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抗疫财政资金“雁过拔毛”
2020-03-03
理论与当代 2020年7期
《第一财经日报》6月11日刊登社论说,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中央决定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和发行特别国债,筹集规模约2万亿的资金予以驰援。这一过程中,如何严控资金被滥用,防止各级政府“雁过拔毛”,备受关注。
从以往经验看,中央拨付资金到地方进行救灾等特定用途时,“雁过拔毛”现象并不少见。今年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收入均不乐观,数万亿的财政资金下发,地方“截留”部分资金的动力有增无减。以往“雁过拔毛”的形式主要有虚报冒领、套取财政资金,表现为虚开发票和多头立项套取资金;私存贪污、侵占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往往利用职权和影响将资金私存私放,设立“小金库”挤占挪用公款;截留挪用,损害公共利益,包括降低标准发放补贴等。因此,在数额如此巨大的资金发放时,务必完善过程管理等相关制度,严防资金被滥用和侵占,确保资金到达需要支援的疫情受损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抗疫财政资金不仅金额巨大,还受惠面广、信息复杂,操作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且,不论是提高赤字率还是发行特别国债,2万亿资金最终是需要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偿还。
因此,除了政府内部监督外,还需要将账本对全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