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灸罐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产后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2020-03-03张艳红张会茹康国辉
张艳红 张会茹 袁 军 陈 畅 康国辉 冯 梦
(河北体育学院校医院针灸康复科,河北 石家庄 050041)
产后项背肌筋膜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多由于女性产后体虚,加之哺乳外感风寒,或产前素有慢性劳损史,或长时间抱婴儿、哺乳应力劳损引起。若治疗延误或不当,致病邪入里,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产后女性生活质量。现代医学通常给予止痛或激素类药物治疗,或无效或暂收效,停药后易复发。产后项背肌筋膜炎属中医学产后痹范畴,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合谷刺、排刺法、水针、艾灸、拔罐、推拿等方法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日常活动能力,疗效确切[1-3]。2017-09—2019-09,我们应用陶瓷灸罐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产后项背肌筋膜炎40例,并与单纯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产后项背肌筋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年龄23~40岁,平均(26.9±5.8)岁;病程3 d~18周,平均(10.83±4.12)周。对照组40例,年龄22~42岁,平均(27.1±6.1)岁;病程2 d~17周,平均(11.27±3.97)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推拿治疗学》[4]中产后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确诊,①产后发病,多有受风寒、劳损等病史;②颈背部多发于肩胛冈上下窝、肩胛内角斜方肌、菱形肌等肌腱附着处疼痛、痠胀、沉重、麻木、僵硬,运动受限;③患处压痛,可触及条索,弹响征,压痛局限,无神经走行方向放射。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治疗期间未应用其他治疗;本研究经河北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治疗中断者;因其他原因或疾病不适合针灸治疗者;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合并严重内分泌、免疫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陶瓷灸罐联合经筋排刺法。
1.3.1.1 陶瓷灸罐疗法 ①物品准备:陶瓷灸罐及配套陶瓷支架(北京祥和百草园科技有限公司)、止血钳、95%医用酒精棉片、打火机、毛巾、治疗盘、清水。陶瓷灸罐根据罐具直径不同,分1~5号5个型号,医者根据患者体型及操作部位不同选择相应型号灸罐具;1~3号灸罐使用8 cm×1 cm×0.3 cm(长×宽×厚)规格的棉片,4~5号灸罐使用4 cm×1 cm×0.3 cm规格的棉片,棉片以饱含酒精但量悬而未滴为宜。②穴位选择:双侧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至阳(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③操作方法:检查所选罐具及陶瓷支架是否有裂纹、破损,查看罐口部位是否有毛糙、缺损。拔罐:患者俯卧位,将陶瓷支架置于所选穴位上,点燃支架托盘中的医用酒精棉片,将罐口在火的外焰部分环绕2~3圈进行温罐,将大小适中的陶瓷灸罐分别覆盖在双侧风门、肺俞及至阳。借助支架托盘中的酒精棉片燃烧产生负压,力度以患者可承受为宜,背部裸露部分用毛巾覆盖。施灸:将医用酒精棉片平铺覆盖整个罐底,边缘无多余棉片露出。点燃医用酒精棉片,棉片燃烧将尽时(棉片出现黑屑),用止血钳将棉片取下置于盛有清水的纸杯中,使之熄灭。然后重新夹取医用酒精棉片置于罐底,如此反复持续燃烧15~20 min,使陶瓷灸罐温度从罐底向罐口方向传导,至罐身上2/3温度灼手为宜。留罐:待医用酒精棉片燃尽,去除黑屑,留罐10 min。起罐:医者左手扶持罐身下1/3,右手拇指或示指在罐口边缘3、9、12点部位轻轻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待罐口与皮肤完全脱离,顺势将罐取下,取走支架,再予毛巾温覆局部片刻。
1.3.1.2 经筋排刺法 陶瓷灸罐治疗后,予经筋排刺法治疗。取穴:患侧风池,经穴及局部“以痛为腧”穴。患侧肩井至巨骨为第1排,天髎、秉风、臑俞为第2排,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为第3排,配以局部“以痛为腧”穴,每穴相隔1寸。针刺操作:拔罐后患者为俯卧位,直接取俯卧位针刺。穴位皮肤局部用75%医用酒精常规消毒,选取华佗牌不锈钢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为0.3 mm×25 mm)施针,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快速进针,其余各穴与皮肤成15°角斜刺,进针0.5~0.8寸,均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留针20 min。
1.3.2 对照组 单纯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1.3.3 疗程 2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安静及日常活动时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判定疼痛程度;根据重压时的疼痛程度及被动活动能力,采用压痛评分法[6]评定压痛程度;根据活动受限程度及生活能力,采用功能障碍评分法[6]评定功能障碍。以上评分均按病情正常至重度分别记0、1、2、3分。
1.5 临床疗效标准 取疼痛VAS、压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3项评分之和的平均值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指数改善≥96%;显效:主要症状缓解或消失,功能基本恢复,疗效指数改善≥75%;有效:主要症状部分缓解或消失,功能活动改善,疗效指数改善≥30%;无效:疗效指数改善<30%[7]。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压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压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疼痛VAS、压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3 讨 论
产后项背肌筋膜炎以女性产后颈项、肩背部肌肉疼痛为症状,多为隐痛或痠胀痛,常因受凉、劳累发作或加剧,严重者能触及较硬的筋结或条索状的筋束,X线摄片检查多无异常改变。
《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太平圣惠方》曰“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拘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气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校注妇人良方》指出“产后遍身痛者,由气虚百节开张,血流骨节,以致肢体沉重不利,筋脉引急”。可见产后气血不足是项背肌筋膜炎的主要发病基础,而外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灸法是将艾绒等灸材点燃后置于特定腧穴或局部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目的,以防治疾病,激发机体自身功能调节。《神灸经纶》曰“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局部皮肤充血,驱邪外泄,疏通表里,活血通络,协调阴阳,平衡脏腑,防治疾病。
陶瓷灸罐是在传统陶罐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一种新型罐具,其上2/3和下1/3部分分别由利于温热传导、防止热传导至罐口烫伤皮肤的材料制成。陶瓷灸罐疗法综合了拔罐法和灸法的优点和作用,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其治伤寒项强、风劳、呕逆上气、胸背痛。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脏腑背俞穴之一,肺经之气输注于背部腧穴,能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宣发太阳经气。至阳,至为极,穴属督脉,位于背部,当七椎之下,督为阳经,背亦属阳,七乃阳数,三阳为极,因名至阳。至阳在第7胸椎棘突下,督脉气所发。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统摄一身之阳气和真元,至阳有宣发阳气、活血通络功效。以上诸穴相合,外能散风邪,内能调节太阳经脉气血,又可振奋督脉阳气,温阳以柔筋养筋,散寒以止痛除痹。
《灵枢·经筋》记载“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灵枢·卫气失常》指出“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素问·调经论》言“病在筋,调之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不适范围大多沿斜方肌、冈上肌等走行分布[9],肩井、巨骨、天髎、秉风、臑俞、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分别属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灵枢·经筋》记载“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手太阳之筋……其支者……上绕肩胛”。风池属足少阳胆经,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之会,风池位于头项部,为风之所汇,该穴能疏风通络止痛,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穴又有肩背部疾病的近端治疗作用。因经筋大多与经脉并行,受经脉气血濡养的调节,根据经络循行分布,“以痛为腧”穴联合经穴治疗,诸穴合用能激发经气,调节项背部气血运行,较传统针刺刺激量加大,增强了病变局部经气流注,取效迅捷。
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压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陶瓷灸罐联合经筋排刺法治疗产后项背肌筋膜炎,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应用经筋排刺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