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结构研究
——以吉林省地方法人银行为例

2020-03-01

吉林金融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产负债法人负债

陈 曦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一、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活动参与者,在如今新常态下的市场环境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一是适应复杂经济形势,降低过高杠杆率、优化管理结构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是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地方法人银行与一般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存在相似性,即在风险可控范围内,追求经营绩效最大化。这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配置,合理分配资金效用途径,以实现利润增长点;二是提升管理效能,即通过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三个维度共同实现最优管理结构。

本文重新梳理资产负债配置结构管理模式,转变地方法人银行以利益最大化为主导的传统经营理念,实现新常态下各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协调平衡发展。通过分析我省地方法人银行近五年年度报表,衡量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体系建设,寻找经营管理漏洞,补充合理化引导对策。基于此,推动银行业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优化结构配置,平衡资金运用。从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出发,提升资产质量,降低不良风险,形成符合自身经营特征的资产负债配置管理体系。

(二)现实意义

在新常态发展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中,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应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配置,以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法人,可通过有效配置资产负债资源,优化提升自身经营绩效。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之处,是实现优化结构与提升绩效之间的平衡。笔者从新常态的宏观政策背景出发,研究辖内地方法人银行的最优资产负债结构,对指导银行业全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配置,达到合理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吉林省地方法人银行管理模式现状

(一)吉林省地方法人银行基本情况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省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具有地域性特征,以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业务为重点。截止到2018年末,我省现有地方法人机构118家,其中:长春及五县辖区共24家,各市(州)中心支行辖区94家;全辖地方法人银行从业人员总数合计40254人,其中:长春及五县辖区共20332人,各市(州)中心支行辖区共19922人。本文根据地方法人银行报表数据的可得性、实效性和代表性,选取长春辖区的8家机构和各市(州)中心支行辖区的4家机构作为样本,全面分析吉林省地方法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结构①本文报表数据来源于长春中心支行金融信息服务基础平台,由全省金融机构年报数据汇总整理形成。。

(二)吉林省地方法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在新常态的市场环境中,我国经济增长保持韧性,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金融监管政策全面从严;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上移趋势,风险管控压力加大,存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融资成本上升,资金阶段性趋紧,金融竞争激烈,银行业经营利差收窄;宏观经济回暖但尚未完全复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趋势加重,经营压力增大。

通过观察样本银行年报不难看出,我省地方法人银行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日益提升。资产端配置结构一般分为贷款资产、投资资产、流动资产等。负债端配置结构主要以吸收存款、同业负债为主。其管理模式涵盖了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管理、流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和盈利性管理等战略管理因素。各机构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业务特点,构建多维度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为目标,调整经营结构,加快转型步伐,持续加大服务实体力度,以期达到业务经营总体平稳和经营成果显著提升。

三、吉林省地方法人银行经营状况分析

作为高杠杆、高负债的金融行业,资产负债配置结构管理在地方法人银行的运营管理中十分重要,覆盖经营结构体系的所有方面,决定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完成。基于此目的,地方法人银行将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结构作为经济运营的管理基础,在业务进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全面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本章节将结合辖内12家地方法人银行2014年至2018年年度会计报表数据,对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总体经营表现分析

1.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处于衰弱复苏阶段,我省地方法人银行结合国内国际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引导政策,从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出发,应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平衡资金运用,提升财务实力,在总体上基本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从资产负债的整体规模来看,近五年样本银行变化较为显著,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处于领先地位的样本银行资产、负债复合增长率高达55%左右,涨幅超过40%。对于成立年限较长的地方法人银行来说,业务管理较为稳健,资产负债规模增长幅度偏低。净利润方面,2014至2018年样本银行净利润总体增速略低于资产负债的扩张速度。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家样本银行呈净利润高增长态势,通过大力吸收存款促进了贷款的增长,虽然贷款利息收入和存款的利息支出同比上浮,但营业支出近年来相对稳定,进而提升了净利润水平;部分样本银行净利润水平由亏转盈,呈现较好态势;其中一家商业银行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主要是贷款核销增提拨备所致。总体分析不难看出,样本银行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规模基础上,继续保持净利润稳步提升存在一定的合理空间。

2.资产资本收益发展可期

从资产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角度观察,2014至2018年样本银行整体获利能力相差不大,呈逐年下降趋势,个别成立年限较短的法人机构指标比率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部分银行投资类资产大幅减少,使得生息资产占比同比下降,导致资产回报率呈现较低水平。观察净资产收益率指标,2018年样本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某银行跌至近五年历史低点,不及同业的平均水平,资产盈利水平有待提升;也存在部分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保高速增长,2018年处于同业领先地位。

通过以上总体经营的指标分析不难看出,我省地方法人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维持均衡状态,体现较为优异的获利能力,虽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合理区间,未来发展态势可期。

(二)资产配置分析

本文样本银行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最高增速水平可达55%,远超同业平均水平。本文将样本银行的资产端按流动性分为四类,即贷款类资产、投资类资产、流动性资产和其他类资产。

1.贷款类资产占比保持高位

本文将地方法人银行资产配置按照流动性进行划分,比较近五年各机构数据可以得出,样本银行资产配置结构基本相似,贷款类资产占据主导地位且呈现小幅上升趋势,流动性资产占比逐步下降,投资类资产占比日益提升。指标数据显示,各机构资产结构中,贷款类资产可高达50%左右,其中部分样本银行出现高贷款零投资的情况,可见目前为止,我省地方法人银行经营利润的实现主要依靠信贷资产所产生的利息收入。

2.公司类贷款占比日益提升

观察贷款类结构占比数据可知,我省地方法人银行的贷款构成中公司类贷款占主要地位,其中成立年限较长的样本银行公司类贷款与个人类贷款比重配置基本维持在7:3,部分成立时间较短的法人机构主要依赖于个人类贷款业务,但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提倡扶贫支农政策,使得样本银行的资金配置逐步从个人类贷款向公司类贷款转移,公司类比重自2014年开始逐年提升,虽小幅波动,但截至2018年末近七成样本银行公司类贷款比重接近80%。

目前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实体经济对于信贷资金的需求逐步下降,地方法人银行若想应对不良资产带来的资金压力,维持信贷资产质量的平衡,可调整战略结构,逐步转移到个人信贷投放业务领域,使得业务发展趋于均衡,确保资金风险可控,资金稳定。

3.投资类资产配置受限

观察投资类资产占比情况,样本银行的资产配置中对于投资类资产的投入较少,体量规模偏低,部分机构甚至出现零投资的资产配置结构。在投资策略上,辖内样本银行对投资类资产持相对保守策略,资产收益依赖于利率敏感性较强的信贷资产。为应对金融市场监管环境的变化,在资金利率下行时期,各地方法人银行应积极主动丰富投资组合,优化资产端配置结构,以达到资产规模和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三)负债配置分析

从负债端配置的总体情况来看,样本银行负债总额增速与资产端呈同趋势上涨。下文将各机构负债按获得资金来源的途径划分为主动性负债、被动性负债和其他类。

1.被动性负债占比小幅下降

观察样本银行负债端配置,样本银行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配置结构较为单一。随着经营年份的增加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样本银行资金运用能力稳步提升,被动性负债呈小幅下降趋势。按照负债比重来看,被动性负债占比最高的地方法人银行,主动性负债投入为0,在经营战略上有失平衡,极度依赖吸收存款维持资金会使业务发展范围受限。观察负债结构变化,样本银行主动性负债和被动性负债占比基本维持在3:7左右。银行将吸收存款作为负债结构中的主要部分,与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监管机制、储蓄利率较高和稳定性回报收益项目较少等方面有关。

2.同业负债占比波动下沉

截止到2018年末,五成样本银行的同业负债指标占比超过50%,部分样本银行因主动性负债结构单一而出现同业负债占比100%情况,而近五年同业负债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流动性较高,同业负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银行机构短期资金流动需求。地方法人银行应加大主动性负债的配置力度,从而提高其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市场监管的政策环境和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同业负债价格上行而成本提升,地方法人银行在保证流动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也要兼顾成本效益,不断调整和完善资产负债结构配置和管理模式。

(四)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分析

1.基于盈利性角度的效能分析

(1)净息差略高于净利差

净息差指标用以衡量经营期间银行生息资产获利息收入的能力,净利差的两个决定因素是平均生息资产收益率和平均计息负债成本率。我省地方法人银行主要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净息差略高于净利差。比较同机构的不同经营期间,净息差水平整体收窄。样本银行中净息差位居前列的样本银行采用高负债成本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的组合;同时样本银行着重推动支小支农业务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净息差和净利差指标数据的差异,主要因为各机构对资产负债配置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分化、客户类别等方面有所差异。

(2)成本收入比高位波动

在如今的金融市场环境下,通过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可有效促进银行提升经营效果。与此同时,成本的可控能力亦是反映金融机构经营效果的重要因素。近五年样本银行成本收入比基本呈波动性态势,但比较全国同业平均水平,仍处于高位。截至2018年末,样本银行中成本收入比最低为40.20%,其虽然达到自身近五年的较高水平,但在我省同业中仍处于低位;样本银行成本收入比最高为62.64%,表明其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较其他样本银行略低。部分样本银行将该指标从成立初期的较高水平逐步降低,有利于成本管理和盈利收入能力的提升。

2.基于安全性角度的效能分析

(1)不良贷款率基本稳定

不良贷款率主要指债务人无法足额清偿的贷款,该指标越高,收回贷款的风险越大,因此这一指标是银行经营过程中安全性管理的重要体现。2014年部分样本银行不良贷款率高达20.00%左右,远远超过央行监管上限,说明当年的不良贷款过高,难以收回贷款的风险概率提升,贷款政策与经营方式不匹配,经营管理存在严重不合理之处,导致风险较高。2015年至2018年样本银行不良贷款率均维持在稳定水平,维持在0.5%-3.4%的合理区间,各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逐步调整了贷款政策,有利于资产负债的安全性管理。

(2)贷款拨备率日趋合理

地方法人银行应及时预测计提损失准备,以便衡量经营期末贷款业务可回收金额。计提该项指标时首先需要全面评估债务人欠款归还情况、还款能力、质押品市值等,而后综合考量贷款收回风险,判断已发生贷款业务是否需要计提准备并合理进行操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样本银行贷款拨备率基本符合国家监管指标2.5%的边界。其中个别银行在2014年末指标较低不及行业监管水平,主要原因为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不足,未进行合理的准备计提工作,业务操作不规范。随着经营发展和业务稳定,样本银行贷款拨备率日趋稳定,并随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金额的增加而逐步提升。

(3)资本充足率平稳波动

通常,当商业银行的资金总流入大于资金总流出时,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虽然储蓄业务的利息支出是客观性的,但就资本而言可进行合理化配置来减少资金流出,从而应对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风险问题。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其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越强。我省地方法人银行近五年的资本充足率为均高于8%,资产负债结构稳于合理范围。但是样本银行中存在成立早期资本充足率为负数的情况,主要原因为其改制成立于2015中下旬,改制前的合格一级资本金额较低,不良贷款额基数较大导致贷款损失准备存在缺口。完成改制后,经过合理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优化,资本充足率趋于稳定。

3.基于风险管控的效能分析

地方法人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时刻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是引发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数据基础选取流动性比率和存贷比来衡量样本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比率合理波动

样本银行近五年流动性比率数据显示,各机构均超过25%。2018年末,流动性比率最高的样本银行较同业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流动性较强;流动性比率处于末位的样本银行,较同业最高水平相差近50个百分点,流动性管理存在明显差距。七家样本银行流动性比率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余五家样本银行出现不同比例的下降,数据整体呈波动性趋势。其中降幅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下降了近26个百分点,是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同比下降,且流动性资产下降幅度较大所致。

(2)存贷比指标有待调整

近五年样本银行存贷比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基本符合银行业监管标准。然而基于经营安全性角度,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初阶,存贷比一般较低,随着管理水平的稳步上升,该指标将逐步提高,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然而,部分样本银行近五年该项指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甚至超过百分百状态,存在非常不合理之处,因此样本银行应以此为鉴全面提高资产和负债的合理配置意识,确保经营管理风险可控。

四、政策建议

结合本文样本银行资产负债配置分析得出结论,我省地方法人银行基本形成较为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明确以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指标为经营管理导向,健全以资本为核心的资产负债配置结构,完善多维度多层面的功能性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并通过考核、评价、预测分析等管理途径完成对其资产负债表的系统性管理。通过分析我省样本银行各指标数据可以看出,各金融机构在管理模式上各有千秋,这也为完善优化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打下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样本银行普遍存在资产端结构配置相对保守,负债端结构趋于被动,管理效能基本稳定但部分偏离合理范围的情况。因此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各机构应打破固有思维,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营业成本,注重业务创新,以期达到经营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脱虚向实,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商业银行应以提升服务实体能力、资产创利能力、资本充足能力及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为目标,持续优化资产结构,调整经营结构,加强表内外业务管理。科学把握经济金融形势,妥善处理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的关系。

在信贷业务方面,要优先满足实体经济、民营经济信贷需求,提升涉农及小微贷款占比,同时加大优质客户营销力度,积极拓展零售业务,保持传统业务优势和信贷结构平衡,激发消费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用;在金融资产投资方面,要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资本占用和成本收益等情况,合理利用资金对国债、金融债及企业债等标准化证券进行投资,把控投资节奏和力度,合理配置和优化资产结构。

(二)降本增效,不断创新融资渠道产品

商业银行应在兼顾流动性的同时,以运营成本为前提,合理确定融资方式和渠道。加强产品创新,满足投资人的多元化需求。在被动性负债方面,应提升业务产品创新能力,根据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推出相应的个性化产品,达到供需平衡和盈利增长。在主动负债方面,应根据资金余缺、与资产端产品是否对称以及获利空间大小等情况,灵活运用,切实改变重规模、轻成本的经营思路。根据市场监管要求合理规范同业业务规模,平衡同业负债,从而达到降低融资成本和化解经营风险的目的。

(三)健全体系,强化风险管理控制意识

为保证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应时刻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努力开拓稳定的负债来源,促进存贷款业务协调发展。新增贷款要按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支农支小的原则,把好投向关,并准确进行风险资产分类,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力度。同时,应建立科学的经营目标考评体系,逐步引入绩效考核办法,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加大各类风险排查力度,强化经营日常监测,改进经营措施,合理配置人力、财力资源,严防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确保安全稳健经营。

(四)搭载科技,推动资产负债业务转型

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和收益回报较快的投资理念。商业银行应紧跟科技金融的发展步伐,全面推动业务的合理转型。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技术,将自身业务特点与外部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竞争企业等信息相结合,通过关联分析获得多层次多维度的资产负债分析报告,有效地针对经营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

猜你喜欢

资产负债法人负债
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思考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综述
非营利法人破产特殊制度安排研究
对《民法总则》法人的分类方式的思考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陕西省法人及其他组织违法失信“黑名单”
你的负债重吗?
试论英美法系法人犯罪的归责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36家房企负债直逼5万亿万科、绿地和保利负债均超3000亿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