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训

2020-03-02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词典敦煌词语

姬 慧

(榆林学院 文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敦煌本碑文、墓志铭、邈真赞等人物传记资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极大的史料研究价值。郑炳林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①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系统的关于敦煌碑铭赞的汇释著作,书中对当时的历史、职官、地理等词语条目做了详实的考释和论证,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历史的必备资料。目前有不少论文对碑铭赞的部分词语做过考释,如赵家栋《敦煌碑铭赞字词校读举例》一文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的研究成果对碑铭赞中的一些字词进行考辨解读;《敦煌碑铭赞语词释证》结合敦煌写本原卷影印资料、中土文献和佛经材料,运用训诂学、音韵学及汉语俗字研究的最新成果,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敦煌碑铭赞中“文棍”“纣儒”“鱼顋”等部分疑难语词作了尝试性地延证考释;姚美玲《敦煌碑铭赞校录字辨》运用训诂学方法,对其中因字词而误的地方进行辨析论证;姬慧《敦煌碑铭赞文献中年龄类词语汇释》对文书中与年龄相关的词语做汇考;刘瑶瑶《敦煌碑铭赞佛教词语诂解》择取文书中的几个佛教词语进行考释。此外,还有杨晓宇《敦煌碑铭赞词语诂解》《敦煌碑铭赞词语释义》等文章选取数例词语,参照有关的传世文献,对词语略加考辨。上述成果为文书的顺利释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意见,但由于文书保存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原始语言材料,既有文言词汇,又有口语词汇,所以仍有不少词语意思较难明了。本文从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角度出发,以上述成果未谈之词且未被《汉语大词典》②收录或虽有收录但义项不全之词为研究对象,结合传世文献、佛经材料及国际敦煌项目、敦煌文献图版,对这些词略加考释,以为文书的释读献绵薄之力。

一、博该

博该:即该博,犹博通,广博通晓。

P.3792V《释门法律毗尼藏主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博该内外,穷妙理而观掌中。海口波涛,宣[□]土而瓶注水。”(1217)

按:“博该内外”即“博该内典和外典”,内典指佛教典籍,外典指佛教以外的典籍,指儒、释、道兼通,这是对张和尚本人内外兼修的高度赞扬。《说文·十部》:“博,大,通也,从十,从尃。”[1]45《玉篇·十部》:“博,广也,通也。”[2]525即通晓;通达。如:

(1)我不能博·“五经”,又不能博·家事。 (《论衡·别通》)

例(1)中的“博五经”“博家事”意即通晓五经和家事。《汉语大字典》③未收此义。

该,据《说文·言部》:“军中约也。”[1]52《广韵·咍韵》:“该,备也。咸也。兼也。皆也。又军中约也。”[3]79《玉篇·言部》:“该,盛也。皆也。”[2]170可见,“博该”之“该”与以上字书所列释义皆不相符,故应另有他义。我们试看下面的例句。

(2)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文心雕龙·征圣第二》)

(3)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颜氏家训·勉学第八》)

(4)兼以古书从略,求徵应者难该·;近史尚繁,考祥符者易洽。(《史通·内篇·书志第八》)

例(2)中“达旨”“该情”互对,“该”义同“达”,应为通晓,明白。例(3)中“明”“该”互对,“该”义显豁,即明白,通晓。例(4)“难该”“易洽”互对,据《大词典》:“洽,通达。”“该”义同“洽”,当指通达。(2)~(4)中“该”均有通达,通晓之义。文献中亦有“该洽”连用之文,如:

(5)百氏之书,靡不该洽。(《一枝花·套曲序》)

(6)茂先、景纯,种种该洽。(《艺苑卮言·卷三》)

此外,P.4660《河西道沙州敦煌郡守敦煌县尉翟神庆邈真赞》:“该通博古,谈谕讨论”(524)中,“该通”当是同义连用,指知详通晓。《唐五代语言词典》:“该,知详。”[4]《大词典》中“该”有一义项为“广博”。按:《唐五代语言词典》中“知详”义当由《广韵》中“该,备也”引申而来。引申途径或如下:完备,详备→知详→广博。这是词义引申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此义可补《大字典》《大词典》之失,亦可知“博该”为同义并列复合词。《大词典》收“该博”一词,释义有二:1.渊博2.博通。“博该”与“该博”当为同素异序词。王云路指出:“通常情况下,存在AB、BA 两种构词方式,可以是并列式的明显标志。”[5]“博该”是动词,释义为博通。传世文献中两词均有用例,“该博”用例频数较高。

(7)四人并早亡,唯靖该博经史,兼通内纬。 (《晋书》卷60《索靖传》)

(8)俄而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 (《隋书》卷42《李德林传》)

(9)张少平妻田氏,少平卒后,累年寡居,忽梦一人自天而下,压其腹,因而怀孕。乃曰:“无夫而孕,人闻弃我也。”徙于代,依东方。五月朔旦,生一子。以其居代东方,名之东方朔。或言岁星精,多能,无不该博。 (《独异志》卷上)

(10)少时本太学书生,学无不览,常以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无不该博。(《太平广记》卷9)

(7)~(10)例中“该博”皆指通晓。敦煌碑铭赞文献中亦有用例,如:

(11)利性爽然,该博而研穷内外。(P.3718《释门法律毗尼藏主刘庆力和尚生前邈真赞并序》1014)

该例指刘庆力和尚通晓内典和外典。“博该”也有用例,如:

(12)就中语录博该三教,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宋高僧传》卷6《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

(13)属天才俊丽兴寄玄远博该册府文过击玉故隆请编次焉其志不果。(《册府元龟》卷40)

(14)骏,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会兵讨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寿三十五岁。帝博该学问。

(《释氏稽古略》卷2《世祖孝武帝》)

例(12)“博该三教”指通晓儒、释、道三教。例(14)指通晓学问。在文献使用中,为何“该博”的用例频数大于“博该”?这与词语的声调有关。一般并列双音词的语素排列规则与调序原则有关,即并列双音词的语素排列基本上是与平、上、去、入的调序相一致,这是经过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的一个规律。两种词序并存时,符合以上规律的词得以保存或者被频繁使用。据《广韵》,“该”见母平声,“博”帮母入声,依照上述原则,“该博”符合并列双音词的调序规律,故其使用多于“博该”。

二、锡赍

锡赍:犹赐予,封赐,赏赐。

P.3390《节度左班都头张安信邈真赞并序》:“遂使皇恩远降,官赐宠秩之荣;锡赍崇迁,频受勋阶之品。”(1211)

按:《尔雅注疏·释诂上》:“赍、贡、锡、畀、予、贶,赐也。”邢昺疏:锡者,嘉赐也[6]。《说文·贝部》:“赍,持遗也。”[1]126可知,“锡赍”同义连文,即赐予赠送。上例中的“锡赍崇迁”指受赏赐升迁。传世文献中用例颇多,如:

(15)李冲以器能受任,亦由见宠帏幄,密加锡赍,不可胜数。(《北史》卷13《后妃上》)

(16)改授李克用邠宁四面行营都统,其大将盖寓、李存信、阎锷、判官王让、李袭吉等并降诏锡赍。(《旧唐书》卷20上《昭宗本纪》)

(17)此乃圣力经威感斯福应,翻经百座锡赍珍财,自佛法东流莫尚于兹日也。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6)

(18)安禄山恩宠莫比,锡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桑落酒、阔尾羊窟利、马酪、音声人两部、野猪鲜、鲫鱼并鲙手刀子、清酒……”(《酉阳杂俎》卷1《忠志》)

(19)总计前后锡赍之数,也有四十六万缗钱。虽然没结果,却是十余年间,也受用得勾了。(《初刻拍案惊奇》卷2)

例(15)指赏赐非常频繁,例(18)即赏赐丰厚,例(19)指前后赏赐的数目总共四十六万缗钱。

文献中“锡赍”用例不胜枚举,《大词典》失收。可补其阙。

三、犷俗

犷俗:指未受教化的普通百姓。

P.3792V《释门法律毗尼藏主张和尚生前写真赞并序》:“故得声流雅响,三危之犷俗钦威;清梵孤鸣,五郡之纣儒顶谒。”(1217)

按:犷俗,《大词典》释义:1.犷悍的习俗。2.指粗豪的风格。显然《大词典》的两项释义在上述例句中不通。“三危之犷俗钦威”指三危山附近的“犷俗”因张和尚“声流雅响”而钦慕他,服从他。可知,“犷俗”应是“钦威”这一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施行者,当指人。对句“五郡之纣儒顶谒”,“顶谒”这一动作的发出者是“纣儒”,但查检各类辞书,均未见“纣儒”一词,该词费解。“纣”《大词典》有一释义为“村俗,粗野。”显然,这一义项为贬义。用一个贬义的形容词“纣”修饰一个表褒义的名词“儒”,这种偏正型词语比较少见。赵家栋在其《敦煌碑铭赞语词释证》[7]一文中认为“纣儒”当是“缁儒”,“纣”是“缁”的或体。“缁儒”指僧徒和儒生。按:“纣儒”在文献中未有用例,而“缁儒”在文献中的用例均出自佛教文献。“犷俗”“纣儒”互对,可知“犷俗”指人无疑。文献中亦有使用,如:

(20)邕州西接南蛮,深据黄洞,控两江之犷俗,居数道之游民。(《旧唐书》卷19上《懿宗本纪》)

(21)或饥民放僻,犷俗贪残,无假滋章,不烦血刃。(《册府元龟》卷695《屏盗》)

例(20)(21)中“犷俗”与“游民”“饥民”对举,“游民”“饥民”是偏正结构,可知“犷俗”亦为偏正结构。《说文·犬部》:“犷,犬犷犷不可附也。”[1]203本义指兽类猛而不训。文中是引申义,指强悍,野蛮,凶猛。“俗”指一般人;百姓,民众。如《史记》卷71《樗里子甘茂列传》:“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8]指百姓称之为樗里子。故“犷俗”指未受教化的普通百姓。因敦煌地区时处四面六蕃围的特殊地理位置,附近有吐蕃、温末、回鹘、龙、羌、鞑靼、粟特等少数民族,故“三危之犷俗”中可能还包括这些少数民族百姓。通过其他文献可知,“犷俗”确实可指少数民族。如:

(22)且临守偏海,政移犷俗。徼人请符以立信,胡貊数级于郊下。(《后汉书》卷20《铫期、王霸、祭遵列传》)此处的“犷俗”指胡貊等北方少数民族。

(23)犷俗诚堪惮,妖神甚可虞。欲令仁渐及,已被疟潜图。(《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并序》)

“犷俗”“妖神”对举,均是指可怕的事物。故认为对其“堪惮”的神情犹同对“妖神”。

(24)彼越雉呈祥,未为盛观;旅獒入贡,徒见良箴。曷若正在艰时,能安犷·俗·。使云南酋长,再遵奉贽之仪;天下贤良,免献征蛮之策。(《唐文拾遗·贺入蛮使回状》)

由“安犷俗”和“献征蛮之策”可知,“犷俗”指未受文化熏陶的少数族人。

(25)三年,出师北伐,以其国接契丹境,常为所侵,遣监察御史韩国华赍诏谕之曰:“朕诞膺丕构,奄宅万方,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蠢兹北裔,侵败王略,幽蓟之地,中朝土疆,晋、汉多虞,寅缘盗据,今国家照临所及,书轨大同,岂使齐民陷诸犷俗?……”(《宋史》卷487《高丽传》)

“陷诸犷俗”指陷于少数族人的统治中。

(26)世祖分地西措陇蜀杂以羌戎号为犷俗。 (《国朝文类卷·神道碑》)

这句明确指出将羌戎等少数民族称为犷俗。

(27)客有自海上来者,谒余而问曰:台阳,岩疆也;使者,兼兵刑剧任也;苟有余力,盍少自暇逸!乃萃诸生徒,拥皋比、弄铅椠,何子之不惮烦?且政事得无荒否?曰:方言不同,以文字通之;犷俗··不扰,以诗书驯之。

(《期末信斋文编·艺文·东瀛试牍三集序》)

该句指用诗书之类的教化工具来驯化少数族人,他们就不会来打扰。

由上论述,犷俗之“未受教化的普通百姓”义可补《大词典》之缺。

四、沉疴 疴瘵

沉疴:重病

P.4640《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樊笼人事,久累沉疴。侚日趋名,将无所益。”(304)

按:沉,据《大字典》本义为:“山陵上凹处的积水。”其间接引申义为“程度深”。《说文·疒部》:“疴,病也。从疒可声。《五行传》曰:‘时即有口疴。'”[1]151“沉疴”指程度深的病,即重病。该词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

(28)孝昌四年,起为冠军府长史,以焦思劳虑,遂遘沉疴。天不祚善,竟至弥留。春秋四十有九。(《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冠军府长史寇君墓志》)

(29)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晋书》卷43《乐广传》)

例(28)“遘沉疴”即染上重病。例(29)“沉疴顿愈”指重病顿时痊愈。该词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在传世文献中用例频见。如:

(30)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全唐诗》第219卷《大雨》)

(31)那害病的人请我,我下药就着他沉疴。活的较少,死者较多。

(《全元戏曲·降桑椹蔡顺奉母》第2折)《大词典》失收“沉疴”。

疴瘵:疾病

P.3718《都头守常乐县令薛善通邈真赞并序》:“方期报国,疴瘵不蒙。”(1064)

P.4660《法和尚赞》:“呜呼!混彼世间,示有疴瘵。”(565)

按:《说文·疒部》:“瘵,病也。从疒祭声。”[1]151《广韵·怪韵》:“瘵,病也。”[3]364疴瘵,同义连文,指疾病。P.3718 中的“疴瘵不蒙”指没想到染了疾病。P.4660 中的“混彼世间,示有疴瘵”指人生在世,会有疾病。其他文献也有用例。如:

(32)时虽疴瘵,拜受无阙。子孙禀命,用为家范。(《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越国太妃燕氏墓志铭并序》)

指那个时候虽然得了疾病,但拜受这样的礼仪却没缺。

(33)得信慈亲疴瘵减,当时宽勉采兰心。 (《途中作》)

经查阅,“疴瘵”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时文献中,故该词应为唐时新词。从唐到宋,一直使用。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词汇的变化,该词已不再使用,被“病”取代。《大词典》失收该词。

《大词典》中还有诸多未收词语,如伤差、钦悊、济润、告实、别俊等,以待日后考证。

注释:

①本文所有关于敦煌碑铭赞的例证均来自郑炳林、郑怡楠《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例证后括号内的数字即为书中页码。

②以下简称《大词典》。

③以下简称《大字典》。

猜你喜欢

大词典敦煌词语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容易混淆的词语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找词语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