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习模式探析
——以甘肃政法大学新闻专业学生为例
2020-03-02张娅琼
张娅琼
(甘肃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构建新型的教育、学习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建立学习型社会、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教育”以其获取资源网络化、学习时间灵活化、教学模式多元化的优势,成为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深度思考能力的新型学习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概念及其发展
2015年的3月,李克强总理在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将互联网的最新成果同其他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融合,从而激发各个领域的活力[1]。一时之间,“互联网+”迅速成为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政、产、学、研、资等各界人士均对“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各自不同维度的解读[2]。“互联网+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教育界广泛探索和应用的新型教育模式,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不仅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加速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从一般意义上看,“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3]。“互联网+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同,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承担知识传播者、学习监控者、学习效果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从被动的课堂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接受网络信息知识。互联网可以整合大量的网络资源,不断对其优质化进行动态测试和监控,因此,教师和学生这两大主体如何利用这些优质网络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互联网+教育”模式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目前来看,以互联网为依托,在高校形成的教学改革探索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远程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将课程和教育资源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传送和共享,具有及时快捷的特点。二是通过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私播课等教学形式,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学习,其在时间的长短和学习人数上各有区别,总体来讲,受众面广、针对性强。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互联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削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拼凑,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批判创新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在线付费教育观念薄弱等。所以,在运用“互联网+教育”进行教学时,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如何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个体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在甘肃政法大学新闻专业中的应用
(一)视频教学与在线学习
“互联网+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更新速度快,基本能够全面覆盖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该校已经在建设名师和名校网络课堂、加快优质资源建设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首先,教师讲授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之后,多辅以形象、生动的视频案例,为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提供便利;其次,专业教师录制课程视频,上传至学校的公共资源下载区域,供学生回顾与巩固知识。该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还经常利用微信群交流互动、在线答疑,教师分享与课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通过不断回顾和思考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了知识传播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资源共享的精神。
(二)翻转课堂
目前,翻转课堂模式在新闻专业学生的授课中应用较多。因录制课程的技术和设备有限,教师基本采取利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辅助教学的方式。如在《媒介管理学》的授课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主题作业,课余分组讨论学习;为搜集有效的信息,教师推荐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视频,针对性介绍视频中重要知识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和信息资源辅助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达到协同学习和分享观点的目的。新闻专业教学主要是考察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掌握新闻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的程度,以及对事物思辨能力的应用。在翻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对学习计划、学习重点、学习反思、学习反馈等方面进行相互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络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包容能力,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创新融合,优化教与学的良好环境。
(三)利用网络技术的实训教学
教育资源的全面性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条件选择网络资源信息,对多元化内容进行自主化分解和管理。如在《新闻编辑》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微信公众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步骤是,首先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微信公众号的编辑技术,即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稿件写作、版面设计、编辑专业策划的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编辑方针,设计多元化的内容框架,充分体现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避免内容的同质化现象。另外,教师还要对课程章节内容、微信标题、网络资源产权等方面进行把关,注重内容的可读性和理解性。教学微信公众号的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还成为了学生利用微信内容互相评价和资源分享的重要方式。
三、“互联网+教育”模式在甘肃政法大学新闻专业应用中的困境
(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虽然新闻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力,但是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大多数只是简单的将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过程中,教师在探寻教学方式和知识的更新过程中若没有注入创新元素,不能将教育信息化深入到日常的教学理念和活动中,将会导致学生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和自律的学习习惯。教师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将陷入死气沉沉的应付状态,更谈不上对学习生活有更高更远的目标。
(二)“互联网+”平台建设不足
一是网络提供的信息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信息搜索能力较差,教师也未系统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导致许多网络学习半途而废;二是引进资源不足,许多资料信息涉及知识产权,导致学生放弃继续查阅,利用互联网络学习行为减少,学习时间缩短,学习兴趣减弱。如今,在线教育项目和资源同质化、质量不高的现象普遍,部分学习资源收费过高,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三)深度思考的能力较弱
学习者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体验是“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造成的,也是网络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4]6-9。由于信息超载与知识的碎片化,大多数学生的网络学习仅停留在浅层阶段,未形成长期阅读和联系思考的习惯。具体表现为缺乏理性甄别信息的能力、反思批判精神、抽象概括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网络资源的学习利用率低,主要是受到快餐式文化、网络综艺娱乐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网络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效果不理想。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网络阅读习惯的引导,师生共同培养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和理念应成为“互联网+教育”中着重关注的问题。
四、“互联网+教育”对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启示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秉承开放理念的教育新模式[5]。在“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如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到创造性利用互联网优势变革教育学模式,实现课堂讲解灌输向互动式课堂的转变,需要高校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尝试,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教育管理者要保障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需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之意。
(一)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在线网络课程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了资源分享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优质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和分享的主要学习资料,学习者能够根据自我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能够实现学习网络资源和班级学习资源的共同分享。但是在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系统和深度的学习,主要是因为其自控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学习监督和管理机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尝试,使个性化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意识、重塑自律精神的有效途径。
具体来讲,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接受中学习、在联系中思考、在知识整合中总结、在比较中批判、在交流中反馈、在创造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同时,参与信息的贡献,锻炼其解决问题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
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式也不再只是师生传授、学生吸收的单一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发现学习乐趣。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的信息汇聚在一起可以形成资源共享,教师也应该利用网络优势对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进行补充,再根据教学授课经验进行推荐和指导,引导学生确立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同时要注重科学的教学课堂评价,为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建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超载逐渐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严重时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压力,产生信息焦虑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力,通过网络自我学习和网络专题培训学习,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判断理解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搜索、理性的甄别海量信息。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针对性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三)由个体能力差异转向个体关怀
教学活动中的人始终是教育的主体,其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联网只是协助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互联网+教育”也正是在共同共享、尊重差异、创新融合的基础上体现出其巨大的技术力量。所以,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发展和变换,互联网时代,更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如团队协作的能力、基本礼貌礼仪、社会角色的认知等。教师也要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将普遍关心和个体关怀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人生重要阶段的领路人。教师要不断学习利用新技术量身定做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如“VR+教育”模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私人教学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是有益的尝试。继续加强翻转课堂的应用,师生互换角色,将课堂外的网络学习和课堂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投入学科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由专业知识学习转向终身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口号,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现今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人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融入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专业知识学习是转向终身学习的黄金阶段,学校教育是学生在青年时代塑造良好认知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教育者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作为教师,还要了解和熟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其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书籍,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熔炉的历练;将追求知识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和评价自我;建立健全自己的人格,自尊自爱,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015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应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4]6-9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6]。因此,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不仅是培养人才的一大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创新型、学习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战略。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好“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更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式和自我认知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习贯穿教育全过程、终身学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