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梗的临床分析
2020-03-01董振超
董振超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近年来[1],急性心梗死患者人数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2]。急性心梗死发病十分迅速,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这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本文特此展开了在急性心梗死患者当中实施分组治疗的方式进行研究,本文就研究具体的过程以及研究的结果做了详细的表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心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6.7±6.9)岁,男25例,女25例,糖尿病13例,合并高血脂13例,下壁梗死10例,复合壁梗死7例,广泛前壁梗死7例;实验组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6.8±6.4)岁,男30例,女20例,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脂11例,下壁梗死9例,复合壁梗死8例,广泛前壁梗死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患者及其家属均属于知情状态,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患者。(2)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根据实验分组,各组患者接受对应的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实验中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并给予吸氧处理。同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并在此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瑞替普酶。
实验组患者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具体给予方法为:第一次给予各300 mg的量,同时在给药的第二天给予氯吡格雷75 mg与100 mg的阿司匹林。
观察组患者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同时在第二天调整量为75 mg。
同时对详细的记录相应的指标,如疗效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的胸痛消失,临床指标中心电图ST-T的位置到等位线。有效为患者疼痛有减轻,同时临床指标中心电图ST-T的位置有所下移。无效,为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病情无变化,或是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治疗显效33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无效7例,治疗疗效为86.0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治疗显效25例,治疗有效5例,治疗无效20例,治疗疗效为60.00%。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疗效相比对照组患者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再闭塞率,左心室射血值,血小板凝聚集率,血管再通率
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再闭塞率7.9%,左心室射血值为48.0分,血管再通率51.9%;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再闭塞率17.5%,左心室射血值38.2分,血管再通率41.0%;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聚集率比对照组的血小板凝聚集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态势,当出现急性心梗后,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在临床上对急性心梗患者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研究中选取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方式。
结果显示,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值,血管再通率相比对照组患者明显更高,对照组的再闭塞率,血小板凝聚集率较实验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实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用于心肌梗死患者中可以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