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方式转变视域下高中减负增效的审视与思考
2020-03-02刘久娥
刘久娥
[摘 要] 要想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老问题,就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对减负工作进行审视,分析过重课业负担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减负并非一刀切就能达到增效的目的,学校才是减负的主要阵地,只有以育人方式转变为契机,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关键词] 育人方式;减负增效;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老问题,它体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也凸显了新时代育人方式转变与当下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2019年两会期间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对高中减负工作的审视
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针对现在“高中苦”的现象,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为学生减负,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为国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从国家层面看,《意见》提出了“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强调了“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同时强化考核督导,对发现的问题要强化问责、限期整改。这一改革将会改变应试所起着的导向作用,改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特征的升学制度”。这一顶层设计为减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让减负工作有规可依。
从社会层面看,一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高,谙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原理,甚至有家长存在“只要子女考个高分数,能考入一个大学就圆满”的思想,因为家长内心的焦虑与对教育的狭隘认知,势必会给子女增加学业和心理负担;二是社会办学机构的功利性,许多社会办学机构并非是办教育,而是借办学之名牟取利益。更有甚者采用饥饿疗法,误导家长,最终因剧场效应而产生羊群效应。“减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大变革,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理性对待分数,认识到具备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正如《意见》所说,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办学机构的整治与监督,督促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学,而不是简单的刷题提分。只有家长与社会办学机构认识到教育的本真,才能抛开“唯分数论”的桎梏,减轻学生的负担。
当外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时,学校教育就处在了最前沿,毕竟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如果一所学校只追求“达线率”和“考试成绩”,并把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那么可想而知,这所学校对“减负”有消极抵抗情绪,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被迫去抓分数,压力最终会传递到学生身上,学生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这是一个病态教育生态,让学生变得功利、冷漠,失去真善美。所以要想将减负落到实处,学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内涵发展道路、高品质发展道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培育学生具备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最终铸造政治大德。
二、减负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站在学校的教育立场,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减负,不能走极端。首先,“减负是减去超出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能力以外的学习任务,减去过时、烦琐与实际应用无关的教学内容,减去学习活动中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减负不是一刀切,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把作业量和课堂容量减掉就是减负,不组织考试就是减负,因为学习能力和考试能力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其次,“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增效”,在于通过“减负”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可见,要想实现减负,增效才是唯一手段。
1.以文化建设为统领,强化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产生出自信、自强的激情与活力,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向、气魄等要素。为减轻学生负担,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重点构建了“和美”文化,如下图所示:
和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它强调教育的全过程和诸因素都应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美好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使各种教育因素发挥最优的效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期望值的学生对于教育的需求。其彰显了“超越自我,崇尚一流”的学校精神的力量,激发师生的自我意识和内驱力。教师尽力地教,学生竭力地学,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师生乐在其中,幸福在其中,这也是减负的形式,“减负”并不是不要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而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2.以生涯规划为立足点,激发主动性
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利用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的生涯规划项目,让学生从“认识自己”“个人规划”“学业督导”“问题诊断”“专业倾向”“职业方向”等多方面、全方位、新视角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职业,并进一步认识综合素质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进而学生“订制”人生目标,树立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就会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坚定自己的理想,不仅能审视自我从而自主减负,更会自我加压,让自己更有动力。可见,“减负”并不是只减不加,而是有所减和有所加的辩证统一。
3.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课堂形式
学生负担重的症结还在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教师主体”上,未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提高考试成绩为重点,立足机械训练,重技巧教授轻思维拓展,穿着新课改的新鞋,走着满堂灌的老路。
所以,学校以“美妙课堂”研究为重点,让课堂紧扣“三个关键词”:有效问题、互动对话、批判质疑;做到“三优化”,即优化学情检测,让教学更有针对性;优化课堂目标,促教学效益最大化;优化时间分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力开展“学研”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价值,让学生去合作探究、批评质疑、开展研究。美妙课堂是求真、向善、唯美的课堂,“求真”是符合规律,“向善”是符合目的,“唯美”则是两者的统一。美妙课堂最终达成“求科学之真、至人文之善、达艺术之美”的三重追求境界。整个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享受真善美的过程,是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成长的过程。
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打造成“‘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方式的课堂,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而难忘的课堂”,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减负增效。
4.以多元评价为抓手,引领减负
“教育评价是办学行为和学生负担的指挥棒,在学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等级制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然而仅仅有等级制还是不够的,对于人的全面素质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需要人们深入地思考、研究和探索。”受到高考制度制约,导致学生的负担更多源自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家长普遍认为“分数=能力”“好大学=好职业”。所以,只有改变评价机制,才能减轻家长和学生内心的恐慌。学校层面要做的就是变过去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标准为多元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在严格规范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要做好科学的质量监测,更要用好监测数据来引导绿色的评价理念,完善健康的评价机制,真切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并通過对数据的分析、反馈,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了课程建设和师生成长,有力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在减负场域中,各行动主体作为理性经纪人,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都不愿意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现象,致使减负政策在原有路径上缓慢前进。”所以,减负之路绝非一蹴而就,但学校要有担当作为,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在新时代积极转变育人方式,并以此统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积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思想统一,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促进与监督机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阳光、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云青.“真减负”才能让素质教育有出路[N].南京日报,2018-03-05.
[2]阮芳.“减负”在“加、减”之间提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7).
[3]李艳.减负不能“一刀切”需要从“源头”治理[N].科技日报,2018-03-16.
[4]李阿芳.学校“减负增效”的实践困境及实施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7(11).
[5]卫建国,秦一帆.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70年:回顾与变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