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陋室铭文本情境

徐 燕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维度[1]。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它旨在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感知美、品味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渐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关注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审美鉴赏”“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三个层面。“审美鉴赏”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感受、理解和赏析;“审美表达”是学生在审美鉴赏的基础上有逻辑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审美创造”是通过审美想象将某个形象或自身独特体验与感受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审美鉴赏是审美表达和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审美表达是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表现方式,审美创造是对审美鉴赏和表达的实践与突破。审美鉴赏、表达与创造三者相辅相成,只有将其三者综合于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一、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曹明海先生提出:“从美学角度说,审美即鉴赏。审美,就是对文本感受、体验、理解的鉴赏活动。这种审美鉴赏活动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点的,即通过对作品的品味和感悟,既理解文本,又建构自我。”[2]美的鉴赏以文本为载体,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入手培养学生文本赏析能力,体会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包蕴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内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品析、朗读、对比阅读等方式中体味文本语言之美,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真切地感知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从而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心灵体验与审美感受。

1.在对比阅读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真伪、分优劣、明异同[3]。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陋室铭》与《爱莲说》为例,就句式特点而言,二者各有特点,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陋室铭》的句式短小精悍,长短不一,多使用对仗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也相对较快。这与作者的写作心理有着一定的关联。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时期,因其参与革新失败,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在被贬期间遭到当地知县的奚落与排挤,被迫三次搬家,居住面积越来越小,条件越来越差,也越来越偏远。针对当地知县落井下石的行为,刘禹锡愤然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门前。由此可以推断,《陋室铭》不仅在于歌颂道德品质、警戒自己,也是抒发内心愤懑之情的发泄口。短小精悍的句式读起来似乎有着在跟那位多次排挤他的县令辩论的意味,用短句也契合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而《爱莲说》是向读者叙说喜爱莲花的道理,是一位老者对清正廉洁的坚守,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文章多用“之”“者”“而”和判断句式,将自己的观点向读者娓娓道来,读起来语调相对比较平缓,也契合理学家周敦颐的性情。

对比阅读能够使学生对学过的文章前后勾连,提升学生审美思维的广度;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学创作是对作者内心的真实呈现,让学生更加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进一步提升审美思维的深度。在两篇文章句式特点的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不同句式特点的不同表达效果,继而引导感受文章语言的丰富内涵。朗读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感知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朗读古文中逐渐得到提升。

2.在品析语言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

两篇文章语言都具有简洁凝练的风格,简洁中又包含着深远的内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字斟句酌、仔细品读,感知文章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例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一句,“素琴”这个名词看似简单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是不加装饰的琴,引导学生通过“素琴”一词体会刘禹锡不注重外在浮华而更注重内在人格修养的良好品格,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题相呼应;也有人认为“素琴”指没有琴弦的琴,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弹着没有琴弦的琴”所表现出的刘禹锡的高雅情趣与超凡脱俗品格。又如《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两个词语把莲的特点及其彰显的品格表达得淋漓尽致,莲花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条,彰显的正是周敦颐所信仰和坚守的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不趋炎附势的高尚人格。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词语的品析,在把握文章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词句深意,揣摩语言的丰富内涵和表达效果,从而探究文本的深层内蕴,在感受语言中逐步提高审美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

二、提升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4]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进行表达和创造。其中,审美表达是落脚点,审美创造是着力点,审美鉴赏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中,落实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的个性化使得美的表达与创造也具有个性化。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基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在“说”和“写”的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与创造。

1.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

教师创设真实言语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合理表达,为学生创设交流展示的平台。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主体性,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充分开展“学的活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体验性问题如“假如你是刘禹锡,你是否愿意住进台阶上长满苔藓的陋室”,并通过多媒体出示陋室图片,让学生真实地进行体验,设身处地地体会刘禹锡的生活环境,从而摆脱对文言文的排斥心理,以更加接受的心态深入文本,感受和探究刘禹锡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却依然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作业布置中为学生设置真实的情境:为你住的宿舍写一篇《宿舍铭》。真实的情境加强了学生的代入感,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基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进行写作,从而提升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

2.通过培养想象力提升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

审美活动离不开思维活动,审美创造要借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审美创造能力表现在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文本内容和意义进行创造性的建构,也表现在学生的创造性写作方面。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面对文言语体往往会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审美理解,置身于文本展现的世界中进行审美感受与体验,有利于促使学生贴近作者真实的心灵体验,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受,为创作积累素材。例如在《陋室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设计让学生在体验文章美感的过程中进行创作:借助想象,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感受陋室环境之清幽与景色之雅,并将想象中的陋室画出来,在班级板报墙进行展览;或设计为在脑海中想象“谈笑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的画面,将这种画面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文字,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从中体会作者的情趣之高雅、生活之闲适。这些学习活动触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想象,促进了学生审美思维的发展,也对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起到了助力作用。

3.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落脚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审美创造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创作、散文随笔、书信等。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体验进行创作,例如在学习《爱莲说》后设计作业: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随笔,说说如果选一种花作为自己的“言志花”,你会选择哪一种。教师将学生每一次的习作练习编成班级期刊并进行展览,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他人的创作中获得灵感,以更好地进行创作。在这样不断地进行“写作—获得满足感—再写作”和“写作—借鉴—再写作”的良性循环中,学生写作兴趣提升,通过不断积累和借鉴,学生将逐渐形成自己的言语经验和写作经验,将审美表达与创造落实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逐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需要一定技能,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陶冶与感染,丰富与完善心灵,从而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逐渐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让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排斥与畏难心理,解决机械地分析解读课文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真实地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内蕴美与人格美,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与灵魂对话,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猜你喜欢

陋室铭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陋室铭(行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刘禹锡 陋室铭》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