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传统民族产品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路径
——以纳西族传统手工产品为例
2020-03-03王林
王 林
(三明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会议上,重点强调了提高文化软实力、传播本国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新建“共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为复兴少数民族提供经济助力。2018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统民族文化要“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对我国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政策要求[1]。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展现民族产品文化内涵的实现途径,关系着人民大众对民族文化的第一印象,在民族产品生产创作中具有重要价值。数字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借助信息科技有了新的发展,民族传统元素却因地域性等原因,对现代技术的设计依托度不足。基于此,以纳西族的传统手工产品为例,探究数字时代下传统民族产品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路径。
一、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流变
(一)多元化视觉设计形式
Robert McKim 《视觉思维的体验》及Herbert A Simon《人工制造的科学》均指出,设计的结果多依赖于设计师的认知层面。在数字时代出现之前,设计师无法通过电脑建模、影音融入及数据库查找等方式丰富设计思维,只能通过自身大脑对周遭事物的理解进行设计构架。而数字时代的出现,推进了视觉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以“智慧设计”为主的设计形式成为现代设计的主流。
首先,人工智能设计模式是智慧设计的代表形式。现代设计工厂通过模拟人脑,以AI思维进行民族产品的自动化设计。人工智能设计不仅能够从人工神经网络中,精准提炼和模拟人脑对视觉色彩的反应,还能够集成CAM,统一数据模型。其次,以“人脑设计+智能系统接入”的模式,属于半自动化的“人脑+智能操作”的集成形式,是智慧设计中的常规设计形式[2]。例如压力容器智能CAD系统、日本Wirex系统、华中JDDES系统都是常规设计形式的代表。在此模式下,智能系统将设计师已经规划好的设计结构,经过推算直接进行图层展现。最后,智慧设计还包含依托现代技术而形成的其他新型设计形式。例如,以模拟前人设计思维的联想设计方案、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的进化设计方案。
(二)融合性视觉设计风格
人脑思维下的人工设计,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在视觉色彩表达上风格较为单一。过于固化的设计风格,无法形成文化融合性的设计体系。数字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可使同个设计师的作品趋向多元化。例如,数字时代下的“联想设计”,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数值处理模式进行多次的数据实验,将同一设计师的同类作品进行数据拓展。由此,设计师原本设计的作品主题不变,但设计风格经过“联想设计”的数据处理,形成了风格融合的设计成品。“联想设计”模式不仅创新了设计元素,还便于企业批量生产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设计品。另一方面,完全自动化的AI设计,能够直接界定设计主题、整合民族文化,从而设计出古今文化结合或中西民族结合的融合性设计作品[3]。以U尚社的复古保温茶壶为例,设计师以东方禅茶文化作为简约外观设计的主题构架,以斯堪的纳维亚机能主义作为茶壶滴漏部位的细节处理,以东方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共同构成茶壶的整体设计效果,让顾客能从视觉上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开拓了传统茶器产品国际化的有机路径。
(三)回归性视觉设计元素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现代社会需“回归传统”“守根”等观点,学者霍韬晦也在《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一书中指出我国社会文化回归传统的重要性。现如今,娱乐流行文化中“复古风”的重启,不仅是我党政策及企业对传统文化宣传推进的结果,更映射了我国人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4]。基于此,“回归性”成为现代视觉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视觉元素的回归性设计并非将直观的传统民族符号刻板地应用在设计中,而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色彩、纹理、光影等设计元素的变换构设,让人民大众直接从视觉冲击中激发返璞归真的民族情绪,以视觉为切入点达到身心回归的通感体验。
二、纳西族传统手工产品视觉传达设计分析
(一)民族元素覆盖度探究
纳西族各类传统手工产品,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纳西族的民族元素。然而,民族元素在视觉设计上的覆盖度具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特点,即大众产品上民族元素过多,小众产品中涵盖的民族元素覆盖度不足。以纳西族妇女的发饰及裙装为例,纳西族妇女多生活在云南高原、山区等地,劳作环境艰难,为显示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品性,人们多用牦牛的尾巴,作为假发辫饰的主要材料,并以蓝、黑等亮色丝线缠绕在假发中。纳西族妇女的百褶裙,则点缀纳西族特有的神像形状或东巴图文,体现本民族崇拜自然的宗教信仰及返古的生活方式。通过两者对比可知,同样作为纳西族手工产品,假辫相较于百褶裙,涵盖的民族文化类元素过少。
除此之外,纳西族族众所处的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也多有差异。以纳西族男子手工服饰为例,丽江地区纳西族族众服饰趋于汉化,以羊皮披肩为本地特色;中甸地区却保持着原始风格,以“扎绑腿”为设计特色。由于纳西族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元素具有差异性,纳西族的民族产品在视觉设计上的大体构架具有不确定性,顾客对民族产品在视觉上的第一印象也较为混乱[5]。
(二)视觉情感饱和度探究
纳西族手工产品的设计师多是本民族区域人员,设计师不仅受汉化的影响较小,而且对本民族的文化理解也较为传统与原始。以纳西族特有女性百褶裙为例,百褶裙的设计虽具有本民族的原始特色,视觉上的民族感较强,但百褶裙设计的表现风格过于单一。百褶的勾线纹路上大多都以短厘米褶皱为主,色彩设计以蓝、白、黄、红等正色为主,风格过于千篇一律,受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数字时代受互联网流行文化的侵袭,促使纳西族在民族手工产品的设计趋于多元化及个性化。纳西族手工产品设计要以消费者群体为切入点,研究客户心理,使设计能够在不改变原有色调及纹样的基础上,提升视觉情感饱和度,从而升华人们对产品的使用情感。近年来,纳西族产品设计的视觉情感饱和度的指数,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然而,在现代人精神需求加大的情况下,人们的视觉疲劳周期缩短,视觉情感饱和度的量变上升期下的质变飞越还未完成[6]。除此之外,数字时代纳西族手工产品的广告宣传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动画及影音宣传,人们通过动态色彩的视觉冲击不断积累民族情感,但民族传统手工产品的本体设计尚未借助现代技术有所升级。
(三)特定符号情感触发度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情感设计的触发点理论指出,人们对于设计的共情感,多依托数字符号、民族符号或特定的情感符号。通过符号的视觉冲击,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深度触点。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视觉符号,人们通过民族视觉符号,触发内心情感,不仅促进了购买欲望,而且还能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同于汉族的“龙”、藏族的“卍”等特定文化符号,标志纳西族文化的图腾及文字具有多元性。纳西族的族内文字有以表音交流为主的“格巴文”和以图画象形文字为主的“斯究鲁究”,还有以“七星”作为代表纳西族的特定符号。作为民族记忆的特定象征,纳西族的特定符号具有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而纳西族传统手工产品的现代化设计,也因选取不同的符号进行民族标志,使旅游者或外族人员对纳西族的族群记忆较为多元,从而无法触发其对纳西族民族记忆的特定情感[7]。即多元民族符号下人们对纳西族的情感广度较为宽泛,而情感深度不够。由此,必须依托数字技术,整合纳西族符号元素,促进人与物的情感交互。
三、数字时代纳西族传统手工品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设置民族元素分类体系
纳西族产品视觉设计中,族众分支较多、元素庞杂,以计算机数据存储系统导入为路径,将纳西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支元素及现代流变进行智能分类[8]。设计师在视觉设计中,可直接按照类别划分查找民族元素。由此,纳西族传统手工产品的设计正统性得以提升,消费者也对纳西族有更加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一方面,以云南省社科院及民族文化研究所为扶持单位,以田野调查法、文献考察法及实地分析法为实施方法,在全面收集纳西族的民族元素后,将不同类别的民族元素经专家研究进行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根据2015人民网《纳西族传统服饰》的研究调查可知,近几十年来,纳西族本地居民改穿藏族服饰的人较多,在其手工产品的设计中,需将民族元素及风俗的流变进行存储、数据库更新,避免设计者将其他民族元素错误判断为纳西族的民族元素。
(二)通感效应增强视觉效果
为调动受众更深层次的情感饱和度,将智能多维动画技术融入传统手工产品的包装设计上。首先,产品包装采用智能仿真触屏材料,模拟动画效果,给人多重视觉观感。以纹样、材质及色彩的创新流变,革新传统民族产品的视觉固化影响。其次,设置专用二维码,顾客通过技术扫码,能够在智能设备上看到关于产品的动画介绍,消费者通过自身的具象观感体验调动触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在通感效应下激发内心情感,提升购买欲望。最后,针对传统手工产品的本体设计,可通过数字联想设计,在不改变其主题的基础上增加褶皱质感、或改变产品的制作材质,增加顾客对产品的触觉感受,辅助视觉效果,增强消费者各个感官的通感体验。
(三)民族符号转换的双向交互设计
“交互性”是数字时代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产品视觉设计的显著特点。在纳西族传统手工产品的现代化设计路径中,以智能设计的交互性为重点,将民族符号转换为可视化、具象性的情感体验。首先,针对纳西族宗教信仰符号、常见的鬼神图像等民族符号在智能系统中有序切换,将民族符号转换成具有象征意向的、可被用户想象的场景图像。由此,设计师以精准化的“情感体验”作为符号设计的重点,而非以精准化的“特定符号或标志”定义民族文化。客户对民族符号转换后场景的想象力发散,便是与产品交互的过程。并且,将宗教、鬼神等纳西族传统图像,转换成有纳西族象征意象的场景,能够提升消费者的心理舒适度。其次,以数字技术的演绎推理算法,推导消费者及潜在消费人群心理,将最符合人们心理舒适度的色彩、纹路、产品材质及样式进行整合设计,创造出具有融合性、回归性的新型民族产品,弥补民族产品样式单一导致用户视觉疲软的困境,并在情感推导的过程中精准用户的视觉交互体验[9]。
四、结语
数字时代下,现代多元技术融入传统民族产品的设计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及文化产业推进价值。通过设置民族元素分类体系、增强设计通感效应及转换民族符号表现形式等创新路径,纳西族传统手工产品得以在系统化、体系化的情感设计框架中有序进行。通过人们视觉丰富度的提升,消费者对纳西族的文化认知得以在具象性的宏观视角下进行,人民大众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狭隘理解也逐渐消解重构。现如今,在VR技术、AI自适应技术、3D建模技术的完善下,我国民族产品视觉设计的创新路径也将随之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