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背景
2020-03-03胡英华
胡英华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大量高技能实用型毕业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了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就是加强校企合作。在2019 年出台的“双高计划”中,教育部、财政部两部委再次强调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路径始终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高计划”也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一、“双高计划”赋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的内涵
“双高计划”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领先企业产教融合、校合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向纵深发展,共同创造校企合作的新高度。这就要求,在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要有新的发展空间,要有新的合作内涵[1]。
(一)校企合作要体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地位对等
作为校企合作中的主体,校、企双方能够顺利开展合作的基本前提就是相互之间的平等与尊重[2],然而,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却处于劣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达不到用人企业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而“双高计划”就是要纠正这种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不平等性,在“计划”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希望通过它们的示范、引领,带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升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促进校企以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展深度合作,体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对等地位。
(二)校企合作要体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利益整体性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追求校企双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此,在“双高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协同发展为目标”,切实开展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校企双方要以利益整体性观念为出发点,达成并树立双方都认可的合作发展目标,制订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的合作章程,确保校企在合作中可以获得期望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价值观,实现“1+1>2”的“一体双赢”成效[3]。
(三)校企合作要体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差异互补性
高职院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公益性组织,而企业则被认为是一个以最小化投入实现最大化收益的营利性组织。合作双方的多样性,就会体现在合作发展基础存在着差异性,而学校和企业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能够开展合作的基础,就是为了获取对方拥有而自身无法产生的资源[4]。因此,“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体现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互补性合作。校企双方要在培养人才的公益性和降低成本的营利性两方面达成共同的目标,寻求最佳结合点,共建“长期、稳定、双赢”的合作关系,促进校企各方在各自领域协同发展。为了保证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双高计划”中明确规定,国家、政府必须及时出台引领院校与企业良性合作发展的政策、制度文件,为校企合作的各参与方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机制支撑。
二、“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新任务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为此,“双高计划”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为产业转型提供充足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确保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与要求。
(一)“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探索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以公办为主,这类院校由于受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难以在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中有效激发办学活力,这就导致校企合作一直难以持续深入发展。为此“双高计划”提出要促进公办高职院校的体制改革,尝试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投入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改革。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要向纵深发展,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共建、共培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5]。这无疑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化和整体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新时代,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双高计划”也把对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放在突出位置。这里的“高质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高质量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而言的,即在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必须把对人才的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二是高质量发展是基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求而言的,即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又要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一种新时代的质量观;三是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打造鲜明的类型特色而言的,即高职院校要通过自身不断地摸索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质量的人才培训模式。因此,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重组高水平专业群
在“双高计划”中,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个创新点,也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不是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进行归类,更不是各个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而是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进行整合,要体现“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要求。这就对我们的专业群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核心的建设内容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教对接的组群逻辑;二是行业优势明显的教学组织构建;三是能力本位的课程建设。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双高”建设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专业群体系,树立全新的专业群建设理念。
(四)“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服务社会、促进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而很多高职院校却难以承担为社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培训的能力,由此而影响校企合作的互惠性,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持续而深入地发展。为此,在新时代,为适应行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的迫切要求,在“双高计划”中对推进校企精准对接、全方位合作,共同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成果转让,对服务平台如何能够更方便、快捷、有效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学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力度打造高水平的双师队伍
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要达到了新高度。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的属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恰恰就是自己的师资队伍在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的发展步伐,还不能完全胜任对“大国工匠”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6]。因此,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和动力源泉。这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以高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这既是“双高”建设的关键所在,更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构建“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双高计划”对校企合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更为有效的“双高”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
(一)明确可行的政策措施是实现“双高”计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了行业企业要切实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去。通过出台明确可行的政策性校企合作约束和激励机制文件,既可以从制度上有力保障校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从政策上激励校企双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7]。为确保政策和制度的具体落实,高职院校要主动推动当地政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尽快出台可执行的政策和配套的措施,在政策文件中对校企合作各方所承担的职责和权利界定要清晰,对各方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明确、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违约行为的处罚也要在文件中作明确规定,且处罚力度要加大,从制度上做好保障工作[8]。
(二)共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实现“双高”计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的重要举措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要承担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协作共建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同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使产业与教育形成合力。高职院校要牢牢把握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机遇,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以保障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作为“原动力”,以行业企业需要作为“立足点”,以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点”,确保平台能够切实服务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平台能够始终服务于教学一线,确保平台研发成果能够始终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三)共同制定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双高”计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面对国家调结构、转方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都急需能够满足本企业工作需要、迅速掌握一线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校企”合作的各参与方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双高”计划下校企深入合作的突破口。要实现“大国工匠”型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改进人才培养方式,必须加快推进校企各方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为此,各高职院校要在促进校企多元育人上下真功夫,真正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要把高水平院校建设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落实到校企双方从共同开发专业群、专业、课程到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协同教学、校企共同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重新构建高水平专业群是实现“双高”计划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面对“双高计划”提出的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和实现优质专业群的引领带动作用的要求,弄清楚组群的逻辑是大多数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遇到的第一个瓶颈,这需要高职院校要转变思维定势。要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专业群”为纲领,坚持整体性发展理念、开放性发展原则,对本区域的产业和产业链进行认真、具体的调研和分析,在资源占有和使用上要打破原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摒弃人为造成的专业分割,提高对于高水平专业群“组群逻辑”的认识[9]。转变学科本位思维,坚持能力本位思想,重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模块与专业课程的内容,应该是高度对接岗位能力和职业标准,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课程和教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这些理念和指导思想都要求专业群的课程结构实现“颠覆性”的设计和修订。
(五)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双高”计划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各高职院校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内涵,以教学团队、管理团队和辅导员团队共同建设为重点,以教师分类管理与培育为着力点,明确教师分类遴选标准,强化教师分类考核[10],开展新时代高职教师培养工程。学院要联合企业共同制订教师队伍的建设标准、考核标准、培养标准和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的选拔标准,以及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的遴选标准等,校企双方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