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课程“点—线—面”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2020-03-03卜菲菲
卜菲菲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内容无疑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的要求下,教与学的内容仅仅聚焦在“点”上是不够的,还需要由“点”及“线”再到“面”的设计[1]135。医古文课程是研究古医籍的语言文字现象的一门学科,通过传授古汉语知识和讲解医学文选,对于提高学生阅读中医经典、运用专业术语以及查阅中医古籍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笔者对中医学专业医古文课程进行“点—线—面”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现将实践中的思路与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 医古文教学中的“点”
准确地确定教与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1]137。医古文“文医结合”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核心的教学点就是字、词、句、意的学习。诚如清儒戴震所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3]。”“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现在通用的医古文版本都是以繁体字、异体字为主,学生在学习时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因此无论是古汉语与古医籍知识,还是之后的国学经典、人物传记、医籍序文以及中医经典等,医古文都是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古代汉语基本的理论知识,从字词辨析入手,在清除文理障碍的基础上并与文选充分结合,将字词句、语法等穿插在文选中,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语言文字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指导中医古籍的阅读与实践,培养学生建立中医文献阅读的思维模式。
教学重点是指课程所反映的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能力;教学难点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者技能技巧;而教学疑点是指教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值得商榷之处,这三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合的关系[1]142。以医古文《黄帝内经·素问》序为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如幽明、蒇谋、纰缪、扶桑、师资等字词句的准确含义,难点是文章中同形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状语功能以及本文中所涉及到的校勘的内容,疑点是在学习本文时产生的疑问与思考,如“幸遇真经,式为龟镜”,《史通·载文》:“皆言之成轨则,为世龟镜。”“轨则”“龟镜”对举,即是当作准则来奉行。此“真经”指《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乃“至道之宗,奉生之始”,当然应视为为医之规矩。教材注解“比喻借鉴”是否恰当,有无说出《黄帝内经》为后世法则的重要性,值得商榷[4]。
通过医古文“点”的设计,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学科和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古人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医古文中的教学中也有诸多这样的实例。当今学生学习医古文,往往在古今思想的差异上发生碰撞,与其就古学古,不如让学生用现代思维去做一个逆向的评判[5],继承与发扬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2 医古文教学中的“线”
教师在关注知识点的基础上,要重视知识融会贯通与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在知识单元、课程中以及课程之间有序呈现连接成线,这就是我们说的“线”的内容设置[1]145。在医古文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课程内的“线”与课程间的“线”,更加立体化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课程内的“线”
2.1.1 强化主题意识 课程内的线,首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主题”意识,按照主题单元为中心进行讲授,使得学生通过更多的文献阅读和时间孵化,形成格式化记忆,建立起与主题内容与体裁风格方面的联系,以应对将来文献阅读的需要[6]。如人物传记篇,在课堂上通过医家们的生平、事迹和医学成就,并结合大量案例和实例的展示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了解,课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医家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进一步坚定专业思想和专业信仰;医论、医案和医话篇都充分反映了医家的学术思想特点和学术成就,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医案、医话等中医古籍,融合多学科知识,发掘其中的理论,领悟消化临证精华。文理简洁清晰,医理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学生入门阅读。
2.1.2 比较辨析字词 再者要进行古代汉语知识的比较学习,如结合具体的文章和语境,比较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篇章中的含义。举例如“信”在《华佗传》“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中意为果真,确实;在《荀子·艾公》“故明主任计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中意为任意、听任;在《左传·宣公二年》“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中表示实践诺言等。同样,比较不同的字词在不同篇章中的相同含义,如“间、差、瘳”等均可以表示病愈;“黎元、布衣、庶民、黎民、苍生、黔首”等都可以用来表示老百姓;“间、窃、阴”等都可以表示私下里等。通过对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才能将碎片化的知识点建构于全面系统而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中。
2.2 课程间的“线” 医古文是构成传统医药学书面语言传递的最有效载体,它还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7]。课程间的线,主要关注医古文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的知识或知识体系的设计,以《黄帝内经·素问》序为例,本序文说明了整理《黄帝内经》的具体过程、方法和目的,其版本流传的情况、世本的纰缪和残缺情况,了解借助前人的注释,是学《素问》的重要方法[8]。教授时与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等多门课程结合起来,互补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黄帝内经》的历史源流、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以及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
所以说,以医古文阅读文选引导,树立学科的整体观念,体现中医学科特色,彰显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加强中医学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教会学生用辩证的、动态的、整体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朱子全书·学三》中所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3 医古文教学中的“面”
教学内容“面”的设计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树立课程体系,告知知识价值,强化育人意识[1]150。医古文课程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全面系统学习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展示中医药学术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生动窗口,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修养,坚定专业思维,内化中医文化价值于心,外化中医药理念于行。
医古文的学习如果仅仅是记诵字词句,往往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其文不见其理[9]。读史可以明智,读古医籍可以明理,因此,我们需要深化课程内涵,把握好对于全文的理解和宗旨要领的提取。注重文理与医理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古籍考证与科学前沿相结合,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面”的开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3.1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和本质特征之一,其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人们常说的“仁爱贵生”“医乃仁术”不仅是治病的医术,更是治人的医道,体现了厚重的人文精神[10]。自古以来,历代医家们就十分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医古文中大量篇章有这样的记载。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备急千金药方·论治病略例》曰“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类经》序曰“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千金方》有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伤寒论》序中“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等。因此,通过这些对于生命现象、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的讲授,让学生体悟到中医药的根本目的是遵循自然、敬重生命、关怀健康。
3.2 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 《医经余论》曰:“古今医书,汗牛充栋。或矜一得之长,或为沽名之具,其书未必尽善,学者亦难博求。”中医药学从“师古而不泥古”中得到继承与发展,源自于医家们的不拘成规和实践创新。医古文中许多篇目都记载了医家们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严谨务实的治学精神,为医学事业踵事增华的拳拳之心。如《伤寒论》序中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钱仲阳传》中写钱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黄帝内经素问》序中王冰“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本草纲目》序中李时珍“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温病条辨·自序》中吴鞠通“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病家两要说》中“夫任医如任将,皆安危之所关。察之之方,岂无其道”等。正是这些医家们对祖国医学用心之专,用力之勤,贡献之巨,才保证了中医药学的源远流长。这种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行医作风,浓郁的家国情怀,同样也为当代的青年中医学子注入了不倦求索的奋斗动力。
3.3 大医精诚的博爱情怀 孙思邈《大医精诚》一文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关于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医术精湛,认为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医德高尚,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郭玉费长房传》中郭玉“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为人诊病“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朱丹溪出诊“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等。学生们通过学习大医淡泊名利的传统医德,忠信笃诚的为人之道以及慈悲为怀的为医之道,从而树立精研医学、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这些对于当代培育医生“皆以医之德事为立身之本、言行之准则”的医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内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1]。
医古文课程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融合教育,培养学生对于学科和专业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