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
——以某高校为例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科学

林 晓

(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

宗教信仰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宗教信仰在高校大学生群体当中存在、甚至兴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95后”大学生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如何,他们对于宗教的认知和态度如何,他们能否确立一个正确科学的人生信仰,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本文以某高校临床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全面客观了解其宗教信仰的现状,从破解高校信仰教育本体构建和大学生主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信仰。

一、研究办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课题组设计了“某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问卷,从该校临床专业大一到大五的学生中,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办法进行问卷调研。共抽样263人,回收25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34%。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49人;大一学生50人,占19.53%,大二学生53人,占20.7%,大三学生52人,占20.3%,大四学生57人,占22.27%,大五学生44人,占17.19%。男女比例和年级学生数分布均与该校临床专业男女生比例和年级比例一致。问卷回收后,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2.42%的学生没有宗教信仰,13.67%的学生对自己是否有宗教信仰说不清楚,3.91%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宗教信仰。对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进行单独访谈时发现,信仰佛教的学生居多,占有宗教信仰学生的70%。在被问到“你对哪种宗教比较感兴趣”的时候,45.7%的学生表示对佛教很感兴趣,其中佛教、基督教、道教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92.59%的学生表示自己几乎没有或从来没有去过教堂、清真寺等特定宗教场所。相应地,96.87%的学生也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做礼拜、祷告等特定宗教活动。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校临床专业大学生整体情况较好,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不高,但是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2.大学生对信仰宗教的态度

对无宗教信仰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78.2%无宗教信仰的学生表示会尊重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将近93.84%的学生愿意和信教的人相处,86.73%的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则是顺其自然。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当他们遇到身边发生不同信仰的冲突时,他们表示都能保持理智,其中60%的学生坚持以和为贵,40%的学生则采取不理睬不争辩的态度。82.82%的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国家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个人信仰,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但是对在高校校园里不能传教的要求,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特别清楚和理解。在校园里遇到宣传宗教的人时,35.98%的学生表示还是会礼貌地听一听,好奇地了解一下;62.89%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拒绝,采取直接走开的方式;仅有3.13%的学生表示会拒绝且向有关部门报告。可以说,该校临床专业大学生对宗教及宗教信仰既有理性认识的一面,也有“暧昧”“宽容”的一面,表现出片面性和模糊性。

3.大学生关于宗教的本质及其作用的认知

大部分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唯心主义,是愚昧的源泉。但是19.14%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15.63%的学生认为宗教是文明的源泉。在被问到宗教对社会成员的个体作用时,51.56%的学生认为宗教能够净化心灵,寄托精神,规约言行,利大于弊;30.86%的学生认为宗教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没有什么作用;17.58%的学生认为宗教是迷信害人,弊大于利。谈到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时,35.5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有着十分广泛而积极的作用,对人类文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9.53%的学生认为它的存在与否并不会对世界造成太大影响,仅有21.48%的学生认为其为精神空虚的人提供了虚幻的寄托,没有多大的积极作用。对于宗教未来的发展,69.92%的学生持积极改革的态度,认为未来宗教将会变革,以新的面貌来发展。对于宗教长期保持的趋势,49.22%的学生认为益害参半。调查结果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本质、作用和未来走向的认识基本正确,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60.16%的学生反馈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核。同时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宗教是什么、它的作用如何和未来发展趋势还是存在误区的。

4.大学生关于宗教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校教育的认识

作为一直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临床专业大学生,在问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59.77%的学生回答说不清。而关于“你是否相信有神、上帝、真主或其他任何超自然的存在”这个问题,31.25%的学生选择相信或半信半疑。在对待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这一问题上,仅有46.8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可以,27.73%的学生表示可以,25.3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44.9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是有冲突的,而55.08%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冲突。关于宗教信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抵触的问题,41.8%的学生表示说不清,25.39%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抵触。“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三条中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1]。面对大学校园内能否公开传教的问题,有23.44%的学生认为这是可以的或者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临床专业大学生关于宗教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校教育的认识情况不容乐观。

5.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客观原因

第一,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观原因。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2]。在对信仰宗教学生的调研中,释放压力、寻找精神寄托成为其信仰宗教的第一原因,占被调查对象的62.89%。由此可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压力时,部分学生选择了走近宗教,被宗教的表象所迷惑,将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第二,社会变化带来的多重影响是宗教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背景因素。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使理性思维辨别能力不足的大学生易于接受宗教所宣扬的价值理念,进而将心灵寄托在宗教上,将其作为自己的意义世界。

第三,宗教多方位传播渗透是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直接原因。提及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67.97%学生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19.14%学生是通过阅读宗教类书籍杂志,17.19%的学生是通过家庭和亲朋好友的介绍,6.25%的学生是通过宗教组织宣传,20.70%的学生是通过其他方式。调查发现,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呈多样化,其中网络的方式超越传统的传播方式成为大学生接触宗教的主要方式。

第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缺位。近69.9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国家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宣传教育不够到位,学生不是很了解。在被问及是否希望了解宗教的相关知识时,35.55%的学生表示了强烈的愿望。学生的强烈意愿与高校开展相关宣传教育缺失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较少能够通过正常的途径理性地了解和分析自己接触到的宗教问题,不能认清宗教的本质,从而难以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信仰。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教育对策

“无论宗教在形式上多么光怪陆离,但其本质上是非理性、非科学的。”[3]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引导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共产党员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基于高校信仰教育的本体构建和大学生主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教育。

1.高度重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科学地进行引导

虽然大学生信仰宗教比例不高,但是他们对于什么是宗教、宗教信仰是什么、国家的宗教政策是什么等问题的理解较为肤浅。特别是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对宗教和信仰宗教存在“暧昧”“宽容”的态度。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高度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每年不定期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动态调查,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加强科学精神和无神论教育。要把握好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如对已有宗教信仰的非党员大学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强令其改变或者放弃信仰,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依法管理和规范他们的宗教信仰行为,避免其随意进行传教,特别是在高校内要杜绝传教行为。同时也要进行科学教育,引导其吸收宗教信仰的积极因素,自觉去除消极因素,防止其走向极端的宗教主义,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主导价值观相适应。

2.倡导国家主导信仰,关注大学生主体需求

社会发展历史表明,越是多元化的社会,越需要一种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价值信仰。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5]。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向往和追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精神和开放性,因此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高校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思潮,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青年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内在的心理需求和外在的社会压力使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和人生方向的指引。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原则,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大学生因为外在压力的影响而在宗教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时,要遵循国家主导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使大学生信仰的根本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目标相一致、相适应。

3.拓宽信仰教育途径,丰富信仰教育内容,抢占教育新阵地

一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贯彻教育与宗教分离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辩证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清宗教与迷信、邪教的区别,宗教与政治、道德的区别,宗教与科学的区别,而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等迷惑”[6]。结合学生关注的宗教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要旗帜鲜明地向大学生宣传国家有关宗教和宗教信仰的政策规定和要求,确保大学生对相关问题明道明理。同时要依托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科学地树立自己的人生信仰。

二是抢占信仰教育新阵地,发挥网络的辐射作用。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工具,也是大学生接触宗教和宗教信仰信息的重要媒介。“人在哪里,工作的重心就要跟到哪里;主阵地在哪里,主力军就要在哪里。”[7]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好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网络空间。同时高校要善于利用校—院—班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做好网络舆情监控,挑选优秀教师和学生干部培育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引导宗教网络舆论,防范宗教对高校的网络渗透。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和谐校园生活支撑

“校园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育人环境,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识。”[8]高校应该重视以文化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为他们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提供强有力的现实支撑。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厚重感和现实感,在以理科专业为主的院校,可以尝试开设宗教方面的讲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引导大学生增强对宗教的理性和科学认识。同时引导各二级学院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开展特色专业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一方面增长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充实校园生活,避免精神空虚而转向宗教,迷失在宗教当中。要加强各级学生组织建设,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归属感,尤其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在校内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不是通过寻求宗教组织和活动来获得自身的心理慰藉。同时也要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学生党组织要在思想引领、阵地建设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给大学生以强有力的引导,使党组织及其指导思想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思想归属和价值追求。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宗教信仰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关心关怀他们的主体需求,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处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信仰。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科学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科学拔牙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