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彰显制度自信的思考
2020-03-02贾淑品
贾淑品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于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总任务和总体要求。《决定》中所重点阐述的13个方面的“坚持和完善”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坚持和巩固”,这说明了党中央和人民对我们所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说明我们以前所采取的制度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巩固;另一个是“完善和发展”,这说明我们已有的制度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力求更加完善。《决定》还强调,“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生活在一个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地球村中,世界正在由以前的一极或两极格局走向多极,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彰显制度自信,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彰显制度自信,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比较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比较出“中国特色”,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厘清当前围绕全球化、逆全球化出现的纷争,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参与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彰显“中国特色”,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制度自信。
一、在全球化大势所趋的背景下保持“中国特色”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4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全球化。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积累和扩张在全球范围内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是不以我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给各国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为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资本主义化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被改变了,工人拥有了一些股份,表面上资本社会化了,但实质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下的真正的资本家已经独立出来,他们拥有绝大部分股份,成为了依靠股息生存的食利者阶层。而我们在工厂里所看到的管理者,实际上仍旧是工人的上层即工人贵族,他们只拥有小额股票。在上层建筑方面,民主选举、议会制度被国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也通过“参与制”等被逐步提高。同时,为了尽可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资本家在国内不断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广大人民群众却因消费不起无力购买,这就造成了生产产品过多与消费不足的矛盾。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向国外市场扩张,而这种扩张则又借助于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而催生出全球化,所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试图使全球资本主义化,使发展中国家成为他国的附庸。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说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对自然经济的斗争,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以及又如何进一步通过对商品经济的斗争,实现了资本的扩张。卢森堡资本积累全球化理论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一步步地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说明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全球化的过程。
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容易依赖发达国家,而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二是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提高产品质量,那么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获益较少,并最终导致自身资金匮乏,债务负担严重;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把污染较重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都是上述全球化所带来的失衡与落差。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不参与全球化过程?一部中国近代史给我们提供了能否闭关锁国的血淋淋的答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但我们的全球化一定不是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独立自主。
(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突破地区、民族、国家界限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姿态迎接经济全球化,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世界经济发展的海洋,而使自己独处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孤岛上。况且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还是大于消极作用的,比如有利于促进技术、资本、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等,从而能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的机遇,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有助于加快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棘手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而,不管全球化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全球化是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别无其他选择。
但是,我们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今的经济、资本全球化仍旧是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是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而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也会试图控制发展中国家,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在资本财富高度集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极分化严重、金融风险颇具世界颠覆性、资本力量愈来愈强大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既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又不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从帝国主义列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征服中可以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非资本主义环境被资本主义列强以掠夺自然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分离农民经济的方式征服,同时他们还采取了各种侵占非资本主义市场的手段,比如国际借贷、保护关税、军国主义,这样非资本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的方式打开了国内市场以接受资本主义的“洗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入侵和对中国商品市场侵占的事实,可以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反映出来。中国近代以来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落后就要挨打”、依赖外国丧失独立性就会亡国。我们必须时刻提防帝国主义的所谓“先进文明”以及各种“糖衣炮弹”,只有坚持独立自主与改革开放,才能抓住一切机遇迅速崛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彰显中国制度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有市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有股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因而有些人公然叫嚣中国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个幌子,把社会主义说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名不副实。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对这种错误论调进行坚决的批判,还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彰显制度自信。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集中力量办大事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73页。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这是充分地发扬民主,在此基础上形成意见、决策、政策,这是集中的过程。意见、决策、政策是不是正确,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这是民主的进一步落实、落地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的党既密切联系了群众,又实现了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贯彻的过程,民主—集中—民主,实际上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也是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三者有机统一。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不仅便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而便于集中一切力量去做大事,而不会出现西方那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的现象。
2.“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是画蛇添足
资源配置的方式有计划与市场两种,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是历史上首次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的思想,是打破常规的伟大探索,也是我们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以前我们的思维长期被禁锢在条条框框里,认为只有资本主义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能有商品买卖,当然也就不能有市场经济。邓小平打破常规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这是我们重大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为什么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是因为我们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损不足而奉有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防范、规避金融风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经济结构,这种经济制度特别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了避免出现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的情况,我们的公有制企业组织现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地位,越来越具有“个体独立性”,这说明我们现在的公有制是区别于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的,过去的公有制是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的公有制,现在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的缺点,是吸纳了西方资本组织形式的公有制。今天的国有企业就资本组织形式来说,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换句话说,股份制已成为了我们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企业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不是全部靠市场进行调节的,对于需要扶持的新兴产业,政府会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就能规避西方单纯依靠市场进行调节的弊端,有助于防范、规避金融风险。
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虽然一定程度上抛弃了新自由主义的方针和政策,而采取了国家干预政策,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比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垄断组织托拉斯、卡特尔等方式来协调矛盾,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经济危机的频次和强度,但是决不能根治经济危机这个痼疾。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能够规避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这可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特征来说明:一是所有制形式优越,是混合所有制形式,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既能避免单纯公有制的某些局限,也能避免单纯私有制的缺点。二是在分配方式上,既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体现了分配的层次性,即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而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第三,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不再依赖政府,而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2.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传统公有制充分考虑了公平问题,但是效率不足,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家虽然很平等,但是却表现为“穷得平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动融入了全球化进程,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生产力并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摆脱贫穷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辟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通过以市场为基础,间接、迂回、缓慢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关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之基。邓小平积极吸取了列宁重视市场、发展商品经济、注重商品贸易的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肯定是要摆脱贫穷的,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的发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选择,实际上是吸取了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实践的“2.0版本”。我们以主动的姿态加入了全球化过程,实现了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大国的迈进,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吸取忽视市场作用的教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追求绝对私有化、市场绝对自由化,把政府和市场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强调市场作用、否定政府作用的错误思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严重混乱的后果,应保持高度警惕。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是有一些有益的经验的,比如以陈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5)《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这对我们后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它正确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但是后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急于过渡,只要计划、不要市场,结果犯了严重错误。实际上,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想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引导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正确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更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三)正确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
全球化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要想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列宁与民粹派关于国内与国外市场理论的论争可以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面对俄国已经被卷入到了世界经济、世界交往与世界革命的全球化浪潮中这一基本事实,以及国内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变化,民粹派采取了掩耳盗铃的否定态度,不仅如此,他们还极力曲解资本主义在国外市场的发展现实。列宁则尊重事实,采取了与民粹派不同的态度,他辩证地看待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可以通过国内市场来发挥,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限生产和有限消费的矛盾等等,都可以通过发展国内市场来解决。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这块沃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独立自主、主动迎战的心态,把握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同时也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使我国的商品以质量取胜,在国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处理好国际贸易摩擦中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不卑不亢地处理国际问题,从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客观看待生产力发展问题,深刻理解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超越性
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它的发展和变化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实行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而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立论之基。在社会主义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我们也曾犯过一些“左”的冒进错误,即忽视生产力发展现实,有意或者无意拔高生产关系的行为。“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期,我们错误地认为,既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就要保持公有制的纯粹,因而出现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错误思想,取消了商品经济与商品交换,最终不仅导致经济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而且还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判断一个社会到底是公有制更有效率还是私有制更有效率,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就是有效率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生产力发展问题,不能盲目乐观地认为中国既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已经进入了世界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在发展中就可以改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依然还有“两个没有变”,即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变,因而我们依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我们制度优势的显著体现。
三、全球化背景下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我们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多极化,改变了过去以美国为主导的一极独大的世界格局,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多极化对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是非常有利的,这意味着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博弈的“一球两制”关系。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是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彰显制度优势、实现制度自信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历史走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发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论断,这是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各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得出的科学论断。他们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他们还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思想武器,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斗争经验,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秘密,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但资本主义至今仍然存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实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想走向衰亡,这就导致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那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到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呢?主要包括:一是资产阶级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和生存境遇,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工作;二是资本家企业的联合组织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性,资产阶级政府对市场实行的宏观调控,改变了以往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产阶级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工程,给无产阶级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确保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最终这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却惊人的相似。
我们应该正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能在应该看到变化的时候,否认或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过,我们在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变”。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没有变,这种生产方式的弊端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没有变。这种矛盾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就是资本家产能过剩,广大人民群众支付能力的需求同资本家过剩产品之间存在矛盾;在生产关系领域表现为一些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同自由市场无序竞争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领域则表现为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劳资矛盾。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资本主义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其次,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变。在这些新变化中,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依旧未变,剩余价值和利润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最终目的。尽管工人阶级的工资待遇提高了,但这与资本家获得的利润相比,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资本家以退为进,暂时的让步只是为了获得更加长久的利益。最后,工人阶级作为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压榨的地位仍然没有变。即便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了提高,但从整个社会阶级关系来看,工人阶级仍然处于社会底层,仍然受雇于资本家工厂,仍然是资产阶级赚取利润的工具,仍然受资本家无形的剥削与压榨。综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所有制形式和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仍然没有改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他们的垄断特征不但未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在不断加强之中。全球第五次兼并浪潮,是明显区别于前四次兼并浪潮的,这种兼并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兼并,这说明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的时代。各种形式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代资本主义由于全球垄断的形成而进入到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指出:“20世纪是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从一般资本统治到金融资本统治的转折点。”(6)《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1页。列宁所分析的垄断作为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多以虚拟经济的形式进行,人们热衷于消费,热衷于借贷,在这种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得以缓解,反而愈演愈烈,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劳资矛盾愈发激烈,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也是此起彼伏、未曾消停。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全球经济治理滞后等严重后果,曾经不可一世的资本主义如今已是问题重重。
(二)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更加突出,并逐渐突破国家的疆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新的表现形式暴露出来:第一,从企业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生产能力较强,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成员之间高度协作,这与整个世界市场各自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无政府生产之间形成矛盾;第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能力呈现无限扩大的趋势,而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的真正有效需求是不足的,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第三,资本的逐利性,促使资本主义追求生产的无限性,这是无止境的,势必与整个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存在着矛盾;第四,从阶级队伍来看,跨国垄断资本家阶级被培养出来,他们与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也是一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各种新老危机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刺激下一步步升级。
上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新形式,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新现象最终也无法破解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必然会冲破资本主义桎梏,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我们需要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全面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当前虽然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不平衡、不稳定性增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因素,比如当代工人阶级和以前的传统工人阶级相比,角色发生了变化,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由以前的蓝领工人变成了白领工人,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分化,工人阶级的上层认同感和革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但是,不管是工人阶级的哪个阶层,只要其被雇佣被剥削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那么消灭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依然是其历史使命。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并没有随着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这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各种垄断势力显著增强,新现象层出不穷,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垄断本质仍旧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垄断的存在所衍生的资本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第三,现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积累和深化,而由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反而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开辟了道路,因而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终结了,“社会主义崩溃论”崩溃了,随之而来的将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制度自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开放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发出中国声音,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这表现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设想,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其中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这也是我们彰显制度自信、体现大国担当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以开放的姿态与博大的胸怀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7)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页。。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国泰民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平理念深入人心,并世代相传。中国渴望和平,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事务,中国从来没有对外侵略扩张,因而中国没有称霸的野心。
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稳居世界第二的现实,随着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从假设变为现实,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后,开始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加快重返亚太步伐,围堵中国的态势愈来愈明显,“修昔底德陷阱”好像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此作出的回应,即我们不会挑战任何一个国家,我们就是要破解“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的强大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各国带来好处。针对不绝于耳的“中国威胁论”,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是“达则兼善天下”,我们要和巴基斯坦、越南、老挝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努力打造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我们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外交活动,亚投行的创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的建设都展示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和气度。我们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逻辑,破解了“修昔底德陷阱”,走出了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之路,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外交理论,而且进一步坚定了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于当今世界,二者之间不再是以往历史时期中赤裸裸的政治冲突和武装斗争的关系,而更多的是在相互合作基础上的休戚与共、共同发展关系。资本主义奉行“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以及不平等的零和博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倡导双赢、多赢乃至共赢的新思维以及平等的正和博弈;资本主义推行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弱肉强食,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行“仁者爱人”,强调奉献而不是索取,强调平等而不是弱肉强食,强调用协商对话代替冷战、冲突和战争;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自我利益至上的伦理准则正在被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发展共同利益、坚持正确义利观的价值准则所超越;资本主义推行的“普世”价值的价值遵循正在被人类命运共同体建基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的价值遵循所替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用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逻辑取代文化霸权主义,反对任何民族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遵循西方资本逻辑所带来的恶果。习近平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缺乏道德的市场,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4页。我们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坚持走和平外交道路,不称霸、不傲慢,积极发展全球合作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四、结语
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博弈从未间断过、停止过,两者之间既有对立,又有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和角色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中国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前途与命运,既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又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既坚持走出去,又注重引进来,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逆全球化、动辄退群的大国思维和举动都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社会发展潮流的,只能说明这些国家只是在力图维护自身的经济霸权,从发展中国家“薅羊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全球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奉行资本逻辑的国家,而是推行“仁者爱人”的国家,因而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注重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断注入活力。同时,还要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规避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历史走向,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走出一条平等互信、互融互鉴、求同存异的新型外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