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3-03张玉嵩
张玉嵩,卜 伟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方面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实用型人才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切身投入到实践中来。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在方式上崭新的转变。目前,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行的实用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提出和解决实用型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实训基地的目的与意义
首先,保证了刚刚步入实习阶段的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和岗位相接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实习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能力,还可以更系统更全面地去了解自己所在专业今后工作岗位的第一手重要材料[1]。
其次,当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实习工作时,往往就会下意识地发现很多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理论与实际上手操作不契合之处。为了让学生能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中减少适应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快地加入工作岗位,在毕业前,安排这种让实习生实训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本身薄弱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与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得最多,学生更可以在这一阶段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次,通过在企业的实训,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新的定义,可以更新自己对工作的认知,还可以进一步总结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通过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工作情况,也会相应地调整和制定本专业富有新意和创造力的教学标准,这会大大地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社会服务的体现
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更注重生产能力、注重效益,这样就导致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往往缺乏统一的合作理念。有的企业单方面认为,与高校合作会损失一定的利益,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一般不会抽调高级技术人员去培训学生,或者为学生提供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比较少[2-3]。学生缺少一些有能力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没有良好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做的实训任务也较少,因此,大部分实习的学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存在不足,学生在实训工作中的缺少积累,就会与学校实训计划背道而驰,浪费了学生们的宝贵时间。特别是,在实训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就会使许多学生陷入困扰中,对工作渐渐失去信心,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影响的学习心态,实训效果也大打折扣。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有些实训基地也提供不出相应的环境让学生去实践,应该打下的基础都不扎实,更谈不上去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了。
(二)实训内容过于简单
建设实训基地的目的就是通过实训培养实用型人才,让学生所学知识有用武之地,提升自己的价值,使学生能真正地进入实训中的角色,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方式和方法,从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让自己成为全方面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现在很多合作企业秉持的不是这一目的,他们认为把技术人员拿出来会耽误自己企业的工作效率,于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实训教学学时而完成教学任务,企业往往只安排一些技术含量低且重复性较强的工作任务。学生们也学不到先进的技术,实训内容简单枯燥,有些企业只是让学生充当简单的劳动力,更谈不上学校在实训工作中所秉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目标,时间一长,实习学生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下降,积极性降低。于是,学生很容易滋生倦怠情绪,导致实训的质量下降[4-5],达不到校方初始的目的,让教学任务应付了之,失去了意义。
(三)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
一些企业的实训基地只想完成学校的实训任务,让学生从事简单重复的无需脑力和创新的劳动,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氛围,渐渐的就丧失最基本的创造能力,使最初建设实训基地的目的变得淡然无味[6-7]。没有良好的创造环境来支撑,学生们就很难用理论知识和实践去摸索,渐渐的这种能力就会被侵蚀,从而影响了学生们的未来发展。特别是,有的学校也没有把对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实训过程和日常教学当中,没有相应地针对创新能力去设计教学方法和方式。
(四)实训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出于工作安全性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让学生操作一些有危险性的工作。一方面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考虑,另一方面,一旦由学生操作发生事故,企业将负有连带责任,处理起来将会非常麻烦。学校和企业都不想这种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对企业和学校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以化工企业为例,常常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的原料进入车间进行加工,因此,只有有相当丰富操作经验的员工才可以胜任,这本身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企业往往对操作现场都进行严格的管理,非岗位操作人员一切禁止入内,以免在工作中发生危险以免造成事故[8]。由于不能在实习中接触这方面的技能,一旦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这方面工作时,还要重新培训,从而错了保贵的实习机会。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能在关键岗位上实习,因而就不能掌握这些岗位上的操作技能。
(五)校、政、企的关系需要调整
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三大主体。只有三大主体互相协作,才能达到共赢。就目前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亟待调整,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平衡。具体表现为:
其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校企合作中,政府应主动为双方牵线搭桥,促使其发展。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不足,缺乏与区域产业交流的主动性,也缺乏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双方在执行方面都欠缺应有的特性。
其二,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许多合作仍停留在表层,高职院校与企业缺少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没有把优势发挥到最大。
其三,政府与企业之间缺少交流互动。政府缺乏针对企业的奖赏激励制度,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缺少积极性[9]。三大主体互相制约,没把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加以解决,把问题留在表面,没有更好地发挥潜能,制约的同时则侧面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校方与企业方应提升双赢意识
企业方应该加深校企合作的理解,通过参与校方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收益,还可以吸收到优秀的人才,提高同行企业的竞争力。对于院校方来讲,一来可以提升就业率,二来要认识到实训基地也是学校对外开放的展览柜,一个对外窗口,一张知名名片,通过实训起到一个对外宣传的作用,可以提高校方声誉,扩大招生。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可以分别利用自身的特点去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岗位,真刀真枪地试一试。通过这种取长补短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优秀技能,而且还能促进教师与技术人员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彼此的专业素质能力[10]。
(二)企业应增强自身责任感
作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应该自觉参与教育事业,达到一个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承担了社会的责任,还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今后纳入一批新技术人才打下基础,这能使企业走得更远更稳。为此,企业更应积极地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来,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让人才继续为社会提供效益。
(三)校方应制定更合理的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
学校的最终目地是培育好的人才输送给国家,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校方在平时的实训教学工作中应提高站位,避免倦怠心理,不要认为实训是多此一举,要提升学生对实训的认知度。为了让学生树立一种重视实训的态度,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制,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办法,包括出勤情况、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听课效率、创新方面等等,同时还可以对制定一些奖罚制度,调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重视程度。
(四)校方应加深与企业方的合作
企业具有先进的设备,这对学校而言具有天然优势。学校注重理论研究,但有些工艺流程理论上可以实现,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上,还需要依靠企业的生产经验去辅助。因此,校企双方要加强合作,校方与企业方对学生实训的投入要保证充足,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空间去提高自己。校方与企业方的深度合作最好的方式是针对这些问题多交流,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范本,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为将来的课程设计提供保障。另外,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校进行讲座与答疑,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不懂的专业知识进行解惑,这样也促进了院校办学的水平。
(五)企业方要做好学生实操的安全预案
企业应强化自身的设备管理,建立相关实训期间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在实训期间,为了安全起见,企业应采取“少量,多批”机制,即对应岗位技术人员给对应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同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设备的投入,并针对实习生制定更加严密的安全保障制度,以便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基地提高实践能力、行业业务水平和沟通能力。
(六)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在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的道路上必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当出台更多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去帮助高校与企业双方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政府应当引导对接企业与高校合作,并借助宣传的手段提高高校和企业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动高校和企业双方深度合作, 并在校企合作期间提供资金的一些补助,让企业方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让校企双方合作更长远,合作更加坚固。
高职院校是否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能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与认可,重点是看其所培养人才的水平和质量。学生在校期间在实训基地进行实操,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工作的热情,改变传统课程单一模式,尽早与企业对接。这不仅践行了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还弥补了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设备经费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