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深度贫困从“无中生有”到可持续发展
——贵州正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思路与经验探析

2020-03-02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正安县安吉吉他

地处贵州西北部的正安县,总人口60余万,曾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遵义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298户128031人,贫困发生率达21.33%,脱贫攻坚任务很重,但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苦干实干、大胆创新,于2020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撕掉了深度贫困标签。认识刚刚摆脱深度贫困的正安,“正安吉他”“正安白茶”“农民导师”是很好的观察维度。这些维度都内涵着“无中生有”的生动实践。“无中生有”的本质是创新。追溯历史源头,厘清“正安吉他”“正安白茶”“农民导师”的创新机理,正安高质量稳定脱贫的精神支撑和产业脉络也就清晰了。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实践——吉他制造业在深度贫困县的突破性发展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推进,是脱贫产业最为珍贵的“品质”。目前,正安吉他产业带动了1.4万余人就业,其中有大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零起步,六七年间,正安吉他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有吉他生产及其配套企业72家,年产销吉他600余万把,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最集聚的吉他生产基地。“无中生有”的吉他产业,以井喷之势在正安迅猛发展,“正安创造了奇迹,在大山深处创造了一个大产业”,已经突破了很多正安人对产业的想象,也突破了外界对正安乃至贵州的根深蒂固的落后印象。

正安吉他产业环境已经得到外来投资者的信任与认同。进入正安不久的投资人侯百春,在正安创办了如微乐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他认为正安吉他市场空间很大,大约600亿元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能够支撑正安吉他产业可持续发展,且吉他产业是强关联产业,吉他教育、吉他文艺大有前途。作为外来投资兴业的“新正安人”,在广东等地闯荡多年的音乐人赵建峰,把他的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设在了正安,他认为“没有哪个地方政府对吉他产业有正安这么大的支持力度”。

产业进步,人是根本。纵观正安吉他制造业的成功,与三类先行者的努力息息相关。

一是广东吉他生产领域的正安籍产业工人,以擅长加工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郑传玖等人为代表。这些曾经以务农为生的正安人,长期在广州、番禺等地闯荡,他们成为正安“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积淀起较为可靠的发展眼光、市场理念和生产技术,这为他们后来大规模承接国内外知名吉他品牌的代工生产订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正是这群人中具备乡土情怀的务工者,成为正安吉他产业的“种子资源”。深度挖掘“乡友资源”,是正安吉他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二是充满激情、希望干出一番事业的正安外出创业者,这个人群以赵山等青年企业经营者为代表。以赵山个人而言,在立足正安吉他产业之前,并没有吉他制造及相关企业的经营经验,但他极力与地方官员沟通,让企业落地,并以自主品牌立足,依靠紧随市场环境变化的经营理念和销售模式取得了成功。脱离代工模式,专心打造自主品牌,开辟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造就了“正安吉他”这个区域品牌,增强了吉他制造业的吸引力。

三是身负县域经济发展压力而致力于招商引资的地方党政干部,他们在“乡友”这种特殊情结中寻得突破,发现了“商机”。在吉他制造业起步之前,正安产业基础薄弱,甚至很难从交通、人才以及资本等要素资源方面发现优势,但干部群众寻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诚意,通过这群招商引资干部尤其是躬身招商的县级领导干部得到释放。2013年,正安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巨大的政策红利和正在改善的硬件基础,让吉他产业招商引资获得突破性进展。

正安吉他产业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民外出务工潮,开启了观念大转变的思想阀门,积蓄了摆脱贫困的产业力量。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在广州市吉他制造行业,已有5万余名正安务工者,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跟随务工潮到广州谋生的正安人郑传玖等人,也已经成长为吉他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他们与不少行业经验丰富、返乡创业意愿强烈的正安务工者一样,成了正安县招商引资宝贵的“乡友资源”。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创新——以白茶为引领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起步较晚、仅有10余年种植历史的白茶,是正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产业,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茶中茅台”,年产值已超过4亿元。目前,正安县累计建设生态有机茶园28万亩,其中白茶18万亩,培育茶叶加工企业145余家,年产白茶350吨,覆盖20个镇(乡、街道)138个行政村,直接带动农户20万余人实现增收致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万余人实现全员脱贫。

正安将白茶作为主导产业强力推进,不仅有对自身气候和种植资源优势的考虑,在更深层次上,还有对市场竞争问题的考虑:相距不远的湄潭、凤冈两县都是茶叶强县,正安在传统品类、品牌上很难与其抗衡,只有探寻差异化道路,才能避免与“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知名品牌的同质化竞争。

差异化、特色化,是产业选择与品牌培育的必由之路。正安以“改造提升老产业、培育壮大新品牌”为思路,制订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实施意见》《正安县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立足差异化布局特色新品种,通过建基地、占市场、创品牌,以其独特的品质优势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县脱贫“造血”的生力军。同时,正安立足自身农业基础规划了农村产业“2+4”布局,即以白茶为主的茶产业和以方竹为主的竹产业是两大主导产业,方竹基地面积累计达40万亩,产值2亿多元;其次是蔬菜、中药材、野木瓜、生态畜禽为辅的四个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正安也在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

在正安以白茶等特色产业为引领的农村产业革命中,有值得重视的发展“方法论”。

一是以发展的眼光与胸怀变革种植方式。贵州本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革命性变化,源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但“革命”是否有成效,根本还在于农民意愿。在正安县市坪乡,常年在外务工的谢勇、谢良勇两兄弟发现家乡的交通和农业设施都发生很大变化,于2017年返乡创业,流转承包了60余亩土地,自学技术,规模化种植羊肚菌,收入颇丰。改变了自给自足的传统作物种植,返乡创业的务工农民逐渐变成了具备产业思维新型农民。

二是经营模式创新与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共同推进。以正安白茶为例,围绕“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企业+农户”等产业带贫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力、企业推动力、金融撬动力、科技支撑力、组织保障力、群众内生力“六力合一”,形成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团队、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脱贫产业发展格局。这种政商研农合力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模式,让“正安白茶”成为“名不虚传”的高品质产品,为这个区域品牌走向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销模式更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山还得“吃山”,作为饱含正安生态特质的方竹笋产业,近年来,在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加大的推动下,方竹笋进一步打开了省内外市场,已经走出了“提篮小卖”“户自为战”的小农经济时代。正安县顶箐方竹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继伟,在竹笋市场打拼了30多年,2019年,在沪遵扶贫协作的帮扶推动下,他的方竹笋打进上海市场,“填补了上海菜市无秋笋的市场空白”。

三、补齐基层人才短板的体制创新——“农民导师”制为乡村振兴积蓄力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需要一支有理念、有技术、行动能力强的乡村人才队伍。特别是在正安这样的边远山区,让农民接受有效的技术培训,从而提振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农民群众盼学习培训机会更多、盼得到生产指导更多、盼学习内容更实用、盼培训方法更灵活。“农民导师”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敦促基层党员干部按照基层群众“缺什么补什么”“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的原则,有效帮助农民群众学习新理论、增长新知识、提升新技能。

有“导师”才能的人才就在身边!2018年6月以来,正安县秉持协调、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发掘乡土能人、致富带头人等人才资源,聚焦青年职业农民培养,兴办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全面推行“导师制”,创建农村人才“选、育、管、用、带”的链条式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在“选”的环节,聘请业务素质高、讲课能力强的专家学者、业务骨干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村干部、乡村“工匠”为导师。在“育”的过程中,按照“分类施教、注重实效”原则进行授课。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学员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在“管”的方式上,对每名学员建档立卡,建立学员数据库,开办掌上学校。同时,建立学习台账,及时跟踪、分析、评估教学成效。在“用”的实践中,各镇(乡、街道)积极开展优秀学员评比活动,并将优秀学员作为导师、党员、后备村干部培养。在“带”的方法上,全县上下形成党组织带导师、导师带学员、学员带群众的人才发展“三带”模式,着力把优秀学员培养成导师、农民党员、村级后备干部和村支“两委”成员。

在深度贫困地区,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支撑的“志智双扶”非常紧迫。正安兴办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建设“农民导师”队伍,正是希望“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力和乡村人才素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组织和人才保障。

“农民导师”与农民学员绝大多数是邻里乡亲,彼此熟悉,在教学、培训过程中,易于构建起稳固的信任关系。如今,活跃在全县田间地头和新青校讲台的1400多名“农民导师”,聚集起群众身边的各类人才,对在家乡邻里开展种植养殖、餐饮、家政服务等技术培训,对群众技能培训、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可以精准击破。

正安的乡村振兴,还需要正安自己的人才队伍。经过条件设置而遴选出的“农民导师”,政治素质要好,带富能力和协调能力要强,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意识、具有时代特征、具备发展潜质、充满生机活力的一股农村人才力量,可以成为农民群众身边“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更能成为未来高质量搞好“三农”工作和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先锋队。

四、总结:探索一条可持续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正安县摆脱贫困的实践中,蕴含着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稳定脱贫之道。

首先,可持续稳定脱贫,产业根基必须打牢,其中之要点是要促进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引导贫困群众走出低效农业生产的困境。其次,准确研判经济形势,正确评估区域比较优势,在转型时期抓住市场机遇,充分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优势、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土地资源优势等,促进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再次,地方党委政府应十分珍惜具有“家乡情结”的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并以此为基础培育本土人才,同时,十分珍惜慕名而来的投资者的信任,把建设“诚信政府”作为长期任务。最后,党政干部要涵养深切的民生情怀,培育“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市场意识和法治思维,持续锻炼抓具体抓深入的实干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信度高、可行性大、可持续性强的政策保障。

猜你喜欢

正安县安吉吉他
自制吉他唱摇滚
小丑拉绳
正安县“三变”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及打算
看到了什么
自己做吉他
正安县银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正安县召开2016年全县老干部、老年教育暨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自己做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