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翻译学视角下英文动画片的翻译
——以《小猪佩奇》的汉译为例

2020-03-03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佩奇乔治动画片

刘 意

(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近几年,一只长得像吹风机的粉色小猪红遍大江南北。她不仅频繁出现在电视及网络上,也以各种衍生品、流行语等方式活跃在人们生活中,如“小猪佩奇”表情包、“小猪佩奇”饰品,“社会人”、“啥是佩奇”等流行语更是无人不晓。《小猪佩奇》原名Peppapig,最初在英国首播,2015年进入中国后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以及一些主要的视频网站上播出。作为一部学前动画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只名叫佩奇的小猪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日常生活。因其英语发音纯正、剧情幽默有趣、人物形象可爱等,吸引了全世界小朋友观看和模仿,也成为家长喜闻乐见的家庭教育范例。

作为少年儿童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动画片对幼儿早期的语言学习和教育启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动画片翻译是一项既伟大又艰巨的工程。积极规范的语言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认知,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美丽与希望的种子。而不负责任的翻译不仅无法进行文化传递,甚至可能误导小观众,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译者在翻译动画片时,应切换认知视角,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译出语对儿童的影响。本文从认知翻译学的角度,通过对比英文原声版和央视少儿频道汉语版《小猪佩奇》第一季,分析认知视角下英文动画片的语言特点,探索动画片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认知翻译学

认知翻译学,顾名思义就是将认知科学与翻译学紧密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和新趋向。2010年,西班牙翻译家Martin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将认知科学和翻译学正式结合在一起。他主张尽快建立认知翻译学实验范式以促进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1]169-287。中国学者王寅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在国内首次阐释了“翻译认知观”:“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2]。他认为,翻译并不是单纯地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一项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在翻译活动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主观的认知世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等多重关系的和谐互动。认知翻译学的方法论源自于认知科学,而认知科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包括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因此,认知翻译学主要是运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对翻译现象进行解释,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3]。

二、动画片翻译的原则

与一般的电影或电视剧翻译相比,动画片翻译尤其要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应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儿童本位”的原则。具体来说,在认知翻译学视角下,动画片的翻译需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体验性

“认知来源于实践,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翻译也是这样,体验和认知先于翻译活动,译文也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翻译是译者基于对原文语篇各种意义理解之上的,理解必定来自体验和认知”[2]。一方面,译者要站在作者的视角去体验作者创作时感受和意图,丰富自身的认知结构。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元素皆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知[4]87-89。如《小猪佩奇》的故事内容大多来自于幼儿生活,像放风筝、捉迷藏、整理房间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所以,如要对源语动画片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译者最好要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具备相关直接或间接经验,才能透彻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各层含义。另一方面,译者要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儿童是人生经验跟成人大不相同的特殊的人种,儿童的世界是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所有事物的价值,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立场来决定”[5]24。译者需“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6]只有以与儿童同等的认知和视角去感受,才能掌握他们的喜好、心理、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世界,从而译出最具“童味”的语言。

(二)多重互动性

作为作者和读者的中介人,译者通常被比喻为“桥梁”“媒婆”“传声筒”,既要忠实于源语言作者,又要对读者负责。王寅曾说,“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应当既要考虑到作者,又要考虑到作品本身,也应兼顾读者。只有将这三个环节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处理好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翻译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7]。因此,译者在进行动画片的翻译时,要注意与作者、观众、赞助商等多个主体的互动。首先,要深入了解源语动画片的内涵,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以译出最贴近于原片的内容和思想。其次,需站在目的语观众的立场,注重儿童的视听体验。“翻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于这一特定读者群的认知程度和持有的态度”[8]。儿童的语言水平有限,译语应符合孩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尽量简单、简洁、通俗易懂。最后,译者要考虑到动画片的传播性和商业效益。动画片翻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流向市场,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应注重市场需求,同时,满足配音公司、赞助商等翻译发起者的要求,如恰当地选择一些传播性强的流行语,以扩大译制片的影响力,提高商业价值。

(三)创造性

“翻译既然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主观性”的烙印,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2]在源语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中,译者可根据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来消除文化差异,以帮助儿童跨越语言障碍,从而实现“和谐翻译”。例如在用词上,恰当地添加一些儿童语言中常用的口语词、语气词、感叹词等以拉近与小观众的亲近感,在句子结构上将复杂嵌套的句型进行相应地调整,使之变为易于儿童接受的简单句。再如,儿童的专注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期集中,译者可通过“改写”的方式引发儿童的兴趣,增强动画片的幽默感和娱乐性。学习翻译就是学习如何模仿性地创造[9]10-32。翻译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创造性的语言试验有利于帮助儿童克服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隔阂[10]。

(四)教育性

动画片作为儿童人生经验的一种补充形式以及娱乐“伙伴”[11]41-43,其语言应当具有启蒙教育目的和正面导向作用。幼年儿童处于心智开发、语言学习以及行为探索的初始阶段,具有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因此,翻译语言要用词规范、健康积极,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的健康发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审美情趣。高质量的动画片翻译,能让儿童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教育作用,使儿童获得与源语动画片类似的感受、启迪和教育。

三、英文动画片的语言特点

著名翻译家钱绍昌先生指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2]。动画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分支,除了钱绍昌先生提到的上述特点外,它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文以英语原声版和央视汉语版《小猪佩奇》第一季(共52集)为语料,分析总结认知视角下英文动画片语言的特点。

(一)句式重复

重复是幼年儿童认知事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学前儿童处于语言和认知探索阶段,他们的习得经验多是在无意中学习的。即使欣赏一个完全重复的节目,他们所想象的内容、心理体验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13]。

例1 Peppa loves jumping up and down in muddy puddles.

Everyone loves jumping up and down in muddy puddles.(第一集,泥坑)

Peppa and George love chocolate coins.

Everyone loves chocolate coins.(第二十四集,寻宝)

Peppa loves dancing!

Everyone loves dancing.(第三十一集,芭蕾舞课)

Peppa and George love the beach.

Everyone loves the beach.(第四十六集,去海边玩)

例2 What was that strange noise?(第五集,捉迷藏;第三十二集,暴风雨)

What strange noises?(第三十集,照顾猪宝宝)

What is that sound?(第三十五集,宿营)

What’s all this noise?(第四十三集,整理房间)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同一剧集中出现了很多重复的词语、句子甚至语段,而且在其他剧集中也不断反复重现,孩子的记忆就在这反反复复中得到加强。“因为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多依靠条件反射的强化”[14],重复可以加深儿童印象,强化已有认知,再加上客观世界与认知世界的互动,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认知构建者。

(二)语言儿童化

所谓语言儿童化就是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进行表述,使语言富有童心、童趣。具体来说就是用具有儿童特色的语言来描写儿童生活、儿童心理的各种特点,让小听众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激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15]25。如剧中“Granny”“Baba”“piggy”“pussycat”“Nope”等均是非正式用法,属于儿童用语,更利于儿童感知和模仿。又如,佩奇和乔治称“Dinosaur”为“Mr Dinosaur”,“Duck”为“Mrs.Duck”,“Spider”为“Mr.Skinnylegs”等,将动物拟人化,完全契合儿童的语言举止特征和心理认知水平。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普遍存在泛灵心理,无法区分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凡是运动中的物体都是有生命和有意识的”,所有事物都在进行着和人类一样的活动[16]83。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一些“天马行空”的行为,把动物当成了和人一样“活”的伙伴,与它们交谈、游戏。此点在第十四集“瘦腿先生”中,佩奇和乔治把蜘蛛放在床上睡觉,问它想不想喝茶,要不要吃蛋糕,给爸爸打招呼等可以体现。动画片中拟人化的表达有利于引起儿童“泛灵心理”反应,获得直接的心理体验。只有贴近儿童的语言和逻辑思维、符合儿童感知的表达方式才能被儿童观众所认同和接受。

(三)口语化

动画片语言大多以对话形式展开,且皆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幼儿生活场景原生态的体现,因此口语气息浓厚。如《小猪佩奇》中,作者使用了很多感叹词来表达人物情感,像儿童常用的“Hurray”“Yippeeee”“Wheeeee”“Wow”等,以及父母使用普遍的“oh”“Bravo”“Hmmm”“oops”等。口语化的表达有利于拉近与小观众的距离,遵循了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皮亚杰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17]176。儿童对于语言十分敏感,一个生僻的词或者含混不清的意象都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兴趣[18]。因此,使用较为直观、熟悉的表达方式更易于孩童接受,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趣味性强

趣味性是欧美动画片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吸引幼年儿童注意力的有效方式。台湾儿童文学理论家傅林统把“趣味价值”作为评价儿童文学作品的三大标准之一,认为一部好的儿童作品,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够紧紧扣住他们的心弦,而非板起面孔说教[19]398。除了插入一些韵律性强、脍炙人口的歌曲外,幽默诙谐的语言也让整个动画片趣味横生。例如,剧中猪爸爸是一个温暖有爱又风趣的形象,有时他有点迷糊,也喜欢逞强。他的口头禅是“I am a bit of an expert at these things(我是这方面的专家)”,而实际上基本全都不擅长;他不爱运动有点胖,却总是说“I’m very fit(我很匀称的)”、“My tummy is not big(我的肚子可一点也不大)”;他遇事容易焦躁不安,但只要别人一提便反驳“I’m not grumpy(我并没有焦躁)”。通过语言的刻画,把猪爸爸倔强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了忍俊不禁,带来无限趣味。“译者应当具备使用汉语再现这些趣味性的高超的语言能力”[10]。只有充分重视儿童的心理需求,“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20]41,适当注入娱乐元素,才能以一种儿童适应的方式去更好地去实现教育目的。

四、英文动画片的汉译方法和技巧

鉴于英文动画片语言的上述特点,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要传达源语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征,让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动画片同等的效果和感受。正如奈达所提到的,“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1]。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中西方思维以及文化的差异,切换到中国儿童的认知视角,使译语适合中国儿童的语言水平和心理特点。袁毅指出儿童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忠实于原文文本,要以归化为主,最根本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务必不要忘记自己是在翻译儿童作品,不要忘记自己的读者是孩子”[22]。因此,译者应采取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消除中西方差异所带来的理解困境,使译语更加符合目标观众的使用习惯。在《小猪佩奇》第一季的翻译中,由于原片语言简单、简洁、口语化,整剧翻译主要以直译为主,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源语的文体和风格。在翻译技巧上,主要采用了增译法、引申法、拆分法和转换法。

(一)增译法

Beaugrande指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也不是单个句子,而是语篇”[23]13。由于动画片语言大多以人物对话为主,句与句之间的结构通常较为松散,且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汉译时,需考虑整个剧情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可读性,在必要时增添一些词或句子,使译文听起来更加流畅自然,贴合儿童心理和认知。

例3 Peppa:George.If you jump in muddy puddles, you must wear your boots.(第一集,泥坑)

佩奇:我说乔治,如果你要在泥坑里跳,你必须得穿上靴子才行。

例4 Daddy:Then i think i need lots of cookies to make me better.(第三集,最好的朋友)

猪爸爸:我需要吃很多的饼干,那样我会好一点。

例5 Granny:Daddy Pig, you’re holding the map upside down!(第二十四集,寻宝)

猪奶奶:我说猪爸爸,你的藏宝图拿反了,当然看不懂啦。

在例3,译者增加了语气助词“我说”和“才行”,口语化的表达仿佛在日常对话般,有利于激起儿童的内心体验,在语言和心理上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例4中,增加了动词“吃”,既传神又达意,不仅使得译文更加生动形象,也把“猪爸爸”贪吃的搞笑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让小朋友听了津津有味,大大增添了动画片的趣味性。在例5中,增加了评论性词“当然看不懂啦”作解释性说明,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体验感受,做到了与观众互动。由于《小猪佩奇》的受众多为低幼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可能不太明白藏宝图拿反意味着什么,适当的补充说明可以让儿童付出较小的努力即可做出最合理的反应,取得较好的认知结果。以上译句充分发挥了译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好地照顾到了儿童在心理、语言、审美方面的特点。

(二)引申法

引申法是英译汉时的一种常用手段。引申是指“语言转换中为适应译文表意或行文的需要对原文的词义的延伸或扩展”[24]95。语言发展时期的儿童词汇量有限,智力也尚处于蒙昧状态,无法理解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在翻译时,译者应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译语要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尽量简洁清晰,平易近人[10],同时也要考虑动画片的教育目的,保证语言的纯洁性与健康性,对儿童认知做出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小猪佩奇》中,原剧为了加强幽默感,多处用“silly”一词来增添喜剧效果。如果拘泥于字面意思译为“愚蠢的”,不仅不能确切表达原语言含义,也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例6 Peppa:Come on, George.Give the ball to me.(Oop!)

Silly George.I can do that, too.(第八集,中间的小猪)

佩奇:来吧,乔治,快把球传给我。你犯规了,乔治。我也可以这么做。

例7 Mummy:Silly George, look, it’s you in the mirror.(第三十八集,化妆舞会)

猪妈妈:噢,我可爱的乔治。瞧,镜子里的那个就是你。

例8 Peppa:This is a silly game.Can we play something else?(第二十八集,我的堂姐克洛伊)

佩奇:这个游戏不好玩。我们可以玩别的游戏吗?

例9 Daddy:I think those are silly secret words.(第三十七集,树屋)

猪爸爸:我觉得这个秘密暗号不太合适。

在例6中,乔治由于太小无法将球扔给佩奇,就抱着球直接递到了佩奇的手中,因此译者将此处的“silly”释义为“犯规”,浅易明晰;例7中,乔治被自己装扮成恐龙的样子吓哭了,由于说话的主体是猪妈妈,在妈妈眼中,用“可爱的”来形容自己的孩子,合情合理;同样的,例8和例9中,译者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汉语的搭配习惯,将词义转化为明示意义,“不好玩的”的习惯,“不太合适”的秘密暗号,用实体词代替抽象词,提供了最大的语境效果,也提高了译语在儿童观众中的可接受性。通过恰当的引申,既译出了原词的实质含义,满足了语言的理解需求,又有效地规避了“负面”词汇,从侧面发挥了译文的教育作用。

(三)拆分法

动画片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使用大量的简单句,即短句。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认知的发展必须从简到繁、由易到难。通常“儿童先掌握简单的句子,然后才逐渐掌握和产生复杂的句子”[25]。老舍先生在《儿童的语言》中也说过,儿童语言要“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由于英语强调形合,长句偏多,译者在汉译时,不能只是单纯地语言转换,有时需在形式上做一些调整,将长句或复杂句拆分成若干短句,尽量化繁为简,用最简短直白的话语来描述“意味深长”的句子,使译语更贴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和和接受程度。

例10 George is so happy to have Mr.Dinosaur back again.(第二集,恐龙先生弄丢了)

找回了恐龙先生,乔治开心得不得了。

例11 Peppa:I won’t tell you or George or Daddy! It’s a secret!(第十三集,秘密)

佩奇:我不会告诉你的。不告诉乔治,也不告诉爸爸。这是一个秘密哟。

例12 Peppa:Oh, George! You always say”dinosaur” for everything! Anyway, a dinosaur is too big to fit in the box.(第十三集,秘密)

佩奇:喔,乔治,不管什么东西,你怎么总是说是恐龙啊。跟你说吧,恐龙实在是太大了,这个盒子是装不下的。

例13 Mummy:Daddy Pig, you are too much too heavy for that branch!(第十四集,放风筝)

猪妈妈:不行,猪爸爸,你太重了,那根树枝撑不住的。

上述例句中,英文较为复杂,如果逐字逐句地顺应翻译成长句,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恐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例10中,译者将句子拆分成了两个短句,结构简明、生动活泼,不仅减轻了儿童的理解负担,同时也把故事中乔治在恐龙丢失后“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描绘得惟妙惟肖,使译语更加贴合儿童的天性,让观看的小朋友也仿佛乐在其中。例11中,如果按照原文语序译为“我不会告诉你或者乔治或者爸爸”,显得平淡无奇,冗长拗口。译者通过对儿童心理的深刻体察,将句子分译为三个“不告诉”的排比结构,不仅意思更加明确,而且听起来琅琅上口,更适合孩子的语言使用习惯。例12和例13中,通过句子的切分,将语言表述为儿童熟悉的方式,口语化十足,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恰当地照顾到了观众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

(四)转换法

一般来说,翻译就是转换,转换是翻译最核心的内容。翻译的转换是指一种语言符号对应另一种语言符号,一种思维方式对应另一种思维方式[26]。在动画片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观众的认知语言和认知心理,通常在词性、语态、句子成分、句型等方面进行相应地变换,使表述更加易于儿童理解。

例14 Oh, dear.Peppa will easily find George.(第五集,捉迷藏)

噢,糟糕,这样乔治会很快被佩奇找到的。

例15 Peppa:What is it? A doll’s dress! I can put it on Teddy!(第五十集,我的生日派对)

是什么呢?是玩偶的裙子!泰迪有新衣服穿了。

在例14中,从“噢,糟糕”可以推断出作者是站在乔治的心理立场,将表述后面可能会发生不好的结果,意欲牵引着观众的心替乔治感到紧张。而如果按照原文直接译为“噢,糟糕,佩奇会很快找到乔治的”,主语变成了佩奇,不符合佩奇的认知心理。因为在捉迷藏中轻而易举找到乔治是一件值得雀跃的事情,不应该用“糟糕”来描述,前后感情色彩矛盾。译者通过把主动句转换成被动句,巧妙地把主语从“佩奇”换成了“乔治”,前后一致,水到渠成,成功地将视角引到了乔治身上,做到了作者与读者认知视角的融合。在例15中,主语由第一人称“我”变成了玩偶“泰迪”,把宾语转换成了主语,突出了“泰迪”的主体地位,符合儿童“万物有灵”的认知思维特点和认知语言习惯,不仅让语言更加活泼生动,也做到了认知视角的转换。

英文动画片的高质量翻译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对其价值观念的塑造,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译者应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在翻译时,坚持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和教育性的原则,既要忠实于原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又要对读者即幼年儿童负责,从儿童的视角去表达译文,使译文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习惯。英文动画片具有句式重复、语言儿童化、口语化、趣味性强等特点,译者在翻译成汉语时,可主要采用增译法、引申法、拆分法和转换法等翻译技巧来帮助儿童消除理解障碍和文化差异。以上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基于央视少儿频道汉语版《小猪佩奇》的汉译分析总结的,译者要因“文”制宜,具体根据原文的实际情况而选择。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和新趋向,对于儿童作品的翻译尤其适合,值得翻译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深入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佩奇乔治动画片
小猪佩奇,一只会赚钱的猪
佩奇去医院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佩奇换零钱
《小猪佩奇过大年》
吓人的成绩单
推荐一部动画片
游乐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