舞蹈的技能,而在于完善人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拉班“教育舞蹈”思想的实践并不主要由拉班本人来完成,而是由他的学生以及后来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和传播。“教育舞蹈”理论实践完成最为成熟的国家是英国,其理论不仅获得了教育科研部门的支持,还被系统地运用于学校教学之中。在过去的60年里,拉班的教育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英国的教育,在身体教育领域也有了很大的跨越,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思考与探索,如今仍然是国内外思考身体教育的基础。这为我国本土基础教育阶段的舞蹈教育提供了参考、目标及方向。
三、“教育舞蹈”理念中的身心观
在“教育舞蹈”的理念中,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个体都能通过运动,有效地、有智慧地、有情感地表达他们是谁。我们运动的自我能反映出我们在什么文化中成长,我们的价值观、家教,以及我们以什么指引自己度过一生。”[2]“整体运动法”是“教育舞蹈”的动作法则,是指在人体运动解剖学的理论指导下,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帮助体验者自我察觉、与他人互动、管理改善自我的行为,同时对他人的运动模式产生共情。身体的运动不再是单一的肌肉动作,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与世界连接时的表达。
我们的身体承载着内心深处隐含的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的举动、面部表情、手势、空间距离、声音都是身体可以传递出来的信号。那么,实质上,舞蹈中的身体语言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信号,而且能更进一步表达内心,表达舞动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认知。“教育舞蹈的目的是以根本的动作艺术作为媒介来培养身体的表现性。”对于身体而言,一般都只会理解为健康是最终的目标,却忽略了蕴藏在身体内部的、与生俱来的表现性。
“教育舞蹈”的目的是以科学的动作方式促进身体的发展,训练出富有自然表现力的身体。这种富有自然表现力的身体是指熟悉身体动作的科学规律、能够自由地支配身体的运动,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身体承载的内心情感的协调的身体。这种身心一体、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是人格教育的基础。“教育舞蹈”区别于职业舞蹈教育与传统舞蹈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它并不以传授舞蹈技能为目标,而是将视角回归生命本身,提倡不抹杀身体自然的天性,以一种理性科学,不对动作表现进行优劣评判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动作原理,最终获得身体表达的自由以及丰富的身体表现能力。这种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信任,无疑是达成身心整合发展的最佳方式。
无论是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需求,还是身心教育课程现状,教育舞蹈的教学理念都有契合之处,为本土基础教育阶段的舞蹈身心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四、“教育舞蹈”运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身心教育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体育课堂开发的 “教育舞蹈”空间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和评价方式下,有很多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原因在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单一。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体育课堂能体现参与运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快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在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前,舞蹈教育呈现出舞蹈美育的独特状态,它的实施方式是与体育课堂结合在一起。中国早期受到西方教育舞蹈和日本舞蹈教育的直接影响,出现了“教育舞蹈”的课堂形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刘青弋在《民国时期的学校舞蹈教育》一文中介绍了民国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学校舞蹈教育的理念及教学内容,其教学宗旨与“救国强民”紧密联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舞蹈教育开始进入学校体育课程。这一时期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审美教育运动,奠定了中国现代舞蹈美育的基础。[3]
“教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手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还能调节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陶冶美的情操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教育舞蹈”理念引进体育课堂能够实现学生综合潜能的开发,实现学生身心教育目标。学生在掌握运动原理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社交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也获得了运动中的美好感受,释放了身心压力。因此,“教育舞蹈”理念引入体育教学不仅不会挤占其他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空间,还对体育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教学形式上,“教育舞蹈”可以丰富充实体育课堂,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育舞蹈”形式多样,教师经过有目的的设计,将游戏、即兴、模仿、音乐律动等方式融入课程。多样的形式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单一和枯燥的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运动,获得身体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这是实现“快乐体育”的良好途径。
(二)音乐课堂提供的“教育舞蹈”场所
“教育舞蹈”进入音乐课堂,指导音乐课程教学设计,将舞蹈中节奏律动以及即兴表演的形式贯穿于教学环节,从现实上看并不难。经过新一轮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出现了很多舞蹈元素。舞蹈进入音乐课堂,给音乐课堂注入了新鲜的养分与活力。
在音乐课程的设计中,增加身体概念的参与,要求教师设计的舞蹈动作不仅是美的、规范的、有风格性,还要积极地表现音乐中的文化特征。这会使没有舞蹈特长的学生望而却步,产生自卑和抗拒的情绪。在身体动作参与中,尊重自然的身体与动作,运用即兴的方法用身体参与、表现个体对音乐的理解。身体的参与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还能让学生在活跃的、充满趣味和互动的课堂氛围中自信大胆地表达自我,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获得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增强对身体参与节奏、韵律与美的理解,综合提升自身审美、想象、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综合艺术课堂构建的“教育舞蹈”平台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舞蹈课是一门既吸引他们又使其望而却步的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内心深处都有对美的渴望,特别是身体中的和谐、自然、优雅的美感的渴望。然而,传统高难度的训练让学生止步于门外。构建综合艺术课堂对舞蹈教育大众化有着深远的意义,舞蹈课堂不再是为比赛、表演设立,舞蹈课程成为一门真正培养人、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综合多元、充满趣味与创造的艺术课程,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课程不再以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手段,让学生在综合的艺术课堂中体验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的美好、融合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关系,在游戏中释放身心、感受艺术的润泽与表达身心的快乐。
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构建综合艺术课堂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第一,从培养方向上是可行的。身心健康教育以及综合艺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都需要纳入的培养目标。搭建综合舞蹈艺术教育平台,通过建设综合舞蹈艺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感受舞蹈艺术,获得身心发展,这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是契合的。
第二,搭建综合舞蹈艺术教学平台的现实条件是可行的。对于普通学校而言,如果要开设舞蹈艺术教育课程,就需要具备师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用具等。其中,师资是最为核心的。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部分学校无法配备专职的舞蹈艺术教师。“教育舞蹈”理念指导下的独立的综合艺术课堂并非仅仅是舞蹈课堂,而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元的艺术课堂。舞蹈可以和音乐、美术、戏剧等学科相结合,因此,这样的综合艺术课堂可以整合校内所有艺术教师,开展教研与实践。这在某种角度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将教育资源整合,并最大化地利用。与此同时,中小学也可以与高校合作,由学科负责人带领实习大学生开展教研及教学实践。这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师资不足及课程建设的困难,另一方面为舞蹈艺术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实践及开展研究的机会,实现了双赢。
第三,在教学硬件上,一是场地提供方面,无论室内室外,学校都提供学生活动中心,比如体育场、健身房、用于理论教学的教室等。如果要开设舞蹈艺术课程,学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舞蹈的专区。二是资金运作方面,学校在开设舞蹈艺术教学课程方面同样具有可行性。学校在舞蹈教学用具方面的购置花费也在其支出范围以内,学校只要采购一些极其简单的物品即可,这种开销并不大。
五、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教育问题,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应该保持与时俱进、融合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以及教育舞蹈的实践,在其理论上仍然有许多值得挖掘和探讨之处。本文正是在前辈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在理论的运用与实践上提出自己见解,希望为当下艺术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