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历史学科梯度命题的研究与实践
2020-03-02许峰瑞
许峰瑞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
2017 年新课标的出台为高中历史教学指出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的同时,考试评价体系也应跟上改革的脚步,试题的命制要契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教育科学和规律。“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核心命题,但“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如何让试题命制顺应这个过程?命题者应厘清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考试评价、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以之为依据进行有梯度、有层级、成系统、科学化的试题命制。
一、开展历史学科梯度命题的缘由
(一)学科核心素养为梯度命题提供了目标导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与人的发展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把“教”和“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带入了一个新层次,即课堂教学和试题命制是一体之两面,两者是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历史教学核心从“知识”转变为“素养”,要求试题命制要适配课堂教学,注意生长性、梯度性、层级性。
(二)学业质量水平的划分为梯度命题提供了操作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业质量部分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分别定为四个水平等级,实际上是对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再细化,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则从考试评价导向上对梯度层级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试题命制现状对梯度命题提出了迫切需要
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普遍能有意识地开展循序渐进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但在试题命制方面,对比日常试题和高考试题,对比高一试题和高三试题,我们会发现,往往只有难度的差别而没有梯度的差别,只有信息含量多少的差别而没有核心素养体现程度的差别,更高学段的试题往往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材料更长,更难懂,而在命题的思路与方式上基本一致——以高考试题为蓝本,以学业质量水平4为基本参考。这就造成了水平1、水平2、水平3 的题目相对稀少,根据四个水平层级展开系统配套的训练更是少之又少,进而使得一线教学中,试题命制缺少体系性,缺失了“地基”和“楼梯”,成了“空中楼阁”。
二、命制历史学科梯度试题的主要原则
(一)明确试题命制的基本定位
当前,一线教师在试题命制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对新材料的挖掘,对学术前沿的追求等。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也存在普遍的问题,即往往是找到一个新材料,就以之为素材进行命题,对试题命制却缺乏基本的定位,缺乏总体理念支撑和价值引领。具体而言,试题命制是为了达成什么意图?试题的哪一个部分体现了这种意图?这种意图的达成效度如何?该意图的实现有没有后续系列试题的支撑?不同阶段的试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上述问题未被加以妥善考量,就使得命题常陷入无章可循、无规可依的境地。对学生而言,这样的题目做得多了,在知识上有所积累,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能力的提升上却事倍功半。
命题之前,先要明确试题命制的基本定位。从宏观上看,试题命制的任务,就是把抽象的、普遍性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转变成具体的、特殊性的历史试题,并以之为依托,打造出“课堂教学—试题命制—信息反馈—课堂教学”这样一个闭环,使试题命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惠互利、互动互生的关系,以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从微观上看,命制试题前应考虑清楚该试题侧重培养哪一核心素养,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后续如何使用递升的系列试题来巩固和发展这一核心素养。简而言之,每一道题本身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向,每一道题都应是一系列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成系列的试题共同服务于一个或多个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明确试题命制的基本框架
横向来看,核心素养在试题命制中的有效呈现,能够起到引领日常教学和学业水平检测的双重功效,故试题命制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但应注意,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并非是割裂开来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试题的命制自然不能回避这一特征。故在试题命制中,命题者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其一,前期试题多从单个核心素养入手,那么应如何突显该核心素养在解题中的作用;其二,中后期试题往往多个核心素养共同呈现,那么如何突显多个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纵向来看,试题应当起到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能力上升的作用,故核心素养水平在题型中的分布,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前期试题命制可侧重于参与感与获得感,中后期试题命制则可侧重于探究感和思辨感。试题命制应以学业质量水平为依据,针对不同水平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层次,从水平1 到水平4 分别予以考查,试题本身就呈现梯度层级的特点,从而满足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要。
三、命制历史学科梯度试题的具体实现
以时空观念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梯度层级命题应注意两方面问题:首先,时空观念的四个水平是层层递进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层层递进的,命题应以这两者为依据层层递进;其次,应避免陷入割裂五大核心素养的误区,尤其较高水平层级的命题,更应注意时空观念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单个核心素养和多个核心素养)、四个梯度来进行试题的命制。
(一)梯度一:显性考查时空观念
该梯度的试题,其“显性”并不是指试题难度一定很低,更不意味着侧重考查某年在何处发生了什么事这种识记层面的内容,而是通过将时空观念作为解题关键,“显性”“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通过或主要通过时空观念就能得出解题方向。通过该梯度试题的训练,强化学生对时空观念的敏感度,从而达到建构时空观念与问题解决之间内在联系的效果。
【例题1】1903 到1905 年,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人文类约占总数的73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约占总数的27 %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洋务运动方兴未艾
B.沿海通商口岸掀起西学热潮
C.向西方学习器物开始成为时代主流
D.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
该题题干中显性呈现了“1903 到1905 年”“京师大学堂”“当时的中国”等时空信息,A 选项侧重培养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敏感度,由“1903 到1905 年”可知洋务运动早已破产;B 选项侧重培养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敏感度,由“京师大学堂”可知该事件发生在北京,并非沿海通商口岸;C、D选项侧重培养学生对宏观时空框架的敏感度,由“当时的中国”,结合题干内容描述,可知此时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的转变,最终得出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梯度二:隐性考查时空观念
较之上一梯度,本梯度所谓的“隐性”,可以是增加提取时空观念相关信息的难度,也可以是时空观念与解题之间的联系比较隐晦,甚至这种联系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该梯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第一梯度的基础上,熟练地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进行解读,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时空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对第一梯度的题目进行变式训练,达到这种效果。
【例题2】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人文类约占总数的73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约占总数的27%。这一举措( )
A.延续了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
B.成为戊戌变法的先声
C.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D.说明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
学生需要根据题干“京师大学堂”这一隐性信息对时间进行定位,继而建构出时空框架,从而理解题干中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书籍是西学、新学的代表,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典籍,排除A 选项;明确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选项;认识到此时的中国广大民众还远未觉醒,更谈不上对西学“迫切渴求”,排除C选项。
(三)梯度三:显性考查时空观念与其他核心素养的交织
在多个核心素养交织时,学生常会陷入认知和应用上的困惑,故该梯度的试题主要侧重将时空观念与其他核心素养在试题中直接呈现出来。其中,时空观念依然是解题的关键,但需要和其他核心素养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解题,以此帮助学生熟悉核心素养之间能够建立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应当如何应用。
【例题3】某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节,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绣着国号的纛(dào)旗上写了大大的“蜀”字,从史学角度看,该情节( )
A.正确,诸葛亮是蜀国丞相,纛旗应书“蜀”
B.正确,诸葛亮是蜀地人士,纛旗应书“蜀”
C.错误,“蜀”是后世的叫法,纛旗应书“汉”
D.错误,诸葛亮是北伐统帅,纛旗应书“诸葛”
在该题中,“三国时期”“蜀”等时空信息依然是解题关键,但学生还需结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对“国号”“纛旗”等信息作出判断和分析,才能理解A、C、D等选项错在何处。
我们还可就发生在同一历史时空的知识进行变式命题。
【例题4】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备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而非汉景帝之后,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刘备假托汉室之后实现政治目的
B.时间久远刘备无法理清家族谱系
C.宗法观念使刘备不敢行僭越之举
D.生逢乱世担心遭受其他势力打压
通过一系列显性考查时空观念与其他核心素养交织的试题,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会有更鲜明的认知,对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对运用核心素养解题、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试题也就更驾轻就熟。
(四)梯度四:隐性考查时空观念与其他核心素养交织
该梯度基本参照学业质量水平4 的要求,是我们日常使用较多的题目类型。该梯度试题的“隐性”主要包括:其一,语言文字方面更“隐性”,例如古文、译文在试题当中的使用;其二,材料选取方面更“隐性”,例如选取较冷门的材料来命制试题——时间上选择魏晋南北朝,空间上选择少数民族地区,事例上选择学生不熟悉或者与平时认知相左的材料;其三,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更“隐性”。
【例题5】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在从国外引进的教科书中,自然科学类占比约为45%。后来,张之洞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作为办学宗旨,在大学堂分设经学、政法、文学、格致、农、工、商、医八科。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向西方学器物成为社会主流
B.科举制度因西学而焕发新生
C.“士农工商”的社会观念依然盛行
D.大学教育在步履维艰中向近代转型
要解决该题,“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张之洞”“当时”等时空观念信息的解读是前提,但还需注意和其他核心素养的关联。例如,历史解释方面,“自然科学类占比约为45%”说明京师大学堂重视自然科学,但不能代表“社会主流”;史料实证方面,张之洞的改革即“癸卯学制”,科举制度在癸卯学制后不久即告废除,何谈“焕发新生”;唯物史观方面,虽然以“谨遵谕旨”为办学宗旨,经学在癸卯学制中也被摆在首位,但京师大学堂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都朝大学教育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此外,还可在同一题目中考查时空观念的多个水平层级。
【例题6】1909年,陆士谔发表小说《新野叟暴言》,主人公文祁等人在皇帝支持下,带领国家走上“科学富国”之路,国家日益强大,征服了欧洲,后来文祁甚至把“黄龙国旗”插上了月球、木星。该作品( )
A.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显著影响
B.折射出当时科技水平的飞跃
C.呈现出明显的反清革命色彩
D.承载了救亡图强的时代追求
该题的四个选项,分别对应前文所述四个梯度。这种命题方式,可以较为直观地将时空观念的不同水平层级展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认识时空观念与题目的关联。这类题目中蕴含的按照梯度进行命题的理念和方法,已在前文论述,此处不再展开。
按照学业质量水平的梯度进行有层级、成系统的命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应当成为一线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当然,试题命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梯度层级的试题命制,更是在试题的数量、质量、配套性、系统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提升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仍有漫长的道路,等待历史教师共同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