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

2020-03-02韩成惠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时代

韩成惠

摘 要:中国特色城镇化应和乡村振兴为一体,协调发展,把提升乡村质量、城市品质作为指导思想。保护好乡村民俗建筑和古民居遗址,实现乡村建筑改造,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宝林楼为例,讨论了如何对旧建筑实行改造,以打造集文化、旅游、产业等一体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建筑改造;宝林楼

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更好地发挥文化作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进城热潮出现的是生活习惯、交通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有限的城市资源逐步紧张,造成环境及生态的恶化等连锁反应。中国特色城镇化应和乡村振兴为一体,协调发展,把提升乡村质量、城市品质作为指导思想,而保护好乡村民俗建筑和古民居遗址是我们当下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农民的房屋也随之改造完善,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民俗建筑风格的房屋也相继消失。怎样才能既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又保护好老的建筑风格,正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倡导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改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不仅为乡村带来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好民俗建筑和民俗特点及民俗工具等,也为更好地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光添彩。中国人对于自然界的审美需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中收集的很多民歌反映的都是当时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先秦时代的孔圣人也曾提出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古往今来,人们都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世俗的生活和畅然阔达的胸怀。

乡村建筑就是乡村文化的缩影,乡村生活也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乡村生活的闲适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尤其是近期微博美食博主李子柒的视频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捧。观众之所以对其表现出喜欢和认可是因为大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文化很感兴趣,这体现了当今新型农村化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大文化的概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当中的“文化自信”。只有基于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考虑乡村化建设,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才可能有持续性。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资源,对这一资源进行传承与发扬,我们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所以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二、以宝林村为例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宝林禅寺的前身为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炎汉古刹,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出现最早的人文景观,后重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几经兴衰,2003年始,在保持原貌基础上,对破损严重楼体进行修缮。其占地面积约2700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宏法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祖师殿和炎帝祠等。据历史记载,炎帝生于陕西,后到此避难,作古之后的墓穴为神农罐,汉高祖游孤竹时见此处风景宜人并在此建家庙,唐朝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恭的儿子在此出生后又更名宝林。现存的宝林楼为汉建唐修,如今尚存刻有大篆的阴文“炎汉古刹”石碣。清代皇帝乾隆曾多次驾幸宝林楼,在宝林楼留下《宝林八景》诗,相传鞭打石门、扳倒井、棋盘山、孤佛顶、金鸡石、兔儿岭、仙人桥加上宝林古刹为“宝林八景”。

宝林古建筑具备所有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条件,宝林的千年古刹闪烁光芒,山中楼阁,璀璨夺目。作为当代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重振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必须与美丽乡村和古村落的建设环环相扣,使宝林古刹不受人文因素的困扰而再现辉煌。通过分析和论证发现,宝林建筑与乡村文化建设具备以下优势:

(一)通过景观资源——以景养生

乡村景观经过岁月的雕琢,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无论是山、水、田、园,还是花、虫、鸟、兽,都给人以静美闲适的享受,进而使人沉淀浮躁与喧嚣,释放郁闷与压抑。美育在今天变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所以要挖掘现代创新的观念与设计,结合科学技术,唤醒人们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把一切都建立在对美育的熏陶和理解基础上。

(二)通过人文资源——以文化养心

古代文人墨客“纵情于山水之间,心游尘世之外”。由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以地养心的发展理念离不开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是二者在艺术上的实践及应用,更是对艺术与人文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人文主义与美学原理相结合,这是乡村历史发展中的新趋势,从人文情怀到穿越空间展现了历史的记忆,以及乡村悠久且和谐的整体面貌,乡村的人文魅力在于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听着乡音,闻着乡思,感受乡村生活习惯、农耕体验、民俗艺术和非遗文化等,可以陶冶游客的身心,增长游客的见识。

(三)通过传统耕地模式养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认为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静的,万物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动静结合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动养生是从古人的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养生之道。如今,“亲子果园”“亲子菜地”模式已经在市面上启动,效果显著。“开荒南野際,守拙归园田”“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等隐居于野的田园生活,倡导原始农耕的传统文化,我们从中体验古老农耕文化,从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通过饮食资源——民以食为天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到:“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进自然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尤其是乡间美食和地方特色美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被推广,如有机食品是指由乡村提供的绿色、无污染食材构建的养生食品。

(五)通过环境资源——以睡养生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表明:目前在中国,每百人中便有3人患抑郁症,因失眠导致抑郁的占总人口的45%,可见城市中密集人口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中,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意外,这不由让人感叹生命之脆弱。相对于喧闹紧张的城市,辛弃疾的《西江月》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乡间小路,缕缕青烟,祖辈留下的古训已经被当地百姓当成口头禅传唱:

依山傍水房数间,一头耕牛半顷田,雨过天晴驾小船,布衣得暖尤胜棉,粗茶淡饭饱三餐,闲暇无事鉴书篇,夜晚妻子话灯前,日上三竿犹在眠,日出东海落西山。

这才是人们要追求的乡音、乡愁和乡恋。乡村中各种声音构成和谐的睡眠曲,悠闲而宁静的生活现状让人入乡随俗,养成健康的生物钟,并且会进入深度睡眠,进而实现“以血养气”“以睡养生”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从思考自身的存在为出发点,以人为心,人是宇宙的中心,天地合而为一。梦境深处,穿越千年,用现代化的艺术科技穿越时空,来激活古代文明,找回心中传统之美。

三、实施旧房改造化的发展模式

大自然就是我们的家园,家园的保护与修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传统建筑是推倒重建,还是还原修复,笔者认为推倒重建是不可行的,因为新的建筑房屋与传统的建筑往往格格不入,又严重破坏了传统建筑风貌,损失更大。古代建筑之所以成为文物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无价之宝。保护和修复好传统古民居,保护和守护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清代李笠翁说:“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不得以小技目之。”我们要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合理有序地处理好大自然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围绕梳理整合古村文化资源,确立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民俗博物馆和写生基地,并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教育文化、美食文化等内容与写生基地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打造独具特色、新兴的中国农村民俗文化小镇。除此之外,扩大宝林古刹、民俗、美食等核心优势,宝林人信奉“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大胆将传統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乡村与城镇等文化要素融为一体,将旧房修复改建成为艺术家和相关人士的文化乐园。人们在此既可欣赏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和当地的文物古迹,又可以品尝特色果品和特色美食。宝林的美丽乡村既成为此地一脉传承文化之根,又会为这条文脉孕育朵朵奇花,那中间所迸发的异彩,正是这座千年古村的勃勃生机。宝林村仍希望通过努力,为社会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打造集文化、旅游、产业等一体的美丽乡村是时代要求。由于经济的调整,整个国家城市房地产都处于历史最低点,要想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只能从农村田园模式开始,倡导返璞归真的田园乡村生活。如何经过艺术加工,把自然界中最美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值得我们思考。民居、园林、寺庙等建筑都延续着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崇高的审美情怀,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特色,涵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新时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