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准入机制及师范生德行养成的探讨
2020-03-03吴迪
吴 迪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官网公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自建国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说明党中央已经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该《意见》是政策引领性文件,具体措施还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落实好这个文件。
师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最大的困扰。教师被称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可是师德问题让这个光环受到玷污,师德问题越来越遭到人们厌恶。究其原因,就是极少数教师贪图私利,把教书育人事业变成了谋私利的营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放弃了应有的职责,唯利是图,品德的下滑影响了整体行业的形象。教育问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如果师德出现了问题,那么将会影响祖国未来的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未来将是中国教育的灾难。
一、目前教育行业存在的师德失范问题及成因
权力滋生腐败,慵懒产生懈怠。师德失范的两大问题无外乎两方面:一是因利益而产生的腐败现象;二是由于倦怠感而产生的不作为现象。而细分下去师德失范的问题则是林林总总、各式各样,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师德失范
市场取向的改革,带给教师个人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个别教师受到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和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深刻的社会变化,使得极个别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手中的教育资源和教师的特殊身份谋取私利[1]。同时,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使得教师手中的资源成为了热门资源。有些教师就开始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偿补课,收取择校费、择班费,甚至于给学生调动座位都需要“好处”。另外,每逢过年过节,学生家长的“孝敬”也是这些师德失范教师的一笔可观收入。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行为也是一种行贿与受贿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与很多不良家长的行为有关。很多家长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孩子在学校的“照顾”,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进行跟风。所以这种行为愈演愈烈,弄得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长苦不堪言。教育资源的掌握也是一种权,在教育行业权钱交易现象也有所存在。
造成上述这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客观上,教育行业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加强,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及其行为与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背道而驰,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去限制不良行为,但是仍时有发生,要消除对整个行业的不良影响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主观上来讲,个别教师贪图私利,吃拿卡要,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行业,不能让其带坏未来的“花朵”,所以,必须要让这些师德失范的人远离教育。
(二)倦怠不作为导致师德失范
主要表现为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耐心,做事情拖拉,责任心不强,缺少奉献精神,等等。这种情况主要是职业懈怠造成的,职业懈怠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中。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奉献自己的职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是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又怎么能够“照亮别人”呢?老师的作用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三)教育行业准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师德失范
我国现行教育行业资质的认定是一套相对完善的准入机制,它对教师的技能准入方面做了详细的要求,如普通话水平、心理学、教育学课程的成绩等硬件条件。但是对于一些不好量化的软件条件则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教师职业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此高的评价说明了教师职业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对教师从业者的道德品行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不论申请人在学术上多么优秀,在教学上多么出色,一旦发现其品德有问题就应该实行一票否决制[2]。“师德否决制”就是一个人如果不符合师德标准,他就不具备拥有教师职业资格,就不能进入教育行业[3]。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堵住师德缺失的漏洞。师德评价之所以一直没有引入准入机制的原因,不是教育管理者认识不到这方面的漏洞,而是师德评价主观性很强,标准难以统一。所以,很难以硬件形式进行筛选准入。
另外,师德问题还有很强的隐蔽性。当一个准教师申请教师资格时,由于他还没有进入到学校开始教育行为,那么他的师德问题是无法体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师德准入难上加难。也是由于教师行业缺少完整的退出机制[4],对于一般人来讲,教师资格的获得就是“终身制”,只要不犯特别严重的错误就不会失去教师资格,从而使很多人走上教师岗位以后,出现了很多师德缺失的现象。而对出现的这些现象的处罚却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师德失范问题成为了社会一大问题,屡禁不止。所以,应设置相应的退出机制来立法于前,而师德的考量则应是教师退出机制的主要标准,也是对准入机制漏洞的弥补。
二、解决师德失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一)实行教师师德准入机制
对于教育行业存在的师德问题,很多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到。如何克制和解决这些问题则成为了难点。目前所使用的对策基本上就是限制、禁止,然后处罚。但是,这些做法基本上都是治标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探索建立一种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来制约这种现象,也就是师德准入[5]。那么师德准入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制约师德缺失问题,又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在考取教师资格证时加入师德准入标准
目前教师资格准入更多的是在职业技能方面进行考核,缺少的是在师德方面的考量,也正是因为这方面比较难以量化,所以并没有得以推行。这个标准虽然难制定,但是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第一,严格控制教师资格证考生来源。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应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这样才便于监控考生的德行和操守,也更能规范教师队伍的素质,避免鱼龙混杂。然后,对于在校学习期间出现德行方面严重违纪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建议学校予以退学处理。对于程度较轻的德行违纪学生,教师资格证暂不发放,直到做出挽回其德行的行为,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做义工等行动,可以根据情况补发教师资格证。至于哪些违纪属于德行方面的违纪还需进一步探讨。大体方向是学生存在主观意向,占有、破坏、侵犯公私财物及人身安全等行为,或采取非正常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都可视为德行违纪。这也是师德准入能够设置标准的一个方面。
第二,实行教师德行担保制度。师范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师德担保,如果学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一定年限内出现师德师风败坏的情况,学校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超出年限,其本体承担所有责任。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的责任。另外,在职业教育中,会出现其他行业精英来校任教的情况,对于这类人进入教师行业需要原所在单位和学校共同担保,如果在任教期间出现师德问题,那么相应的担保单位要承担连带责任。
2.依据师德标准制定师德退出机制
在考取教师资格证过程加入师德准入标准,也不能完全杜绝有道德品质问题的人进入教师行业,那么就需制定相应的教师退出机制,来弥补准入机制的不足。教师退出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6]。教师退出机制可以分为强制退出和自愿退出两种:
第一,强制退出。要做到教师资格的强制退出,必须废除教师资格的“终身制”,采用教师资格积分制。这种积分制度的灵感来源于机动车驾驶证的管理方法,对出现师德问题的教师,根据其行为的严重性,扣除相应的分数,与机动车驾驶证不同的是,师德积分不会刷新,这个扣分是永久不可逆的,一旦扣除不可挽回。当教师资格积分低于一定数值,需暂停教师资格,接受思想政治学习,然后根据学习情况来决定是否恢复教师资格,分数保持不变。教师资格积分清零,则被吊销教师资格证,且不能再次获得,并开除教育行业,不再录用。对于有重大失德行为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可以考虑一次性扣除所有教师资格积分。这样才能提供最大的震慑力,让广大教师珍惜自己的教师资格积分。
第二,自愿退出。自愿退出不同于强制退出,它不涉及师德范畴,是退出人因为某种原因不再从事教育行业,而放弃教师资格的情况。这种情况应向教育管理部门申请备案,暂时中止其教师资格。如果本人有意愿重回教师岗位,需向教育管理部门申请回归,经考察合格批准可再次拥有教师资格。另外,应规定自愿退出的,必须为师德满分的教师资格,否则退出后不再拥有回归权利。
(二)从师范生培养入手,解决师德缺失源头问题
教师行业师德问题制度的制定,惩罚的手段都是在“治标”上下功夫,能起到一时作用却不能根治,而师范生师德的培养才是在本源上解决问题。要想让教育行业海晏河清,必须从源头入手“标本兼治”,把握住准入的门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7]。
1.把握住师范招生关
《意见》中曾提到,要“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采取到岗退费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对于师范专业应给予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让优秀的人才有意愿来报考师范专业,让“优秀人才争相从教”,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师范专业的选择面和学生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师范专业的生源应该是各层次的中上水准,因为师范专业的学生需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这样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教师素质低下,则会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样则构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加以挽救则国家危矣!所以,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应该把师范专业的招生批次在同等级院校和专业中提前,而不是在别的专业后“捡漏”。
2.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起淘汰机制
学校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德行问题的,或性格、行为偏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或心理辅导,如果不能纠正其问题则需及时淘汰,避免将来在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在此方面,学校也应建立起一套完整措施来考查学生德行操守,否则会在担保制度上出现责任。在校考察细致则可最大限度地规避这种风险。学校可以建立师范学生德行操守档案,同时也实行积分管理制度。对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制约。比如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现象,要予以扣分;不道德的行为要予以扣分等。但是这个扣分和教师资格积分是不同的,应该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当学生做出“正能量”的行为时,应予以加分。为了避免这个制度流于形式,应该把这个德行考查积分和学生在校成绩一起计算,择优推荐工作;而德行积分不合格则失去这样的机会。
3.在学生德行上加大教育力度
德行教育犹如“孙武练兵”,要做到明令禁止,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才是相应的奖励和责罚。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说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学校的德行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从日常管理入手,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来进行德行教育。同时,辅导员、班主任也是学生品德的监督者、评价者,而且将来还会成为担保责任者。其次,可以开设一些能够引导学生德行操守的课程,如传统文化。文化的教化功能是教人向善的,同时文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8]。正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可以把古圣先贤,尤其是儒家的优秀思想传递下去,成为教师立德的根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都是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传统美德。还有思政课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也担负着一定的师德教育的责任。让师范生具备应有的德行,是师范教育的责任。号令明则罚之有据,红线划定,犯者必究。如果不把这些教给学生,单纯地限制处罚,则会使很多学生犯过错才知错,甚至惩罚扣分了都不知错在哪,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4.师范生的定向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协调师范生的供求关系,确定师范生的招生名额,采取统招与定向录取同步进行的方式招生[9]。统招生就业相对自由、有自主就业的权利,定向培养的学生则就业方向相对固定。无论统招还是定向,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教育主管机构和学校应该对师范生的就业前景进行考量。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很大,不能让辛苦培育出的教育人才面临无业可就的尴尬,否则可能会使报考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逐渐下降,那样又是一种恶性循环。在师范生完成了师德和技能的考核后,应该确保其就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另外,定向招生多数是来自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所以,很多定向学生在服务期满后想要跳出合同,到更发达的地区任教,从经济上得到改善。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提高这部分辛勤耕耘教师的福利待遇[10],假如在农村工作的教师比在城里工作的教师工资还高,那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教师想走吗?即使有走的,也会有很多人想填补这个岗位的,不会再出现农村教师无人可用的尴尬。
师德问题是中国教育行业的令人广泛关注的问题,教师品德的优劣关系到教育的百年大计,因此对师德的培养和塑造是教育行业的重中之重。如果师德培养方面出现偏离,则会导致整个教育行业的倾斜,让人们失去对道德的信仰,所以,对教师师德应该说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是师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真正完善教师师德的培养需要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彻底地解决教育行业所存在的师德问题。就目前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地减少甚至杜绝存在师德问题的人进入到教师行业。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因此,要从入口处阻断行业的“致病”源头,再实行师德退出机制,逐步地祛除“毒瘤”,才能还教师行业绿水清山。但最终的问题还是需要回到师德培养上来,师范生师德真正养成才能使整个教师行业有“源头活水”。保证了这一点才能实现最终的良性循环。 在这里提出的一些想法建议需要进一步地等待实践验证,同时一些具体的细节需要进行探讨。总而言之,把师德作为条件,形成一定的准入机制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