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
2020-03-02杨玉婷
杨玉婷
摘要:一般认为,荀子“解蔽”的认识论主要包括“蔽”产生的原因和“虚壹而静”的具体方法,以往也都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对其进行阐述。在循依荀子本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融合前人对荀子“解蔽”思想的理解,将“解蔽”的过程展开为体认“道”的过程,旨在从“蔽”产生的原因和解蔽的方法讨论中找出蕴含的反思意向。
关键词:解蔽 虚壹而静 反思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084-02
当今时代,谈荀子解蔽认识论的话题不免会遭到诸多质疑,这些质疑无外乎这个话题太过古老,我们已经有非常丰富的认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对过去认识论的探讨就显得不重要了。但我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知道和认识的不仅仅是已经认识什么的问题,而是将来有何种认识的问题,即在已有的认识中如何开辟出新认识的问题。只有开辟出了新的认识,才能在认识论领域彻底完成对已有认识的现代转换。要想完成这种转换,创造新的认识论革命,就需要对前人的认识论做新的理解与重塑。恰恰荀子解蔽的认识论在已有认识和新认识的关系问题层面上,给予了我们一点启示。
一、寻因:“蔽”之成因中的反思意向萌芽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其所处的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连年战乱让人们更渴望过一种安定的生活,因此寻求大一统,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就成为时代的政治诉求;政治领域的诉求反映到思想领域,便呈现出各家异说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荀子的思想便是这样时代的产物,其《解蔽》篇中对“蔽”之成因的探讨,体现了荀子对当时各家各派思想的取纳思考,具有明显的反思意向。在《解蔽》篇中,荀子从“人”和“道”两个方面谈了“蔽”产生的原因:
1.“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人的思维在认识事物时,所呈现出的弊端,“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1]。荀子认为,人们思想的弊病在于认识的片面性,正是因为认识的片面性,所以人们在认识“大理”时必然不能真正把握它。此处的“大理”,意指与片面性相对的全面性,片面性与全面性的认识冲突主要集中在认识“大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观偏好上。根据荀子的观点,主观偏好有两种:一是“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要自知其所知,人不能总是偏好自己所学的知识,沉溺其中,只知自己的好,不知自己的缺陷是什么;否则,就会陷入人不自知其所知的境地。荀子讲“私好”,便是此意。二是“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要公正客观地知他,不能仰仗自己偏好的知识来闭塞他人思想上的“美”。不难看出,荀子在向我们说明这种主观偏好时,显示出了认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进向:内向认识。荀子注重从人的内在性出发,进而去产生其他认识,先知己,再知他,这也是荀子意义上的一份“审视”。在这份“审视”展开的过程中,“一曲”和“大理”的经典表达,具有明显的对自我与对外界的反思意向。
2.“道”的“体常而尽变”
荀子认为“蔽”的产生,一是由于人作为认识主体的自身的片面性,二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复杂多变。从《解蔽》通篇观之,荀子讲的事物,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终的指向仍然是“圣王之道”,“道”是荀子认识論讨论的真正对象。可以看出,荀子在进行认识时,并不是将所有事物都纳入认识的范围,而是以“道”为认识的准绳来衡量人的认识,因而在荀子这里,认识事物就是为了认识“道”。
二、述法:解蔽方法中的反思意向发展
产生“蔽”的原因,可简要概括为片面性与全面性的矛盾运动。有了对原因的析出,如何进行“解蔽”就成为荀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其在“解蔽”方法中的反思意向发展。那么怎样做才能“解蔽”呢?“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意思是说把万物都罗列出来,心中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因此各种事物的不同就不能相互蒙蔽,扰乱各自的秩序。
1.方法由来——兼采道家学说
“虚壹而静”是荀子在吸收和借鉴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解蔽”方法,这种吸收和借鉴是“解蔽”的认识论在荀子身上的深刻体现,其中的反思意向不言而喻。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强调“虚”和“静”,心只有在虚静状态下,观照天下万物。老子还主张“涤除玄览”,要求人们去除主观欲念,使心保持虚静状态,进而达到“大清明”的境界。稷下道家在继承老子直觉论的基础上,把“致虚极,守静笃”发展成为“静因之道”,认为正确的认识就应排除主观成见,因循于物。以上二者都偏重于认识的一方面来谈虚静,老子注重主观的直觉,稷下道家则以客观的“物”为法。荀子在吸纳二者长处的基础上,赋予了“虚”“静”新的内涵。
2.方法内涵——“虚壹而静“的心之统领
荀子的“虚壹而静”是建立在“心”的统领的基础上的,这里的“心”是作为一种思维器官存在的,属于特定时代的特殊理解。由“心”出发,荀子分别讨论了“虚”“壹”和“静”的关系,在解蔽方法的内涵构建上向我们展现了浓厚的反思意向。荀子先是把自己的“虚”“静”与老庄学说里的“虚”“静”概念作了区分,借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故荀子虽讲静虚,但不以老庄所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为心之静虚状态。此荀子采《老》庄之说,而加以修正变化也。”荀子的“虚”建立在“臧”的基础上,先有“臧”,再有“虚”,说的是人接受新知识时内心所采取的一种状态,强调已有的知识不妨碍新知识的接受;“一”也是对着“满”来讲的,人在认识事物时要专一,这样才能认识透彻,不至于遮蔽它;“静”与“动”相对,心总是处于“动”的状态,这种“动”可能带来的胡乱思想必然会影响和干扰认识,因此需要“静”来制“动”。有了“静”,“动”不妄动。总结起来,即是荀子的“臧”不可碍“虚”,“满”不可碍“一”,“动”不可碍“静”。这三对概念是荀子向我们揭示的“心”在认识“道”时出现的三对矛盾。“虚壹而静”,就是在化解这三对矛盾时显现出来的治心方法。
三、体认:“解蔽”给予的现代反思旨趣
荀子的“解蔽”认识论是战国末期在思想领域蕴育出来的,体现着中央集权时代的特征,也是儒家学说自身生命力由内而外的展开,在此意义上,荀子本人作出的努力可见一斑。积极地讨论其“解蔽”给予我们的反思旨趣,[2]印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也需要我们有“解蔽”的自觉,反思的自觉。“新时代”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对这个时代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对其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解除片面的思维定势,形成循于物又不守于物的新认识方面,荀子“解蔽”的认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四、结语
总之,荀子“解蔽”的认识论旨趣,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反思,在反思中生活,在对己和对他的关系中解析出新的认识平衡,既不囿于先前的认识,又不妨碍新认识的生成。在事物多元化、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这种认识的平衡,消解认识中的片面性,进而达到认识的“大全”。
参考文献:
[1]荀子[M].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