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的养成之道

2020-03-03丁汝雄

林区教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感染力理论课人格

丁汝雄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一、弁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开宗明义,指出了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解决的三个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后讲话,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其中关于 “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关键”地位的同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点要求。

“强深新广严正”,其中“强”是灵魂,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道才能明道。“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的生命线,既是底线也是高线。“深新广严”是保证。“深”在一个“情”字,情之不深,意自不切。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才能把目光自觉地投向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新”在一个“学”字,学然后知不足,学不可以已。只有勤学不辍,学以致用,才能自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广”在一个“明”字,明辨是非,明达晓畅。只有将知识、国际、历史等视野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把道理讲明白、把逻辑讲通畅、把问题讲清楚。“严”在一个“真”字,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人前人后、表里如一。嘴和心要统一,心和身要统一,身和行要统一。“正”是基础,是载体。没有“正”,“强”便无所寄托,“深新广严”便根基不稳。

二、正人格之美

(一)人格释义

《辞海》里“人格”有三项含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等方面的总和;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作为具有社会权益和义务的人的资格[1]。第一项含义,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属广义范畴。有一种观点将其视同于“个性”,看作是持久的心理特征。此说有其合理性,不足在于:得之特殊而失诸一般,得之内而失诸外,得之己而失诸人。人格就个体而言有其特殊性,就群体而言又存在相互印证的一般性。第二项含义,是伦理学概念中的“人格”,属于狭义范畴。第三项含义,是法学概念中的“人格”,不在本文探讨范围。而本文所论之“人格”,是对狭义和广义的综合。

有一种观点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由此展现出的人格形象也就成为一个人总体的内在品格的外在表达。”[2]该观点正是对《辞海》里人格三项含义的一、二项含义的综合,并用“内在品格的外在表达”,兼顾了内外,准确地反映了“人格”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文章还以政治、道德、情感、智能等四个维度区分了不同类型人格的特点、作用和要求。本文同此。

(二)正人格的内涵

“正”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3]可见,人格正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信其道”,而学生“信其道”的关键是从“亲其师”开始的。一个让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往往始于才华,终于人格。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的正人格之美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吸引是指“把其他物体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来。”[1]吸引力是因吸引而具有的力量,其关键在于对别人注意力的吸引。思政课教师一旦具有了正人格,就必然由内而外地从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诸多方面,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

感染是“给予积极影响;通过语言行动等激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情感”[1]。感染力是“能够引起别人产生相同思想感情的力量。”[4]感染是结果,感染力是根据。二者都指向了思想情感所引起的效果,与“灵魂唤醒灵魂”的表述异曲同工。思政课教师一旦具有了正人格,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并最终做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其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美妙的过程,也要经历如王国维所论的三重境界,由“立”到“守”再到 “得”。吸引力和感染力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吸引力是前提,感染力是结果;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二者又互为前提,互为结果。吸引力因感染力而升华,感染力因吸引力而恒久。

三、正之美

思政课教师因人格正,而具有了赢得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正人格之美的集中体现。换言之,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益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而人格又得益于“正”。

(一)人格要正的历史渊源

“正”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周易·蒙卦》就已经有“养正”的观点。其彖辞曰:“蒙以养正,圣功也。”[5]蒙卦彖辞将“正”作为教育的目标,与“蒙”相对,同时把教育者培养教育对象由蒙入正的过程,视作圣人之功德。《论语·子路》里孔子也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孔子所讲正是人格正的魅力,施政者拥有正人格,自然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自然上行下效“不令而行”。朱熹也说“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熹把光明和正大联系在一起,还是对坦荡公正的正人格的追求。王守仁讲“此心光明”,光明之心即正大之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的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从传统中为塑造“人格要正”汲取了养分,而且赋予其新意,丰富其内涵。从毛泽东青年时代“当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的誓言,到刘少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共产党人修养的角度阐释“人格要正”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政治干部要把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起来”[7]。这些都足以证明“人格要正”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守初心”的应有之义,是“担使命”的力量之源。

(二)正字释义

1.至善之正

“正”有两种读音,阳平和去声,人格要正的“正”字发音属后者。以《说文解字》为例,“正”被解释为:“是也。从止,一以止。”[8]其中,“是”是字义,“止”和“一”是字形。《说文解字》 曰:“是,直也。从曰正。”[8]又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8]曰:“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8]据此可知,“正”的本义就是纠偏,由偏入直,由非入是,是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从“止”和“一”的会意来看,“止”是动作,是实践,是手段;“一”是目标,是方向,是标准。《大学》所谓“止于至善”,即正之意也。于是“正”就是要通过 “止”来获得合乎“立于一”的至善之道。

2.中和之正

中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中庸》开篇讲“致中和”,认为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所谓“大本达道”就是“正”所具有的中和之意。中就是不偏不倚,和就是无过不及。中和就是恰当,合适,和谐,不偏。《周礼·春官宗伯·典同》曰:“凡声,高声礘,正声缓,下声肆。”郑玄解释“正声缓”,“谓上下直正,则声缓无所动”[9],他把缓当动词来讲,其实按文意,缓应该看作是形容词。于是缓就有“宽、柔软、和”[10]三种解释。因此“正”即中和之正,正声即中和之声。《周易·需卦》彖辞曰:“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5]“正中”是对需卦九五爻位,即天位的赞誉;也是对卦辞“有孚,光亨,贞吉”的归因。正中就是恰当、合适的位子。

3.正直之正

《论语·宪问》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6]《管子·权修》曰:“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4]这两句古语中的“正”字都当正直来讲。正直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通常外化为浩然之气,即正气。自孟子首倡“浩然之气”,至文天祥一曲《正气歌》,这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气质,就成为中华儿女道德品质上的不懈追求。

4.榜样之正

甲骨文之正字,从囗从止,以囗象城,以止为足,其会意脚向方城,寓意为征伐[11]。另有解释,以为“正”的本义是箭靶,并引《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为佐证[12]。于是“正”字便引申出标准、准则、榜样等含义。《商君书·开塞》曰:“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4]《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4]《周易·渐卦》彖辞曰:“进以正,可以正邦。”[5]皆为此意。

以上考诸字源所得到的关于“正”的四种含义,其中至善、榜样是目标,中和、正直是人格状态。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就要以中和而正直的人格魅力去追求至善,并最终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楷模。

四、养成之道

思政课教师 “人格要正”的养成之道,就是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的路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去使自己的思心言行合乎“正”的要求。其总要求就是要做到思以学道、心以信道、言以弘道、行以载道、身以守道。

“思以学道”的关键是学,“人不学,不知道”。“不知道”,自然语焉不详,信道更无从谈起。好比饮食,佳肴在盘,不食不知其味。不知其味,有即无有。“心以信道”的关键是信,信就是诚,就是心的肯定,就是意志的坚定不移。人无信不立,道无信亦不立。“言以弘道、行以载道”的关键是落实,落实到一言一语上,落到一举一动上。“身以守道”是学道、信道、弘道、载道的综合表现。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的有无、强弱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师正人格的养成。一方面只有思政课教师拥有了职业认同感,才有可能积极地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另一方面只有职业认同感较强的思政课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正人格所应具有的魅力。培养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方法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工作、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除了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外部环境之外,关键还是在于思政课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深刻认识。

首先,要明确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经典论述有很多,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中国共产党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民族、社会、个人、今天、未来等多个方面,揭示了教育事业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思政课教师培养职业认同感的根本前提,如果没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其次,要明确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13]“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在肯定教师职业的历史地位,旨在指明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明确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才能增强职业认同感,肩负起时代的重担。

最后,要明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思政课是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一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既感到无上荣光,又感到责任重大。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是人前进的方向,是人前进的动力。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

首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才能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其次,要用自己坚信不疑、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三)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

自信源于实力,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离不开专业本领的支撑。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格的底气就是思政课教师自身所具有的过硬本领。

首先,过硬的专业本领支撑职业自信,职业自信为正人格的养成提供适宜的土壤。

其次,练就过硬专业本领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满正人格的过程,这里面既有刻苦精神的魅力,还有因饱学而获得的腹有诗书气质之美。

(四)坚定文化自信

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就要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格。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有益于养成正人格的养分十分丰富,只要善于挖掘,并掌握好扬弃的尺度,就一定能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滋养人格。

其次,要用红色革命文化锻造人格。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14]革命先烈们用热血铸就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锻造人格的强大武器。

最后,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人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又突出了先进性的本质;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厚重的传承,是浸润人格的最佳养分。

总之,思政课教师 “人格要正”的养成之道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以上四种途径,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其基本遵循是“四有好老师”的素质标准,服务对象是学生,总任务是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感染力理论课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Pygmalion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如何提高电视播音的感染力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