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APP增进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廉”与“能”
——以“学习强国”为例

2020-03-03李雪彦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家大学生

李雪彦

(安顺学院 政法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目前,理论界有一种思潮,认为在社会转型及全球化现象共同交织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认同出现了危机。对于这种危机,学者们开出了完善民主协商机制、培育公民人格、树立宪法权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治疗药方”。但这些主张也存在一些问题:主、客体的改变与完善确实可以有效增进人们的国家认同,但基于现实的权威宣传也不可或缺,因为它既能使政治体系的善举良为深入人心,又能帮助个体公民远离一叶障目的认知缺陷,站在全局高度宏观了解国家共同体的方方面面。而这一点,学术界明显存在研究不足。鉴于此,本研究以网络APP为切入点,探讨其与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与增进价值

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认同最早萌生于于16世纪的哲学研究。彼时,人们把它界定为“同一性”,关注的焦点是“身心二元如何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如何论证和表征这种身心的同一性”[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同”理论出现了某些转折,“同一性”演变为“认同”。在此过程里,欧洲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社会认同理论产生的影响非同小可。该理论强调,社会情景中的“他人”会左右个体的“自体性建构”,“认同”研究的重心因此从个体的自我同一性转移至个体与社会中“他人”的人际和群际的同一性,也就是某些学者所说的“个体意识到自己从属于某一群体,并意识到这种群体属性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2]。显而易见,这一时期的认同已超越了拘泥、微观的“自我”,而走向更宽阔的世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代表着不同具体的社会力量与相应的同一性建构的互动影响的‘前缀+认同’(如组织认同、文化认同、职业认同等)形式开始大量出现”。

国家认同的学术性研究即发轫于此。那么,什么是国家认同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有着不尽相同的认知,具体表述如国家认同“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在不同场域中以多种角度、切面与边界展示出不同的认同形态与理念”[3]。在现代社会中,其包括公民身份认同、领土认同、历史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与社会结构认同等基本要素[4]。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5]。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6]。是“认同主体对一个国家在心理情感上的归属、认可以及在行为上的服从和支持,包括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及公民认同四个部分”[7]。对上述及其他尚未列举周全的观点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学者们对国家认同内涵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点分歧:第一,存在形式,即国家认同究竟是一种只能栖息于人们内心的情感还是应该包括实实在在的支持、参与及服从行动。第二,构成要素,即国家认同可以反映在哪些场域。前者倾向于“心灵活动”层次,因为自出现伊始,认同就被绝大多数的思想家赋予了情感基因,目前其核心依赖学科也为心理学。通过行动,虽可以感知人的内心,但却绝不能因此就将之同意念等同、混淆在一起,否则便会陷入模糊术语边界的风险,进而出现本末倒置这一不良后果;就后者,国家具有显著的公认政治性,其存在的形式虽各有不同,但本质及终极任务却都指向维护阶级统治。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对国家认同范畴的理解应当以国家机器及它的附属物、衍生品为核心。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如下主张:国家认同指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人们对国家共同体所持有的承认、支持、赞许、服从感情。实践中,这种情感常常发生在国家组织架构、公共权力行使者、国家能力、国家治理模式及绩效、国家法律和制度,以及国家文化等方面。至于其价值,学者们的观点是“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会使人们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祖国面临危机时刻会赴汤蹈火,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8]50-56。“如果没有某种认同的基础,任何政权都无法长久”[9]。“国家主要存在于它的人民的内心和头脑中;假如他们不相信它的存在,那么就没有逻辑活动使它活起来”[10]。“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人们对其不具有认同感,缺乏基本的民众心理认同基础,就会为总派势力和分裂势力的出现提供便利,从而导致国家的解体”[8]50-56。

二、APP的国家认同增进功能:缘何更有效于青年大学生

APP具有传播信息快、展示途径生动多元、接纳受众能力强等诸多优势。但在增进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其功能发挥却具有主体限制及要求。对于这些要求,青年大学生是最契合的群体。首先,我国产业结构的完整及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确保了人们的就业、创业机会,单个家庭的总收入因此得以提高。即便是在校的青年大学生,也能通过假期勤工俭学、争取奖助学金、自我创业等途径获得一部分收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廉价的手机、电脑、网络通信服务等设备必然能够被大学生高比例占有。如此,APP实现增进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功能就具备了客观条件。其次,与客观的成长规律相符合。青年大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基于先前的教育基础及自身的智力发展,他们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认知、比较、抽象和概括,并使知识系统化、具体化。这就使APP更能在这一群体中发挥国家认同的增进功能。以“学习强国”为例,其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比较复杂的知识,需要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才能明白背后的真谛与精髓,并产生强烈的内心共鸣。再次,学习是青年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为使这一任务完成得更好,我国的各高等院校以专业为界限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以外,本着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各高校还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等通识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使大学生具备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其总体观、全局观更加突出,对我国的历史、国情、世界的形势及面临的危机,具有更加全面、理性的认识与判断。有了上述情感和眼界,APP的国家认同增进功能便更容易实现。因为APP程序只要将体现国家开放、法治、民主、责任、生态等精神及价值的内容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青年大学生即能理解背后的动因与根源。最后,高校的学习、生活具有集中性。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大学生以班级、专业、二级学院为基本存在单元。为使这些单元运转有序,学校还设置、成立了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学生会等众多岗位及组织。这些内部结构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青年大学生下载APP程序、学习领悟APP内容提供职责明确的谋划者、组织人。不仅如此,由于具备熟练的现代化通信工具、软件使用能力,青年大学生还能在相关板块发表观点、交流学习,这又会使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情感的意思表示持续发酵、上升。

三、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增进:APP怎么有效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速,“到2017年底,网民人数达到了7.72亿,网络普及率为55.8%,人平均每周上网27个小时”。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优化形式、融聚资源,让网络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增进情感的有效阵地成为了一项时代任务。““学习强国””作为一款集资讯、教育、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应用软件,从多个版块构建了大国形象,为上述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文化中国形象

文化是民族特性成型的核心因子,也是国家凝聚力保持的重要依靠。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同时蕴含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然而受全球一体化及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不少经典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要素在青年人的头脑里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国界”因此变得异常脆弱。作为应对措施,““学习强国””推出了“文化”这一栏目,同时将文化新闻、文化广场、中华诗词、中华医药、中国建筑、中华武术及中国灯谜、戏曲等作为子版块。这些子版块信息输出方式多样,有文字叙述,有讲解员解说,还有戏剧表演及图片展示等。通过阅读、观看、领悟这些内容,青年大学生不仅能够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建立宏观的中华文化体系,懂得中国文化独特性之所在,明白中国文化的深厚意蕴和魅力,并为之感到自豪与折服。此外,“学习强国”还紧扣时代,发布了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其中的内容做了介绍。例如,2019年7月16日的文化新闻版块中引用文章:“‘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最早的以玉器为载体的礼制社会的完整呈现,也是目前良渚文化玉器规模最大的展览。”同日,该版块转发了文汇报的消息,称:上海刘建作品入围“世界建筑节第12届奖项,中国共95项目入围”。2019年7月9日的消息则称:“日前,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申报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以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化建设成果并非“井底之蛙”式的沾沾自喜,于国际上也颇为“引人注目”。在此层面上,深厚的文化即便不属于国家认同之范畴,但促进后者的形成是显而易见的。

(二)科技中国形象

科学技术是国家能力的反映,也是综合国力的有效支柱。它的发展不仅决定着社会文明的实现程度,还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国军事、经济、政治、航天航空及地球外太空探测等领域的进展。因此,在评价、感受国家这一宏观治理主体之时,具有理性精神和深厚文化基础的青年大学生往往会将科学技术作为一项考量指标。为了使这一指标更加清晰、明朗,“学习强国”专门设置了“科学技术”这一版块。实际运作中,该版块主要以文字加图片之方式,转载其他媒介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的介绍。比如,2019年7月15日,“学习强国”就引用了经济日报的文章,称“2009年以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今年6月份,我国发放5G商用牌照。当前,5G已经带来了许多新应用。2011年冬奥会,5G终端将装在头盔、雪橇板上,让观众有像运动员一样身临其境的感觉”。7月8日的新闻又说,“我国于6月26日发布了首部《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该书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年经济产值将超过10亿,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及运用”。同日的消息还有“大盾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量国内达90%以上,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5%,其技术指标已经达到最长掘进技术20公里以上、最大开挖直径15米以上、最大破岩能力200兆帕以上”。总之,在“学习强国”应用软件里,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报道还有许多。从微观层面看,这些报道所指的技术可能并不会立马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社会个体也并不可能都从中获得明显而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增进宏观上的国家认同感是必然的。因为经过校园文化的熏陶,这一群体已经接受了“评价一个国家的好坏,需从多方面出发,而不能仅局限于个人利益的得失”这一铁的定律。

(三)服务国家形象

服务型国家形象的建构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线下的实际行动,另一种是线上的宣传造势。网络时代,若想让青年大学生对国家产生最广泛的赞许之情,两者缺一不可。因为根据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1]。青年大学生在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判断并形成态度之时,“人们生活得富不富裕、安不安全、方不方便、幸不幸福”必然成为最直接的感性标准,而这一切基本由实际行动造就。可如果仅止步于此,其获得的认同量又是有限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人们的感知度都是有限的。某些公共利益的实现,知晓主体可能仅局限于受益者,或者与此关系比较密切的人群。这样一来,许多同青年大学生无直接关系的国家善举便很有可能被埋没,进而难以起到激起前者认可情感之功效。“学习强国”在解除这一矛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报道国家权力对农村的帮扶情况,相关文章和视频有“青海华隆:健康扶贫为患病困难群众减真贫、真减贫”“安徽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江苏涟水:小菌菇大产业引领乡村振兴走出“三难”“云南:重大科技成果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贵州:‘大数据’助推信息化精准扶贫”“牵挂与惦念:习近平总书记赴会重庆华西村扶贫考察纪实”等。其次,公布养老事务的改革、政策、绩效等,这方面的资料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能够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养老等社区服务可享多项税费优惠减按90%征所得税”“北京10家养老驿站实现刷脸用餐”等。再次,刊登环境保护的成效、言论及举措,此向度的材料有“习近平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栗战书:依法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绘就新时代美丽中国新画卷”“陕西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2018年饮用水源地保护打了场硬仗 环境问题从6251个将至9个”等。另外,绘描城乡居民医疗事业建设成效,具体材料包括“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患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大数据助推福建改善医疗服务”“让远程医疗彰显公平效率”“八成以上城乡居民15分钟内可达到最近医疗点”等。可以肯定,除了上述内容,“学习强国”还罗列了其他能够体现国家服务性的素材,此处不再赘述。从这些列举中可以感受到,通过阅读、学习,青年大学生能够动态全面地领略到我国政权体系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各种举措,即便这些行动与之缺乏直接关联。得益于此类信息的感染,他们对国家自然充满感激、尊敬、爱戴之情。

(四)法治中国形象

现代社会,人口规模更显庞大,新兴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突出存在,贫困问题尚未消除,权益实现不通畅之情况时常有之,以利为先的价值观念成为行动指挥棒。所有这些,无一不增加着人之生命、财产、自由被侵犯、剥夺的风险。何以应对如此难题?基于先前的经验、已被明证的效果及对现实的理性反思,法治成为世界性潮流。与此趋象不谋而合,我国把法制建设与推广工作放在了首位。实践中,由于该行动能使权力机关“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使普通公民及组织具备秩序社会所需要的行动标准,使公平、正义得以张扬,使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其主导者——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各种权力机关组合而成的国家体系赢得了广泛赞誉。作为一款集信息传输、教育、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运用程序,“学习强国”使这种赞誉被进一步扩大、升华。因为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材料,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大批青年大学生能够真实全面地感知到,尽管我国的法制事业还存在不完美之处,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总体格局已经实现,而这其中的某些方面可能是其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很难领受到的。接下来的问题是,“学习强国”如何勾描法治国家形象?经过梳理、对比,研究认为可从下述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公开法律体系之内容。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材料有法纪栏目下宪法法律版块所刊登的《宪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陪审员法》《法官法》《义务教育法》《国民教育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非恐怖主义法》《耕地占用税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电子商务房法》《自然资源部立法工作程序规定》等。为使这些复杂的内容更具条理,“学习强国”还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上述内容划归在宪法、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行政法规及文件、部委规章及文件领域内。其二,公布国家机构从业人员违法违纪事件及处理情况,此类文章如“纪检机关查处人防系统腐败案件——人防工程审批怎成了生意经”“‘假、横、贪’的恶果——海南省白沙县原现常委、副县长邢诒仪严重违纪违法案剖析”“四川省资阳市委书记陈吉明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任原副主任黄镇东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等。其三,报道司法机关的工作动态,相关素材如“北京市纪委监委围绕‘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政治监督逐项推进落实”“浙江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职能 促进作风转变规范权力运行”“贵州立案查处35名省管干部问责142名‘一把手’”“湖南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4530起”“辽宁搭建惠民扶贫资金网 让日常监督有依托”等。其四,强调法治模式推行的正当性、决心与恒心,契合文章如“用法治之剑守护‘自己人’”“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爱港,就捍卫香港法治尊严”“共同反对暴力珍惜法治秩序”“让法治思维成为干部履职履责的内在自觉”“法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光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

(五)开放大国形象

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既是显像,也是趋势。置身于这样的洪流,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还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任何试图壮大国力的智慧型政治力量,无不从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寻求发展良方。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选择确实为其创造了丰厚利润。对理性的青年大学生而言,上述结论和例证成就了这样一个命题:衡量、评价国家系统时,外交应该承载一定权重。在文明的多极化时代,秉承“互利”“互助”“共赢”“共享”“互重”之念,在世界范围内“广交朋友”才是治国大道。““学习强国””从几个大的维度呈现了我国政治体系实施的和平外交战略:第一,“走出去”,即中国文化、产品、服务输向、造福他国。介绍这方面成果的文章如“山西国企中标所罗门群岛建设项目”“印度中国工业园落户古吉拉特邦”“7月陕西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增长近三成”“中国在土耳其最大直接投资项目开工”“满洲里中俄互市贸易区前7月日均交易额40万元创新高”“中国机械助力印尼建设快马加鞭”等。第二,引进来,即允许、鼓励他国企业、商品、组织进入中国市场,详细文献如“2015年到2018年,来华游客从2599万人次增长到3054万人次”“我国全面取消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中国新增留个自贸试验区进一步突出扩大开放”“1~7月云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907.4亿元”等。第三,互交流,即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互通共建。这一层面,起支持作用的文献有“习近平会见所罗门岛总理索加瓦雷”“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举行会谈”“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三亚开通神彼得堡定期航线”“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旅游节在世园会开幕”“第三节中俄创新对话在上海举行”“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再升级”“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就中巴建交45周年互致贺电”等。第四,传理念,即将党和中央政府的和平外交思想转化成可读、可观的文字表达。就这一点,搜罗的文章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文明自觉”“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华章”“推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周边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通过体悟、领会上述文献,新时代的青年市民必能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深切感知我国和平外交所带来的“利”与“义”,从而对后者形成高度赞同。

四、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形成:APP何以廉价

以公共权力主体为角度,国家认同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为政治管理者的实际用权行为及成效,第二是其以用权为基础展开的宣传、教育行动。前者涉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教育事业推进、贫困难题消除、国家安全体系建构等内容,因此所要耗费的成本十分巨大,且难有变化弹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任务核心聚焦于通过一定的信息传播工具,使掌权者的正性作为抵达民众内心。基于宣讲工具差异化会导致成本多变性这一事实。APP应用程序实现了“物美价廉”,原因有三。

(一)素材的间接与重复性使用

资源是生产活动的起点。任何产品的形成,无一不以资源的消耗为前提。“政绩表现”虽然同经济领域的生产活动有天壤之别,但也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使用。在此情况下,若传播主体能借用已经存在的素材并使之长期存在、循环发挥作用,那么其行为成本被约控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反观“学习强国”这一运用程序,我们发现,这一点已然具备,因为在所运行的经济、教育、体育、人物、科技、文化、传播中国、军事等诸多版块中,被展示的故事、新闻、解读、电影、视频、政策、律制等绝大多数来自于各大网站、报刊及平台。以“传播中国”栏目为例,旗下的“传播资讯”“影像中国”“图文中国”,所用信息绝大部分并非专门性原创,而是早已在新华网、新华社、新体育网、五洲传播中心、国际在线、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旅游报上存在。再观“科技专栏”,其素材也基本由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央视网、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事先制作、编辑。更为可喜的是,由于“学习强国”以电子虚拟空间为作用平台,这些间接转移而来的内容能够避开诸多弊端,实现信息的长时间、大容量、无损毁、零成本保存。这样一来,如下结论显然毋庸置疑:在将实践凝练为国家形象以博得青年市民认同的过程中,类似于“学习强国”的网络APP具有其他介质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

(二)传播工具的先在性

单纯谈及网络在信息传输中的成本,或许不能主观随性的为其戴上“低廉之帽”,因为网络虽然作为虚拟空间存在,但也离不开电脑、手机、基站、卫星、光导纤维及电缆等客观物质,而这些要素的具备通常以花费惊人的物资为前提。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以网络为作用空间的APP通过建构国家形象来获得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作为也陷入了工具上的“支出巨洞”呢?并非如此。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我国社会的核心任务从“阶级斗争”转变成了“经济建设”。伴随着此伟大事业的快速、持续、稳步推进,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传输、资金收付、教育运营、行政办公、社会治理工具逐渐得以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这一点,可在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中窥见一斑: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较2018年底增长2 598万,其规模达到8.54亿,普及率超过60%。既然网络普遍化已成不可逆转的“事先存在”,那么在网络具有无限包容空间及使用轨道的客观前提下,国家主体委托某些机构在该系统内置入“学习强国”程序、编辑“学习强国”内容以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的行为就势必会在工具、介质路径上实现零成本,因为不管这项行为发生与否,手机、网络都已是国家发展、大学生活里的真实存在。此处,或许可以将其等同于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现象。

(三)管理主体的紧缩性与受众的无限度膨胀

在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是最为活跃的要素。欠缺了这一主体,再伟大的事业都终将陷于虚无。国家认同获取之实践,无论是思想、理论上的宣传、教育,还是客观利益的促进改善,又或者是执政者品格、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样必须以“人力牺牲”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以被当作商品出售,因此除非人们基于血缘、情义、公益等原因达成契约,绝大多数的组织和个人在获得他人劳动力的时候均会被要求给付一定程度的报酬。上述两项条件耦合于一处,可以肯定:作为需要专人管理的网络软件系统,APP的持续运作必定会在消耗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形成成本。然而,同其他工具相比,此数据可以廉价到忽略不计,因为基于高效、便捷、智能化的信息收集、处理技术,APP并不需要庞大复杂的“操纵者”。反映到“学习强国”里,中共中央宣传部、来自各省市的三十几个学习平台及八十几个公众号是仅有的管理人。借着大部分资讯属于“既成品”这一事实,上述平台的运行、内容的填充与更新仅少量“责任编辑”或技术人员便已完成。而且,作为一款网络APP软件,“学习强国”具有无限的容纳量。只要参与者将其下载至手机、电脑等硬件装备,其就可以于自己的坐标内成亿数地在同一时刻无障碍参观、浏览。而正是由于“教育者”与受众的这种巨大数量悬殊,国家在通过“学习强国”“有血有肉”的宣传行为来获得青年大学生认同的道路上实现了成本的低廉运行。

五、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的APP路径:不能忘记的缺陷

在前面的叙述中,研究以“学习强国”为例,使用大量笔墨强调网络APP在增强青年大学生国家认同情感上具有其他介质不可比拟的优势与价值。但需要承认的是,恰如一枚硬币具有正反两面,在这一蕴含巨大能量的主体发挥作用之过程中,某种程度的缺陷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第一,技术上的预设可能同现实存在拼接裂缝。这一命题的主要意思是基于网络的无限包容性,APP理论上能够接纳不计其数的青年大学生作为“学员”,从而使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以文字、图片、影音等信息承载方式爆炸式地按照主体意愿迅速传递到每一个预定个体。然而,实质情况却是,在非强制条件下,青年大学生并非一定要必须下载、使用管理者所推出的软件。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者由于不知情,或者由于缺乏兴趣,可以对相关素材保持绝缘关系。这样一来,软件所指向的“实际顾客数量”必然会大幅缩小,其预设功能自然只能以“打折”的方式实现。具体到“学习强国”,不间断的参与者更多时候仅限于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易管控人群。

第二,行为效果难以测量。某些情况下,网络空间里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虚假性。首先,学习者难以被精准定位。虽然每一位参与者会依托身份证、电话号码、工作证及其他固定编号实现身份锁定,但他们在将自己的注册信息、密码委托给其他个人、机构之后,后者即可“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实现角色替换。其次,学习过程“粗”“缺”交织。相比于实实在在的现场,在缺乏动态式精确监督的网络空间里,信息的吸纳、转化者在很多时候可以实现身、心抽离而不被察觉。最后,学习效果难以反映参与者的真实情况。在线答题、互动讨论、作业提交是网络课堂经常使用的效果检测手段。这些途径虽然能够在理论上反映受教育者的信息占有量,但在非限制性环境中,却会出现大量“名不副实”的结果,因为参试者很容易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迅速找到答案,从而以较高的成绩通关。而在那些需要通过实际行为表现才能观测结果的价值观念、心理情感动因领域,网络测试更显虚空,因为出于“政治安全”需要,应试者往往会倾向“表里不一”的选择。受上述虚假性存在之影响,网络APP通过信息传播让青年大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情感的行为,其效果必然会受削弱。以“学习强国”软件为例,通过口头交流、实地采访,不少个体曾表示:他们仅仅是为了将积分提高,才无心地翻动内容,有时甚至把相关的视频开着,人却早已去干其他事情去了。

第三,介质本身附着“现实依赖”。基于网络大容量、广平台、长存储、高智能之特点,APP能够超越传统介质,将主导者所需要传送的信息制作、设计成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讲座等多种形式。由于这些形式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因此在通过展示以赢得观者同频心理振动的过程中,其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然而,国家治理毕竟是一件事关全局和个人的大事,政治体系的运权方式、治管能力与绩效直接影响、左右着每一个公民的生存状态。故而,在对之形成感情要素之时,人们多会避开评价文艺作品所需的艺术性,掉头转向功利性、道德性、纪实性。这样一来,APP的缺陷就出现了:假设政治系统权不为民所用、利不为民所谋、情不为民所系,内不能根治腐败、改善民生,外不能彰显国威、完整主权,那么如实的报道、评价将会彻底瓦解青年大学生对国家体系的认同。可如果出于“利己”目的,掌权者引导APP管理者做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修饰、美化性宣传,那么青年大学生又会因内容带有“欺骗性”而怀疑、否定国家系统。从这一点上说,在促使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形成好感方面,网络APP只能充当辅助性宣传工具,大量事务还得靠政治体系在线下完成。若非如此,其效能将被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殆尽。而具体到“学习强国”,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采取了多元化措施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它唤醒青年大学生承认、信赖国家体系,才具备了切实而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国家大学生
国家公祭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