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英语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失当的案例分析

2020-03-03张春开

辽宁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件

张春开

(江苏省盱眙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推进,各级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常开设公开课,旨在展示和引领教学新理念、新方向。所谓公开课,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供专家或者同行等进入课堂观看、聆听并进行评价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汇报教学成果、推广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等。实施公开课的教师,课前都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备课;教研组同行群策群力,反复揣摩;授课教师多次试上,甚至还请专家在磨课现场指导。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授课结束以后,听课教师排队拷课件的现象。有些教师将拷回来的课件直接在自己班级进行一堂常态课的授课,如果是同课异构、多个课件,他们则会对这些课件进行整合,然后施课。我们不否认公开课的精品性,不过这种“拿来主义”的做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本文就一堂整合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失当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失当的原因,并提出修改建议。

一、整合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案例

余文森教授将公开课分为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和竞赛型公开课,本文讨论分析的是示范型公开课。示范型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对现行教学起到“示范”作用的课,是组织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每次活动主题鲜明,任务明确,引领全体教师向“理想课堂”发展的公开课。示范应该是公开课的本体功能,研讨和竞赛则是公开课的衍生功能。前段时间,某市教研室在某校举行了一场关于高三二轮专项复习的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其中一个课题就是对完形填空进行同课异构。教师A选定完形填空试题中“复现”题这一点进行施课,从五个方面突破“复现”题,精讲精练,本节公开课得到听课专家和教师的好评;教师B就完形填空的整体解题策略进行施课,指出完形填空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然后进行一篇完形的整体练习与策略讲解,这节课也得到专家的认可。

听课的教师C同时拷贝了这两个课件,认为这两个课件都很好,想把这两个课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教给自己的学生。于是,教师C对两个课件进行整合,实施了一节常态课的教学,邀笔者去观课。所谓常态课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自然状态下,教师基于现有的教育资源,按照教学计划,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而进行的日常教学。常态课相对公开课而言承载的内容较少,教学的花样相对少,但目标集中,任务明确,确保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能达到预期目标,都能学有所获。

二、整合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听后,找不到听教师A和教师B授课时的那种感觉。细细思考,发现教师C这节常态课在整合公开课资源方面有诸多失当,笔者试举片段分析之。

(一)教学目标呈现

教师C呈现教学目标时,直接套用教师A和教师B的教学目标,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多达六项,包括掌握完形填空的“复现”技巧,运用“复现”技能,掌握完形填空的解题策略,学会写完形填空的概要,运用完形填空中的长难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授课期待学生所要达到的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师C想在一节中完成这六项目标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目标之间还存在包含关系,有些目标无法量化测量。常态课的追求就是目标集中,任务明确,学生学有所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缩减至两个:掌握完形填空的“复现”技巧,运用“复现”技能。至于其他目标要么太泛不可测,如解题策略和合作精神,要么加上之后就使得本节课目标不突出不集中,如写概要和长难句。

(二)课前导入

教师C使用了教师A和教师B都使用的问题What are your problemswhen coping with cloze tests?进行导入。学生回答多种多样,如单词不会辨析、句子结构看不懂、文章意思模糊、不能理解文本深层意思、背景知识缺乏、时间不够等。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C使用了教师B课件里的一张幻灯片:完形常见失分问题与分析,指出学生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没有严格遵循答题步骤、单纯求快、忽略语篇理解;平时忽视文化背景的积累和语义辨析的训练;过分纠缠个别题目导致时间安排不当。导入旨在激活已知,发现问题,为接下来授课做好铺垫和引入。教师C的回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导入效果,而是将学生在完形填空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归结为学生的解题步骤不规范、做题求快、纠缠、忽视积累和训练,这是不可取的,也无法让学生信服,更起不到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

对学生提出的解题困惑,教师不应立即给予定性式回答。其实,学生提出的这些困惑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非一节课之功。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以后慢慢解决,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其中的这个问题。

(三)授课过程

教师C的授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教师A的授课内容,让学生先做题后归纳解题技巧。共五个例题,分别对应完形填空中“复现”类题目的五种类型:原词复现、同源词复现、同义近义词复现、反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此部分完成之后,教师C使用教师B的一张幻灯片总结完形填空的解题策略:“总则是先完意,再完形,做题时要跳过空格,通读全文,把握大意;结合选项,综合考虑,初定答案;瞻前顾后,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再读全文,反复检查。其中,还要特别注意寻找上下文关系,看清复现之处;依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词义辨析;注意逻辑关系、关键词、弄清代词的指代内容等。”然后,布置学生一篇完形填空去践行刚才讲的解题策略。

教师C通过完形填空“复现”练习的训练和归纳,总结出整个完形填空的解题策略,这完全让人无法理解。我们知道“复现”类题型仅是完形填空众多题型中的一种,掌握了“复现”技巧并不等于就掌握了完形的解题技巧。这种授课步骤的缺失或环节脱节源于教师C对多课件的盲目整合,这样的课堂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一种可能是教师C在讲完“复现”技巧后,没有任何表示,直接进入完形填空整体解题策略的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当堂做题以践行之。即便如此,仍然是环节的脱节,从“复现”技巧一下子就跳到完形填空的整体解题策略,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和衔接,让人感觉十分突兀。之后的当堂做题环节,也占用了大量课堂宝贵时间,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师C规定的时间里,有些学生还没有做完。评讲时,由于教师C感觉课堂时间所剩无几,对这篇完形的讲解也是匆匆带过,也未能践行自己刚刚展示的完形解题策略。在课堂授课部分,建议教师要做一些取舍,做到“小而精”,不要“大而全”。

方案一:保留“复现”部分,舍弃讲解完形填空的整体解题策略和做题讲解部分。教师对“复现”技巧进行操练,可采用先分项操练再整体操练方式,对于整体操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篇完整的完形题,但事先将其中涉及“复现”的题目勾出,要求学生仅完成勾选的题;或者教师课前自选一篇文章,预先命制好“复现”题,发给学生训练;又或者教师直接提供一篇含有“复现”题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命题,再汇报。这样做可以达到当堂精准聚焦教学目标的目的。

方案二:舍弃“复现”部分,保留讲解完形填空整体解题策略和做题讲解部分。这样,师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各自任务,教师点拨会更加到位,学生对整体解题策略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还可以腾出时间对这些策略进行二次巩固和测评。

方案三:放弃准备好的课件,从导入部分选取学生最想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过这样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并能整合学生已有的各种教辅资料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虽然放弃预设很难,但遇见生成实在不易,毕竟教给学生想学的比给他不想学的要有价值得多。

(四)巩固测评

本节课由于教师C安排的内容较多,其在整合课件时,便删除了教师A和教师B用来巩固和评价的教学内容。课堂中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少了“评”这一重要环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教学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我们要确保教学目标可达成、可操作和可检测,每节课都应该体现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学与评价的过程。经过授课中的教学和操练之后,最后还应有一个书面测评。通过测评的反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个测评应当堂实施、当堂反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可测性。

三、整合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案例反思

(一)公开课和常态课的价值定位不清

公开课中参与听课的除了学生以外,还有专家和同行。因此,授课教师除了考虑学生因素外,更多地还要考虑参与听课专家如何评价、同行是否认可,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是否值得推广,所以有些授课内容并非完全面向学生。比如教师B授课时穿插提了一下完形填空的命题理论依据——格式塔的心理学理论,这分明是授课教师向专家、同行展示自己的理论水平。而常态课的价值定位只有学生,教师只需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授课也要简明直接,注重实效,而教师C授课时大谈格式塔就显得没有必要。

(二)未基于学情制定可达成的教学目标

教师C面临的学情和教师A、教师B的不同。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有所不同。教师A和教师B的教学目标是基于对各自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后制定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而教师C在整合教学资源时,没有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盲目套用他人的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聚焦过多,没有重点。

(三)教学内容过于大而全

教师C本节课最大失当之处是教学内容过多,将原本两节课的内容整合成一节课,既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又没有讲清楚要讲的内容,课堂给予得多,学生消化得少。实际上,完形填空策略的教学非一两节就能完成的,教师要抛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细分教学内容,一课一点,扎实推进,这样才能实现常态课的价值。

(四)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C拿到两份课件之后,未能辨别出两份课件的内容是包含关系。教师在整合课件内容的过程中,将两份课件作为并列关系处理,导致教学环节脱节、混乱。另外,教师课前对课件内容准备不足,对学生的反应没有预案,课堂应变能力不足。如教师C在讲同义复现时,先呈现题目:Gratitude tendsto be easily spread,as well.Those who are helped are morelikely to pay kindness____.然后要求学生填写,并提醒学生,横线上填的词正好与pay构成一个短语,与本句前面的内容是同义复现。学生不会填,教师一时也不知填什么,只好点出答案forward。这时,学生就问pay forward的意思,教师C始终想不起来,场面十分尴尬。其实,教师C要是临场反应快的话就应该知道pay forward就是to be easily spread的意思,实在想不起来,也可以要求学生当堂查字典解决。

四、整合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的策略

目前,教师获取公开课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公开课为我们常态课的教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大量优质资源。那么,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实施我们的常态课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四点。

(一)返璞归真,简洁明了显价值

公开课因其特有的价值属性,使得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多少存在一些“表演”的成分。这些表演旨在调节课堂气氛,或刻意体现某些教学理念,然而并无多少实用价值。有的教师在操练环节,经常会设置一个相互挑战的环节,然后让学生互挑对手,结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挑选对手的时间远远多于实际答题时间。而常态课的价值就在于其实用性,要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整合公开课资源时,对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活动要果断删去,回归常态课堂的实用属性,这样才能凸显其价值。

(二)重点聚焦,整合资源有目标

多数公开课授课教师会刻意列出其授课的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或语言、思维、学习能力和文化意识等,在授课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体现这些目标。我们且不谈在一节课内有无实现这些目标的现实可能性,就是这些目标本身也得分个主次,亦不可均匀用力。因此,教师在整合公开课资源时,要有目标实现意识,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资源整合时要常问自己在这节课中能实现哪些目标。授课时,教师要重点聚焦那些可实现的目标;对于不能实现的目标,可以进行分解、重组、修改或舍弃。

(三)小口深挖,操练测评重实效

公开课课件一般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教学环节齐全、课堂活动设置多样。面对多个这样高质量的课件,教师往往舍不得做些删减,总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些“好”的知识全都教给自己的学生。结果教师一节课就“忙”着点鼠标,俨然成了一名“放映师”,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开启者,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整合公开课资源时,最好选择其中的一至两点,实施常态课教学,课堂上留给学生足量的时间操练,最后进行测评。这样,课堂的教、学、评得以统一,教学效果也会提升。

(四)二次备课,教学相长提能力

公开课课件资源的共享,避免了课件制作的重复性劳动投入,同时也提高了课件的再利用率,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然而,如果教师对这些资源采取拿来即用的态度,往往会事与愿违。常有教师抱怨,同样的课件却上不出同样的效果,这种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做法,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诸多资源,教师更应端正态度,认真备课,将这些资源看成是自己备课的共案,应在此基础上实施二次备课。教师要对这些资源采取筛选、辨别、重组、修改、增删等操作,最终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个案,授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同时,教师也应学习并内化了这些资源,真正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教学相长。

教师在整合公开课资源实施常态课教学中,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学习成效,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要立足学生学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大胆取舍,合理整合,坚持二次备课,真正用好这些资源,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实实在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公开课常态课件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