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检查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观察
2020-03-01秦彪
秦 彪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脑血管病为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其包括有脑动脉狭窄、粥样硬化、闭塞、脑动脉损伤等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1]。近年来,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有所增加,并有年轻化趋势,虽然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但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恢复效果不够如意。为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临床需要在有效的抢救时间内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而治疗方案的确定还需要依靠有效的检查、诊断技术[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技术,为观察DSA检查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血管患者DSA检查技术情况,结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19例;患者年龄35-78岁,均数(56.50±6.21)岁;发病到手术时间1h-4d,平均时间(2.01±0.79)d。纳入标准:经CT确诊为脑血管造影疾病者;符合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少量积血、静脉窦血栓伴等症状的患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存在碘过敏者。
1.2 方法
设备: 使用美国 GE 公司 生产的C 型臂血管造影机;造影剂:使用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083567的碘海醇,每75ml含碘海醇48.5g(以碘计浓度为300mg I/ml))。
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均在发病后1h~5d内行全脑血管造影,开始前先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凝五项与颅脑 CT等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作仰卧位,进行铺单、消毒,完成局部麻醉后对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之后将5F 动脉鞘放入其中,使用造影导管作全脑血管造影。在造影显示屏指导下,分别从患者的主动脉弓、左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双侧颈内外动脉与椎动脉正侧位、双斜位、汤氏位用旋转3D 重建作造影。设置造影流速、总量以及压力,如弓上动脉造影流速15 ml/s,总量30ml,压力500 kPa;颈内动脉5ml /s,8 ml,300 kPa;颈外动脉与椎动脉4 ml/s,6 ml,300 kPa;3D 重建造影剂的流速为3ml/s,总量有20 ml,选择压力为300 kPa;造影同步为1帧/s。术中持续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高压灌洗,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心律等变化。术后从动态、静态方面分析造影图像。
2 结 果
DSA检查的40例脑血管患者中,得出中脑动脉瘤17例,血管畸形5例,烟雾病 1 例,静脉窦血栓 1 例,血管狭窄病变 16例(血管狭窄病变中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及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狭窄的例数分别为4例、6例、6例)。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不仅会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脑血管疾病中,以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与血管闭塞性病变最为常见,其中颅内动脉瘤可发于任意年龄段,动脉瘤破裂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有15%颅内动脉瘤患者会因抢救延迟而出现猝死的情况;35%左右的患者因出血病死;而有60%左右的患者可能会因再次出血导致病死,幸存者也会因此残疾[3]。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以及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本次研究得出脑动脉瘤17例,血管畸形5例,烟雾病1 例,静脉窦血栓 1 例,血管狭窄病变 16例,由此可见,DSA检查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可详细了解患者血管病变部位,并对疾病类型进行区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虽然当前临床无创检查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与核磁共振成像等,但这些方法在脑血管病变位置、病灶大小、血流动力变化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检查详细度不足,特别是颅内发生微小病变(≤3mm)时,极容易被血流、造影剂等因素影响出现漏诊的情况[4]。而DSA检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检查优势明显,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三维重建,还可变换任意角度,将动脉瘤颈部、动脉瘤等与临近血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清晰的显示出来,并且对患者创伤极小[5]。然而在进行DSA检查技术时需要熟练掌握该技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避免患者检查后出现过多并发症。
综上所述,DSA检查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不仅可以确实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的情况,还能够确定动静脉回流的情况,为临床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