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间在线教学感悟
2020-03-02董鸿晔罗玉晶
董鸿晔,罗玉晶,郭 伟
(沈阳药科大学 教务处)
开学3 周了,线上听课56 学时了,线下交流也差不多50 多学时了,不分早晨还是傍晚,有时直到深夜。辛苦?不,面对新生事物我们很快乐。看,我们一位督导老师发的感慨:“今天本来不打算听课了,但是身不由己,鬼使神差的又坐到电脑桌前,咋听课成瘾了?!”哈哈,多么可爱!当然,我们更多的是对全校师生造就了有史以来的教学新气象而感慨。
过去3 周了,我每进一个班级“课堂”都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就如同进了真的课堂一样,这种时空交流的感觉真的前所未有。我们的老师都成了“群主”“主持人”,他们真的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
过去3 周了,每每与学生在网上“云相见”,一样的能感受到他们的自豪。他们个个朝气蓬勃,认真听讲,积极互动,体现了空前未有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拉长了声的几乎是呼喊,老-师-好。老师说,听清了请扣个“1”,对话窗里就会一溜“1”。
QQ 群里老师说,发一个你们学习的姿态,同学们就在群里相见了。直播时更方便,老师说,你们听懂了就点点头,所有小视频窗口就都闪动了起来。同学们都说从来没有这么精神集中,这显然是一个好的开端,体现了我们学生的学风值得表扬和发扬。
细细品来,师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慢慢开始适应这种新的教学节奏。但还是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1 直播还是录播,显然直播好于录播
大部分老师使用了腾讯会议(300 人)、腾讯课堂(500 人)、ZOOM 会议(100 人)、企业微信(100 人)、QQ 课堂(仅限本群)和超星直播(仅限本班)进行直播,既可以共享屏幕,又可以随时露出师生面容,即视感极强。少部分老师仅在QQ 群里布置一下,大家打开超星资料库里的或事先下发的视频看一下,一看半小时,甚至视频还是别人录制的,效果就差些。
2 小班还是大班,显然小班好于大班
大部分小班互动非常容易全员参与,英语课、日语课等课堂非常活跃,老师提出问题,同学积极回应,教学效果就好。大班上课一两百人,恐怕一学期也难以做到让每人参与互动。
3 即时测验还是课后作业,都不要忽略
即时测验,老师通过“雨课堂”“课堂派”“U 校园”等平台立刻就能获得学生作答情况。课后作业,则必须等待最终提交后,老师才能一看究竟。
4 文字(语音)图形交互还是视频交互,各自有各自的魅力
自从有了网络,多媒体真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了。文字(语音)图形信息最为常见,QQ 群、微信群、讨论区和聊天窗口都很方便使用。许多软件都支持“语音自动转换成文字”,所以把他算作一类。
视频则是直播平台最新的便利工具。老师讲课时“一键静音”,“教室”里就只有一个声音了。需要点名某同学回答问题或某同学有问题“举手”提问时,学生打开自己的音视频开关就可以和老师交流了,现场感极强。
5 临时措施还是长远之计,现在看来是由于疫情“不得不”,其实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可能的
想想将来回到教室,直播不需要了吗?还是录播不需要了?即时测验不需要了?还是作业不需要了?文字、语音不需要了?还是图形、视频不需要了?如果能把手机、电脑都用上不是更好吗?现在的“不得不”养成习惯了,将来就“不得不”继续了。这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大地促成了“第
4 次教育革命”。
我们已经提倡和从事了多年线上的教学资源建设,从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到最近的慕课等等,多年的建设也未让这项工作如此次般深入人心。非常时期的非常教学手段,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线上课程资源的建设,也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摘下神秘面纱走向常人。这也将为未来我们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