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用户规模与共享经济社会福利

2020-03-03刘征驰邹智力

中国管理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福利经济社会福利

刘征驰,邹智力,马 滔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1 引言

共享经济业态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与促进闲置资源再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助力供给侧改革,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困境,优化资源配置。当“资源闲置”成为当今社会新常态,“不使用即浪费”的共享经济市场上每一次交易都是帕累托改进,在供需双方共赢基础上提升了社会福利。

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文献。例如,部分学者基于共享经济的独特性,探究了其商业模式[1-2]、定价策略[3-4]、法律监管[5-6]以及蕴藏的道德风险[7-8]等问题。另一部分学者则重点关注了共享经济中用户参与动因[9-10]、所有权与使用权变化[11-12]、信任机制建立[13-14]与未来发展方向[15-16]等方面。然而,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静态分析视角,忽视了共享经济平台企业所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动态变迁过程[17]。共享经济市场发展是否遵循一定规律?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具备何种结构特征?在特定市场结构下,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亟需理论层面的深入阐释。

立足于平台企业视阈,本文试图刻画影响共享经济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其一,传统模式下,闲置资源供需双方之间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个体共享行为难以突破地域限制。而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类技术可以有效地缓解因距离遥远、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供需之间匹配隔离或错位状况[18]。可见,“技术赋能”是共享经济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动因。其二,从产业实践中可以观察到,各共享经济领域都在上演着以争夺用户为核心的市场竞合热潮。一般认为,平台用户增加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19],提高共享经济市场成交量并提升社会福利。然而,规模扩张的无边界将导致交易噪音的增加,可能降低平台企业的撮合率[20]。因此,“用户规模”是影响共享经济市场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本文认为,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种典型模式,共享经济业态兼具“网络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双重特性。进一步的,由于其“利用闲置资源创造社会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经济更具有“普惠经济”属性。以此为指引,本文从理论分析和数学建模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影响因素,并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理论贡献:①对共享经济内涵进行再界定,提出以“客观交易量”代替“主观收益量”的社会福利分析新视角。②总结提炼共享经济发展的三阶段市场结构范式,并构建一致模型框架分析不同市场阶段下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变化。③将“技术赋能”和“用户规模”纳入模型分析,并分别给出两者对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

2 理论分析

2.1 共享经济内涵与社会福利分析视角

(1)共享经济内涵的再界定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Felson和Spaeth[21]提出的协作消费,指公众将自己的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模式改变了存量资源“左手短缺,右手闲置”的窘境,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对供需双方进行精准匹配,从而实现“稀缺中的富足”。然而,源于对共享经济内涵界定的两个普遍误区,产业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伪共享”模式。立足于平台企业视角,本文对共享经济模式重新作出界定:①共享经济平台一般仅充当信息中介角色,以“轻资产”模式运营。“互联网+传统企业”的“重资产”运营模式已然超出了共享经济的范畴。例如,神州专车采用“专业车辆,专业司机”的B2C运营模式,其旗下运营车辆都是平台自身所有,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运营,已超出本文所讨论的共享经济范畴。②共享经济平台主要以闲置资源为交易对象,“盘活存量”创造价值为首要目标。有别于其他双边市场模式的交易物品,共享经济模式下交易标的物是供给方提供的闲置资源。例如,淘宝是由大量店主驻场形成的虚拟空间集市,但交易物品大多是店家自主产品或贸易产品,与共享经济内涵无关。而淘宝网旗下全国最活跃的闲置物品交易社区——“闲鱼”,则属于共享经济范畴。

(2)社会福利分析的新视角

学者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大都基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等抽象指标,由于这些指标的主观性导致难以对其进行准确测度。考虑到共享经济利用的是“不使用即浪费”的闲置资源,具有“零边际成本”特性,因而平台上每一次交易都是帕累托改进(即社会福利的增进)。对于闲置的房屋、车辆、设备等资源而言,未被使用情况下其价值几乎为零,而共享经济能够高效激活这些闲置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显然,平台成交量越大,闲置资源利用越多,共享经济市场带来的社会福利越高。因此,本文拟采用共享经济“平台成交量”衡量其创造社会福利的大小,将传统情况下主观抽象的收益指标转化为客观具体的交易指标,为社会福利建模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2.2 技术赋能与共享经济市场形成发展

(1)接入技术:分散化资源的规模集聚

传统条件下的分散化资源,尽管同时存在供给与需求,但技术条件的制约导致供需方之间无法“相遇”,资源不能进入市场交易而只能闲置。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打破了由于距离遥远和信息不通而造成的市场限制,使闲置资源变为“可交易”资源。具体而言,接入技术赋能使得海量分散化资源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接入被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扩大交易主体的可选择空间和福利提升空间。此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模式为原本陌生的个体之间提供了一条纽带,将其大规模集聚到同一共享经济平台,并且由点到线再到面地联结交易主体形成关系网,集聚效应使得成交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带来巨大的社会福利提升。

(2)匹配技术:规模化数据的精准匹配

平台企业运用接入技术获得规模化的供需数据,再通过智能算法对供需方之间进行精准匹配,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社会福利得以提升。相比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匹配技术赋能使得平台企业能够以更快速、更智能的方式解决闲置资源供需匹配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的撮合率。例如,滴滴出行每天处理50TB数据,动态调度平台上的数百万车辆,为成千上万人出行提供服务,在时间、空间上实现智能动态连接,促进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22]。综合而言,参与者通过移动终端接入数据以发布需求,平台企业结合闲置资源的位置共享,应用智慧算法做出满足需求的最佳推荐,达成碎片化供给和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匹配,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的价值目标。

(3)执行技术:精准化交易的便捷实现

传统社会下的民众彼此之间就存在着共享行为,但却不是共享经济。一方面是因为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无法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交易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即便供需双方形成精准交易匹配,但执行交易所需付出的成本过于高昂。而执行技术赋能将交易环节“信息化”和“算法化”,通过便捷的方式降低交易实现难度。例如,移动支付的出现,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信息获取更为及时,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再如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技术的发展,使得平台企业能够实时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这对共享出行领域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可以让距离最近的乘客和司机之间形成匹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能够提高司机准确到达乘客位置的效率,降低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

2.3 用户规模与共享经济市场交易效率

(1)网络效应带来的正外部性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典型的双边市场,其用户规模指共享经济平台上供需双方的参与者数量。而网络效应则是影响用户规模的关键因素,可以将其分为同边网络效应和跨边网络效应:①“从众心理”下的同边网络效应。同边网络效应是指平台企业某一边市场的用户规模会影响该边市场中其他用户得到的效用[23]。在网络环境下民众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经常会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24],这导致当平台某一边的用户增加时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②“互利机制”下的跨边网络效应。跨边网络效应是指平台某一边用户规模会影响另一边用户得到的效用[25]。供需双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两边的用户群体相互吸引促进,用户规模得到进一步放大。例如,当服务众包平台“猪八戒网”上服务提供者增多,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会随之增加,这会吸引更多的需求者参与进来。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 Law)可知,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相关[26]。因此,对于共享经济而言,用户规模是决定其市场成交量的关键变量。

(2)交易摩擦带来的负外部性

用户规模扩大将导致信息的筛选频次和交易的切换频次上升,使得平台撮合率降低[27]。对于既定的技术水平而言,当用户规模超过其可承受范围,交易摩擦会大幅增加,市场成交量不增反减。例如,对于滴滴出行之类的系统自动匹配平台而言,随着用户数量的过度增长,可能会面临服务器宕机的状况,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低效[22]。此外,以二手闲置物品交易平台“闲鱼”为例,需求方需要获取的是关于商品的有效信息,但是其辨识能力却随着所接受信息总量的增加而下降,用户规模扩大带来的信息超载会影响参与者选择的有效性,降低市场效率[20]。由此可见,用户规模的简单扩张并不一定能使得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增加,其依靠网络效应带来正的外部性的同时,同样会存在交易摩擦所导致的负外部性,而二者博弈的结果则取决于平台企业的技术赋能,这也体现了用户规模和技术赋能共同影响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理念。

2.4 共享经济三阶段市场结构变迁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具有一些背离传统经济规律的特性,导致传统经济条件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分析范式无法满足对共享经济的分析。本文基于共享经济实践中平台企业竞合过程,提出共享经济三阶段市场结构研究范式,并对不同市场发展阶段市场结构的演化进行探讨。

(1)起步阶段的局部垄断市场结构

在起步阶段,平台企业由于技术体系不完善,其市场范围往往会受到地域限制,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这会导致区域性的共享经济市场往往由单个平台企业完全控制,市场结构处于局部垄断状态。例如在出行共享领域,“滴滴打车”成立之后以北京作为重心,而“快的打车”则将杭州作为首个运营城市,双方在所属市场都属于垄断者。

(2)发展阶段的竞争市场结构

随着技术体系成熟与用户积累增加,企业逐利本质将引导平台扩大市场规模。当不同平台企业市场范围出现重叠时,彼此之间会为争夺用户而展开竞争,市场结构也由最初的局部垄断演变为竞争状态。此时平台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动态综合竞争。一方面,拥有较大用户基础的平台企业不仅占据着“基数优势”,而且网络效应使得其对潜在用户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用户规模只是代表平台企业现在“已拥有用户数量”,而决定平台企业未来“可容纳用户数量”的则是技术赋能。由此,为了取得市场优势地位,平台企业会在技术赋能和用户规模两个层面展开激烈竞争。

(3)成熟阶段的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

经过优胜劣汰之后,市场份额大都集中于少数几家平台企业。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不同平台企业往往选择进行战略合并,共享经济市场发展由此进入成熟阶段。此时市场可能呈现出两种状态:一方面,平台企业的合并可能导致“赢者通吃”的最终局面[28],从而使共享经济市场结构趋于垄断化。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条件下的垄断结构,共享经济环境下的平台企业虽然在市场上拥有垄断地位,但却因为始终面临潜在进入者“创造性破坏”的威胁与挑战,导致其并不一定拥有操纵市场、控制价格的垄断行为。即此时的市场结构属于竞争与垄断同时并存的“竞争性垄断”[29]。

以上讨论可总结为图1所示:

图1 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基本分析框架

3 共享经济市场建模及社会福利分析

3.1 模型基本假设

在共享经济市场上,平台企业的关键作用体现在对闲置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交易撮合。本文采用供需撮合函数θ(t,n)刻画平台企业对交易双方的撮合率,其中t表示平台的技术赋能,n表示参与用户规模。由理论分析可知,撮合率与技术赋能成正比,在达到最大撮合率前其值随技术赋能的增加而上升;撮合率与参与用户规模成反比,即技术赋能不变情况下,用户规模扩张所导致的交易摩擦会降低撮合率。由上文分析可知,参与用户规模n是技术赋能t和共享经济市场潜在用户总数N的函数,可以用n(t,N)定义和描述。显然,有N≥n。

为便于分析,假设共享经济市场中存在A和B两家平台企业,不同平台企业拥有不同的技术赋能,因而有不同的供需撮合函数。根据Diamond[30]提出的市场交易机会服从F分布理论,本文假设共享经济市场中存在着大量参与者均匀分布在长为N的曲线上,平台企业A和B对参与者的最佳撮合率分别位于曲线两个端点,且两者的值均为γ(0<γ≤1)。此外,由上文分析可知,技术赋能将决定平台企业的“用户临界容量”,即平台企业A和B的实际市场范围分别表示为[0,ta]和[tb,N]。根据以上理论假设,供需撮合函数θA(n)和θB(n)可以表示为:

(1)

(2)

其中:(0<γ≤1;0≤ta≤N;0≤tb≤N)

因为共享经济市场上每一次交易都是严格的帕累托改进,此处可用市场总成交量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共享经济市场的社会福利(成交量)函数可以表示为:

(3)

U(θ,n)为共享经济市场预期的最大化社会福利(成交量),它是“供需撮合率”与“参与用户规模”乘积的最大化,反映了技术赋能和用户规模共同影响共享经济社会福利水平的理念。

3.2 起步阶段分析

在总的用户规模[0,N]上,平台企业A和B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突破地域约束而没有产生实际市场范围的交集,即有(0

图2 起步阶段共享经济社会福利

根据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函数和两个平台企业的供需撮合函数(式1和式2所示),可以得出平台企业A和B创造的社会福利UA和UB分别为:

(4)

(5)

两个平台企业带来的社会福利之和的最大值为:

(6)

s.t.(0<γ≤1;0

求解上式可得:

(7)

命题1:在起步阶段,平台企业市场范围不存在交集,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存在损失,且福利水平主要取决于技术赋能。

命题1的经济学含义在于:在起步阶段,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技术赋能是影响社会福利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技术赋能的提高,平台企业对供需双方之间的撮合率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升。然而,局部垄断状态下平台企业所创造的社会福利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政府如何引导平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提高社会福利的关键。

3.3 发展阶段分析

在共享经济总用户规模[0,N]上,平台企业A和B的技术赋能足以使双方产生实际市场范围的交集,即有(0

图3 发展阶段共享经济社会福利

令θA(n)=θB(n),平台企业A和B的供需撮合函数曲线相交于n*,解得:

(8)

(9)

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tb,n*]上,由于θA(n)>θB(n),平台企业A会挤占平台企业B的一部分成交量,此时平台企业B创造的社会福利损失为UB(Loss);同理,在[n*,ta]上,也存在着平台企业A创造的社会福利损失UA(Loss)。根据上文的表述,可以解得:

(10)

(11)

而且有:

(12)

命题2:在发展阶段,平台企业的市场范围产生重叠,企业间扩张用户规模的竞争将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命题2的经济学含义在于它揭示了竞争有利于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提高。一方面,对于平台企业本身而言,其创造的社会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状况,同样也与竞争对手的强弱息息相关。当某一平台企业技术赋能较强,在争夺用户的竞争中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导致其他平台企业创造的社会福利下降。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共享经济市场而言,平台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会促进双方不断地进行技术优化,提高平台的撮合率,此时,整体的社会福利反而会提高。所以,对于发展阶段的平台企业,政府应该鼓励其竞争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3.4 成熟阶段分析

图4 成熟阶段共享经济社会福利

因为此时只存在一家平台企业,所以平台企业A创造的福利大小即代表总的共享经济社会福利水平,其大小为:

(13)

显然有:

(14)

从上式可以看出,尽管合并之后的平台企业A占据了垄断地位,但是由于其技术赋能较合并之前存在较大的提升,所以总的社会福利水平也得到提升。显然,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垄断会造成“无谓损失”[32],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竞争性垄断市场结构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再次提升。因此有命题3:

命题3:在成熟阶段,共享经济市场处于竞争性垄断状态,拥有海量用户的垄断企业有动力开展深入的技术创新,这将进一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命题3的经济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一般认为垄断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的结论。共享经济环境下平台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垄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垄断”,而是其特有的“竞争性垄断”。平台企业合并不仅将用户聚集于一处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而且促使平台企业为解决用户聚集所带来的交易摩擦而专注于技术创新,从而再次提升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因为“竞争性”(如潜在挑战者的威胁)的存在,拥有垄断结构的平台企业无法实施垄断行为,这就有效避免了传统条件下垄断导致的一系列恶果。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在成熟阶段政府应该避免进行“反垄断”干预,支持平台企业发展增量市场。

3.5 模型拓展分析

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技术赋能”和“用户规模”两个关键因素对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机理,下面对模型进行拓展分析:

(1)技术赋能:“替代效应”与“挖掘效应”双重作用下的社会福利变化

为了单独分析技术赋能对共享经济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现假设在竞争的情形下,平台企业A进行了技术革新,增强了技术赋能,提高了平台的供需撮合率,而平台企业B的供需撮合率则保持不变。这意味着在市场空间[0,N]上,平台A的供需撮合函数将会变大,即θ*A(n)>θA(n)。则有:

(15)

从图5中可以看出,倘若平台企业A的用户规模维持原有的ta不变,但由于平台企业A的技术赋能得到提高,两个平台供需撮合函数的交点从n*右移到了n***,此时,平台企业B的市场范围再次被挤占掉了(n***-n*),其创造的社会福利也随之降低。而平台企业A创造的社会福利增加主要来自U1A(Earn)和U2A(Earn)两部分,即:

(16)

图5 技术赋能对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

其中,第一部分U1A(Earn)是指平台企业A对平台企业B创造社会福利的挤占,其大小为:

(17)

第二部分U2A(Earn)来自于平台企业A技术赋能提升所挖掘出来的潜在社会福利,其大小为:

(18)

显然有:

(19)

其中U***A和U***B分别代表平台企业A技术赋能增强之后平台企业A、B创造的社会福利。从式19可以看出,尽管平台企业A技术赋能增强会导致平台企业B创造的福利下降,但是总的社会福利却会增加,且增加的部分源自于对潜在社会福利挖掘所带来的U2A(Earn)。因此有命题4:

命题4:在共享经济市场中,平台企业的技术赋能增强将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挖掘效应”。“替代效应”来自于对其他平台企业创造社会福利的挤占U1A(Earn),“挖掘效应”则源于对潜在社会福利的开发U2A(Earn)。

命题4说明了在共享经济市场中,平台企业技术赋能的提升能够有效减少交易摩擦,提高供需双方的撮合率,从而实现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提高。尽管“替代效应”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但是技术赋能提升所带来的“挖掘效应”能够有效提高总的社会福利水平。例如,住宿共享领域的“途家”和“蚂蚁短租”在竞争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优化交易流程,吸引了很多原本并未参与共享的用户,总的交易规模进一步上升。因此,对于平台企业而言,技术赋能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鼓励平台企业进行广泛的技术创新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有效措施。

(2)用户规模:“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双重作用下的社会福利变化

为了便于分析,假设共享经济市场处于无竞争的状态,且平台双方保持供需撮合函数θA(n)和θB(n)不变。为了单独分析用户规模的作用,将用户规模作为变量,研究在供需撮合函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户规模变化对共享经济社会福利的影响。假定平台企业A和B各自将用户规模分别控制在n1和n2,可以得出此时社会福利U****A和U****B分别为:

(20)

(21)

整个共享经济社会福利U=U****A+U****B,分别对n1和n2求偏导可得:

(22)

(23)

显然,当n1=ta和n2=tb时,总社会福利正好取得最大值。可以看出,在初始阶段,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张,共享经济社会福利水平会得到提高;但是当超过最优的用户规模之后,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反而开始下降。由此,可得命题5:

命题5:平台企业用户规模的扩张兼具“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效应,对共享经济社会福利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影响。当用户数量较少时,正外部性效应超过负外部性效应,社会福利呈上升趋势。随着用户规模持续扩张,正外部性不能弥补负外部性导致的损失,总的社会福利水平将下降。

命题5说明共享经济市场的用户规模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网络效应带来的正外部性贡献逐步减小,而交易摩擦所导致的负外部性影响逐渐增大。当正外部性等于负外部性时,形成了最优的用户规模。此时,共享经济社会福利也达到最大化,而共享经济市场的最优用户规模则取决于平台企业的技术赋能。命题5阐述了用户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给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即在技术赋能没有提高的前提下,平台用户规模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反而会降低共享经济社会福利水平。因此,在本质上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平台企业单纯采取高额补贴“买用户”的粗放增长模式对整个社会可能是有害的。

4 结语

通过对现实平台企业竞合过程的观察,本文提出了共享经济三阶段市场结构范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模,解析了不同市场发展阶段下技术赋能、用户规模与共享经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起步阶段,平台企业处于无竞争的局部垄断状态,社会福利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且提升程度主要取决于技术赋能;在发展阶段,平台企业在技术赋能和用户规模两个层面展开竞争,社会福利水平迅速提高;在成熟阶段,平台企业处于竞争性垄断状态,与传统的垄断造成社会福利损失不同,竞争性垄断有利于社会福利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的扩展分析表明,技术赋能的提升会同时存在“替代效应”与“挖掘效应”,“替代效应”是不同平台企业之间创造福利的转换,而“挖掘效应”则是对潜在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开发;用户规模扩张时则会导致“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并存,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

现阶段无论是私人资源盈余还是行业产能过剩都已成为普遍现象,大量的社会资源闲置和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通过共享经济模式,私人盈余资源和过剩产能冲破流动障碍,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被“共享”,以实现其价值,从而增进社会福利。面对共享经济这种新业态,政府应该“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制定具有开放性与前瞻性的决策。具体而言,在起步阶段,政府应该放松管制,致力于引导平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发展阶段,政府应该营造公平环境,促进平台企业进行良性竞争;在成熟阶段,政府应该避免反垄断干预,鼓励平台企业进军增量市场。总而言之,面对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政府要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作出合理安排,而不是简单的“一限了之”。

由于本文侧重于共享经济领域的共性分析,故将共享经济平台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抽象为技术赋能,因而本文结论更适用于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今后研究可以考虑由“共性”转变到“个性”,通过对共享经济不同的行业领域、平台产品等特征进行分析,从对比中发掘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社会福利经济社会福利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电子废弃物回收政策目标:社会福利还是环保回收率?
英国计划推进儿童社会福利改革
Take Away Pizza ?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