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专业课程融合的思考

2020-03-01王丽丽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价值观

王丽丽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130507)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吹起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号角。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专业课程是教学的基本载体,因此研究高校如何以专业课程为抓手,促进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进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时代要求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要具备笃思明辨、知行合一的基本素质,还要拥有“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大学生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担当起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使命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重要使命。大学生是人生价值观由未知未觉向自知自觉转变的关键年龄阶段群体,很容易受到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价值观较量新态势下能否引导大学生树立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正确价值观,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否能被继承发展下去,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能否在新一代的集体奋斗中最终完成[1]。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这些指导意见和重要论述,既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释了新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新方向,要求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务实地推进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落地生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三)教改要求

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打造十大育人体系之首,拉开了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各地高校在深入领会中央、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为目标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积极探索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平台和大思政格局。今年出台的《指导纲要》着重强调高校“课程思政”要按课程属性分类推进,为各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谋划了基本框架,是高校今后落实和推进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行动指南。

二、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度缺失

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工作。专业课教学是高校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将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即专业课教学既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高校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部分高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主导思想地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有待改进,对教师的专业课程评价缺乏相对应的“德育”评价标准。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反映出高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政策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落细。

(二)教师素养不足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数量最多、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是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的主力军。当前部分教师虽然有高学历,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或业务操作技能,但囿于政治理论素养不足或不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导致他们没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授课时只教专业知识,不顾思想状态;只在乎知识点是否讲透,教学计划是否完成,而忽视学生的理想信念;只管课堂,不问课外,课堂上负责答疑、解惑,课外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心较少。专业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足、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是影响专业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单一

在专业课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采用传递和灌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时,往往也会采取直接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虽然一些教师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观点进行了讲解或课堂讨论,但是讨论时间较短,分析问题不深入,选用案例不恰当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讲解方式难以实现将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课程教学和学生的思想中去。

(四)把握尺度不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还表现为牵强附会或者本末倒置。有的教师过于注重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化,不管什么内容的课堂上,都刻意地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很突兀、难以理解的困境。也有个别情况,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来讲核心价值观,改变了专业课程的性质,把专业课变成了政治课,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专业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以课程内容为依托的,所以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成体系,零散地分布于教材当中,教师提炼、结合不到位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的兴趣。

(五)考核方式不活

当前高校对学生专业课学习效果的考核,普遍采取“期末闭卷考试+平时考勤+作业”的形式,且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考评的方式、内容过于封闭和单一,甚至僵硬,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就不能客观、公正地评判教师的师德风范、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等。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共进的路径选择

高校要从三个层面切实抓好、落实好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从学校层面,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制定相应政策为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提供制度保障;从教学单位层面,要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搭建平台;教师方面,要主动学习和率先践行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十二个方面的价值理念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一名将核心价值观嵌入学生头脑和心灵的指引者。

(一)完善融合制度政策

学校应制定鼓励、支持、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思政工作的相应制度和政策。可以通过开设课程思政建设专题讲座和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训,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他们的育人能力,鼓励他们成为一名既“传道”又“授业”的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学校还应完善专业课教师的考评制度,学生的显性成绩将不再是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学生的隐性品德、政治理论素养即“德育”效果将纳入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不同的专业课程要制订相应的“德育”教育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保障;组织实施课程思政大奖赛、教学理念大讨论等,激发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性。

(二)强化教师德育培训

教师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在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还应采取线上线下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社会热点,了解新兴社会思潮,确保自身拥有正确的政治意识,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学单位应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形式,解决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进而提升其开展思政教育的责任感及其能力、水平,引导教师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的同向性、统一性。

(三)改变单一教学方法

专业课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合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能够灵活、生动地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精准地灌输在学生的思想、行动上。例如“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现状出发,积极探究根源,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明辨和评价是非,讨论中所产生的思想或观点的碰撞,对培养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角色扮演教学法”由学生分别扮演实际工作岗位的各种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使学生熟悉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掌握基本职业技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协调、协助、协同能力。与此同时,要树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抓好实践育人工作。通过开展校内外实践和调研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才干。

(四)准确把握尺度内容

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要坚持适度原则。教师在备课时要将分散于教材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提炼出来,与专业知识点相结合,合理设计与核心价值观元素紧密融合的知识体系。当然,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每个专业知识点都要融入核心价值观,而是要有选择恰当地巧妙融合。在授课时,要掌控好时间安排,既要预防“过分”,把专业课当成思政课,占用过多专业课学时,又要预防“不及”,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讲或不到位,导致专业课程育人功能较弱。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对各种紧贴实际的热点公共问题开展讨论分析,讲好“时事”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共意识。

(五)完善课程考评体系

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考核应采取期末考核与过程性考核并行的方式进行,即过程性考核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期末考试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要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或权重,过程性考核不仅仅指课后作业或写一篇小论文,还应包括课堂讨论、小组辩论、学生主题汇报、社会调查报告、实习实训岗位表现等多种形式。因此,学生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应由多方面成绩构成,才能全面地反映出大学生在课堂上和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如是非的判断能力、守规守纪意识、各种活动的参与性、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感、团队的合作性以及拼搏、奉献、敬业、创新等精神的展现等等,最终达到以考评为动力,督促、培育学生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追梦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