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设置问题,提升数学思维
2020-03-02侯进国
侯进国
[摘 要] 课堂问题的精准设计,不仅体现在“问”上,还体现在“题”上,要贴近学生,提升数学思维。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精准设置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设置问题;提升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引入,旨在引领学生展开思维探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但如果问题设置缺乏启发性、预见性,反而会让学生偏离学习目标,从而带来教学问题。基于此,问题的设置要精准,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启发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真正构建高效、精准的数学课堂。
一、创设探索空间,引领学生参与体验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要鼓励学生“做数学”,精准问题的设计,要能契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对于教材中的数学定理、公式、结论等,如果单纯性地讲解,势必会枯燥、无趣。如对“加减消元法”的学习,教师直接归纳定义,然后提问学生,在应用加减消元法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进行应用解题?这些對数学知识点的纯粹记忆、操作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更难以让学生学以致用。相反,通过趣味化情境的营造,让学生去探索数学方法,增强学习主动性。如学习如何确定位置的方法时,首先引入视频片段,观看导弹发射后命中目标。由此引出问题:导弹在发射后,如何实现对目标的精准命中?根据“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对地球上任何一个具体的位置信息,用唯一的经纬度来确定。由此联想到,对于平面上的位置信息,如何进行确定?通过“有序数对”的方法,来确定平面上的某一位置。接着,引出“扫雷”游戏画面,对于雷区的某一个方格,请同学们利用数对来标识其位置。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将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性呈现,学生可以结合问题情境,把握位置确定的方法。学生在精准问题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提高了课堂吸引力,整节课引入过渡自然,承接有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自然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明确探究重点,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习为例,设置动手剪纸任务,让学生剪下边长为2.5、6、6.5的三角形;再剪下边长为4、7.5、8.5的三角形;然后对照两个三角形,猜测其形状,并利用量角器来验证猜想。显然,这种将动手体验融入其中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从中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同时,对上述三角形,让学生计算较短两边与最长边的平方关系,然后猜测三角形的边长与形状之间有何特殊关系。学生能从剪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角及计算三角形边长关系中,初步形成勾股定理意识,然后,根据分析计算,判断某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一问题点,正是精准教学的探究点。问题的设计要能诱导学生去思考,教师要把握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理解,体验数与形的内在关系。
三、针对设置问题,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精准问题设计上,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如在学习利用公式法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复习配方法,直接导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进行配方法练习。这种问题设计,仅仅能起到复习作用,对于b2-4ac无法形成有效关联。我们可以根据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从中归纳和分析解法的异同点,让学生观察b2-4ac与根的个数之间有何关系。然后,借由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2+bx+c=0,通过分类讨论思想,启发学生分析b2-4ac与根的情况,由此得到b2-4ac作为根的判别式,有何作用?促进学生对b2-4ac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同样,在学习分式方程求解问题时,对于分式方程的解法,及检验分式方程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在问题设计上,要结合学生学情,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攻破学习难点。
总之,精准设计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增强数学问题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力,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获得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问题设置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中的作用[J].数学教学通讯,2016(21):27-28.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