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设计思维逻辑探究

2020-03-02王申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设计思维

王申

摘 要:近年来“设计思维”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深入到与设计有关的各个领域,甚至能够解决很多的社会问题。然而中国与西方的设计师们在利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的时候,所呈现出的逻辑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所适用的Top-Down(自上而下)与Bottom-Up(自下而上)两种设计思维逻辑模型的差异。文章主要针对中西方设计思维上的差异展开探究,追溯其差异的本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且基于两种逻辑的思维特征,加以论述分析。

关键词:思维论;设计思维;逻辑模型

在当今社会多元融合、共赢发展的背景下,设计的概念范围也在不断充实扩大,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造物、装饰等的范畴,是在为整个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进行服务。设计师们在平日接触到的设计项目中不难发现,在接触以政府、企业等官方为主导的设计项目时,项目本身通常属于范围较广的规划改善类项目,设计师会不自觉地由国家政策、世界趋势、类似案例等方面开始搜集材料来寻找灵感。而在参与很多民间具体产品、环境等改善设计项目时,通常最初的调研都是从受众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从中不断总结梳理产生最终的设计方案。因此,通常将第一种逻辑模型称为“Top-Down(自上而下)”(下文简称“TD”),而将第二种称为“Bottom-Up(自下而上)”(下文简称“BU”)。这两种思维模型有着非常典型的中西方差异,但在当今多元融合的趋势下又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发展。

一、思维论的追溯

思维是人用头脑进行逻辑推导的属性、能力和过程,“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過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思想起源和哲学基础,因此经过几千年的思维演进,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逻辑。

中国凸显整体化思维特征,自古以来都是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获取和传达认识成果,对于自然的认识都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进行感知和总结,能够把握自然中最重要、最概括的信息,并将其加以利用,通过经验的总结和梳理,整合出大量帮助人们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方法等。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的思维相比,西方思维则更强调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自然现象的细致分析,通过严密科学的思维逻辑推理去获得和传递更为精确的信息,从而达到对自然全面深刻认知的方法。这种思维更加注重创造性,能够针对不同人、事、物、场、境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实践,充分发挥以个体为单位的优越性。

二、差异的起源: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是本文论述的两个逻辑模型的源头,总的来讲就是研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思维把自然中的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体思维的活动中,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从整体到部分,要了解整体中的各部分,必须先了解整体,对整体了解得越多,对部分了解得也就越多。而分析思维的观点中认为个体元素能够决定整体,它的认识是从部分开始,从部分细节入手经过判断推理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TD的思维模式起源于整体思维,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源于对自然的体验和认识,把自然界当成一个整体来观察,强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不可分割、相互对应、互相影响,把一切事物放置在一个有机联系的关系网中来观察。中国自秦汉中央集权制建立之后,一直注重维护大统一排斥多样性发展。中国自儒教和理学占统治地位以后,强调大统一排斥多样性发展,把孔子的“礼”、汉儒的“道”、宋明的“理”加以绝对化,当作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易学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到由阴、阳所组成的八卦系统和六十四卦系统,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整体观。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中国人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BU的思维模式起源于分析思维,这一点在西方的传统思维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在西方的宇宙观中,人是由上帝创造的,具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并且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因此西方人主张把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对立起来。西方在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之外,长时期内是不断地在多样性科学文化发展基础上求取统一,是个体与族类交融互摄的思维方式。与此相适应的是人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是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各民族在不断变迁、分化或融合的过程中,广泛交流科技、思想、文化信息,信息选择机遇较多,范围较广,因而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开化比较快。另一方面,西方的分析逻辑是明确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现象与本质区分开来的,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是可分的,并有自己的内在运动规律。

总体来讲,TD的逻辑模型是建立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之上,整体思维强调抓主要问题,在问题中抓主要矛盾,因此这种思维的源头通常来自于一个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具有较广的涵盖范围和极高的政策概括度,例如对地方的发展政策、对某一行业的扶持倡导等。而BU的思维是建立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之上,分析思维强调对现象个体的深入分析,通常是以受众群体为核心进行调研和设计,成果相对具体,在商业领域应用广泛,例如对某一产品的功能改善等。从思维论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直觉的整体把握;西方人的分析思维则倾向于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而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当今社会多元综合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思维方式方面都是兼而有之的。

三、差异的根基:经验思维与创造思维

经验思维与创造思维则是两种设计思维逻辑的根基。从历史上看,中国人擅长运用经验思维模式影响下的设计思维,人们通常会从经验入手,从自己积累的经验以及其他类似活动所体现出的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中吸取元素,应用到设计中,进而形成一套综合了各家经验的丰富的方案,通常在解决普遍问题、满足较为宽泛要求的项目中应用较广。而西方人则擅长使用创造思维,它不考虑自身及外界已有的参考方案,专心于调研考察,探求用户及最终受益者最根本的需求,通过元素的积累,逐渐呈现出设计的方向,经过头脑风暴、设计模型、测试等环节,最终能够形成一套打破常规具有较高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失败风险,但其在改进产品、创新科技等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TD的逻辑模型是以经验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经验思维模式是由一定的典型经验构成的模型系统。中国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主要是来自直接经验的实用技术,直接满足日常生活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对于抽象的理论则通常来自直观和想象,只需思辨不必求证的有机自然观。

笛卡尔曾经在他的书中写道:“我解决过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了一个模式,我以后用它来解决其他问题。”一个人的经验知识一部分来自亲身的实践,同时还有一部分来自生活中的学习。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学识的扩大,一个人的经验知识会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修正、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工输入的信息,进行比较和选择,初步比较选择后形成的是一组包含输入信息的经验模型,进一步的比较选择要根据这组经验模型对新的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搜集和补充,然后再同各个经验模型比较选择,这样经过几个反复就可以找到能够匹配的经验模型,也就找到了最终问题的解决方案。

经验思维模式有着效率高、出成果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人们经过经验思维对相关的事件、案例的反复比较选择,提取重要信息,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够总结出适合解决该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会集结很多参考案例的特点和优势,有着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经验思维模式并不适用于对于结果的创造性要求较高的项目,由于经验思维是建立在大量政策、案例、事件的比较选择的基础之上总结而来,并不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因此在创造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中,经验思维就显得欠缺突破和创意,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思维就有了优势。

创造思维是BU逻辑模型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的素质、形式、环境、心理和效果的综合反映。它与中国传统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知、储存信息的记忆等经验思维的特点不同,它在西方的思维活动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它是对事物简洁的和概括的反映,结果通常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为特征。西方人成熟的科技创新领域足显创造思维的优越性,无论是个体性创造、群体性创造还是社会性的创造,其结果都是一种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新假说、新观点、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成果,它所体现的突破性和前瞻性是能够引领科技文化发展的。

创造思维作为高级认知的思维现象,是人类独具的特征,千百年来,人类凭借着创造性思维,在不断地创造新世界,挖掘新领域。1994年,卢明森曾将创造思维概括如下:“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者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事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从中我们能够总结出创造思维的必要条件就是克服思维定式,这就需要获得新的信息和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共同作用,通过想象、类比、直觉、灵感等将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挖掘出来,最终使任务事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结语

总结而言,TD思维模型以经验思维为基础,通过个人经验、案例参考等材料的比较选择,最终整理成为适合该项目的最佳方案。而BU思维模型则是以创造思维为基础,通过调研整理出的材料进行思考研究,依靠灵感和直觉等创造出具有突破性的方案。在当今全球多元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断进行碰撞结合,经验思维与创造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也在逐渐被融合,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更加全面、高效。

参考文献:

[1]曹文轩.思维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錢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张宏恩.思维与思维方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刘奎林,杨春鼎.思维科学导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5]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

[7]卢明森.创新思维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刘静伟.设计思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9]布朗.IDEO设计改变一切[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

[10]凯利,戴凯利.创新自信力:unleashing the creative potential within us all[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1]毕亦痴.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3.

[12]牛保义.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谈中美两国人的思维模式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

[13]刘颖,苏巧玲.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及其对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活动的启发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产品设计中的意境美
浅析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设计思维和策略
产业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型设计思维模式的影响
基于翻转课堂的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浅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设计艺术理念
谈创造性思维在设计中的运用
多维空间造型在《立体裁剪》教学实训中的探索
“设计思维”为中国CSR注入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