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的研究

2020-02-29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伴解决问题规则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林 菁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颐和艺术幼儿园 张 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正常表现,幼儿向教师告状的时候也正是教师的教育契机。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恰当的处理有助于维护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良好关系,也能帮助幼儿完善其人格。同时,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方式对班级制度的维护、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有较大影响。研究者发现,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及表现不同,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应对的策略也不相同。本研究试图探讨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教师的应对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选取一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中、大班幼儿(共147人)和教师(共4人)作为观察对象,共收集了181个告状案例。

研究内容主要有:第一,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起因、不同活动类型下发生告状行为的情况);第二,教师应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教师应对告状行为所采用的常用策略、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反馈性质);第三,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析。

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观察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1.中、大班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起因

中、大班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起因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一是“他人违背规则”:这里的规则包括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制定的班级规范、教师对本班幼儿的要求等。如午餐时间,教师要求幼儿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幼儿A偷偷说话,幼儿B向教师告状:“老师,他吃饭一直在说话。”

二是“自身利益受到侵犯”:“原告”幼儿认为“被告”幼儿欺负了自己,自己的身体或心理上受到了伤害。如排队的时候,幼儿A推了前面的幼儿B一下,幼儿B向教师告状:“老师,××推我。”

三是“看到同伴受到侵犯”:幼儿看到同伴被欺负时,出于“打抱不平”的心态,向教师发起告状行为。如午睡过后,幼儿在看书,幼儿C看到幼儿A抢幼儿B的书,便向教师告状:“老师,××抢××的书。”

四是“与他人争抢东西”:两个幼儿都喜爱或需要同一个物品,相互争抢。如午餐过后,幼儿在看书,幼儿B与幼儿C喜欢同一本书,相互争抢,幼儿B向教师告状:“老师,××抢我的书,我先拿到的。”幼儿C说:“他已经看过了,不给别人看。”

五是“与他人意见不和而发生争执”:中、大班的幼儿对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两名幼儿或更多幼儿出现意见不合、发生争执或冲突时,他们经常会跑去向教师告状,寻求教师的帮助。如区域活动后,幼儿A想要把所有玩具装进一个大箱子里,幼儿B认为应该装进两个箱子里,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出结果。这时,幼儿B指着玩具向教师告状:“老师,××要把所有东西装进一个箱子里。”

表1 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他人违背规则”和“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是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起因。在中班所有告状事件中,这两个告状起因相较于其他起因所占比例较高且相差较大。中班幼儿已经开始产生规则意识,具备一定维护规则的责任心,且对所需遵守的规则较为熟悉。当有同伴违背规则时,其他幼儿经常会向教师告状,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也不是为了惩罚“被告”,而是想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来维护规则。另外,中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故当其自身受到侵犯时,他们往往会向教师寻求保护。

“表1”中显示,大班幼儿所有告状事件中,“他人违背规则”是主要起因。大班幼儿具有维护规则的强烈责任心,当有同伴违背规则时,其他幼儿会立刻向教师告状,想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来维护规则。同时,大班幼儿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犯”而引发的告状行为虽然相较于中班幼儿有所减少,但在所有告状事件中依旧占据较大的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中、大班年龄阶段,“他人违背规则”和“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是幼儿告状的主要起因。这是因为中、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维护规则的责任心和道德感。一方面,规则本身大多是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的,他们对规则有强烈的“保护欲”;另一方面,在幼儿园里,幼儿从小班起就接受各种各样的规则,遵守即得到教师的表扬,违背即得到教师的批评,“幼儿在幼儿园里遵守规则”已经成为他们认为的道德标准,他们会遵守规则且希望他人也能遵守规则。当他们看到同伴违背规则时,会向教师告状。

2.不同活动类型下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情况

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比例不同,详见下表。

表2 不同活动类型下幼儿告状行为统计表

通过“表2”发现,中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最容易发生告状行为,其次是过渡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生活活动和过渡活动相较于另外两种活动自由度更高,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更多,也更容易关注同伴的行为。集中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教师的身上,并且在教师的目光注视下幼儿也很难做出太多引发其他幼儿告状的事情来。另外,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虽然产生的冲突也很多,但他们往往更愿意迅速解决问题,以便尽快继续投入游戏中。只有当幼儿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他们才会求助于教师。

由“表2”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四个活动中发起的告状行为所占比例较均匀,其中生活活动中大班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比例略高。

(二)教师应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1. 教师应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所采用的常用策略

研究者将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分为以下七类:

一是“公平裁决”:教师站在“法官”的角度上,在摸清事情来龙去脉后,以幼儿园的行为规则为指导,公平裁决,不偏不倚。如建构活动中,幼儿A向教师告状:“老师,他把我的桥弄倒了。”幼儿B解释:“我是不小心的。”教师看着幼儿B,说道:“那你要向他道歉,还要和他一起把桥修好。”

二是“耐心引导”: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帮助幼儿处理冲突。如幼儿A向教师告状:“老师,他打我。”幼儿B回答:“那是因为他先打我的。”教师对两个幼儿说:“打人是对的吗?不管因为什么,我们都不能打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可以来找老师,但是一定不能打人。”

三是“让幼儿自己解决”:教师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区域活动中,幼儿A与幼儿B争抢同一个材料,同时向教师告状:“老师,他抢我东西。”教师回应:“那你们想想办法,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

四是“敷衍了事”:教师在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最快地解决问题,一般会说“哦,我知道了”之类的话来应付幼儿的告状。如午餐时间,幼儿A将脚伸出桌子外,幼儿B向教师告状:“老师,他的脚伸得很长。”教师看着幼儿B:“好好,我知道了。”

五是“忽略”:幼儿向教师告状,教师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对错的评价。如排队的时候,幼儿A插队站在幼儿B的前面,幼儿B指着幼儿A向教师告状:“老师,他不是站在我前面的。”教师听完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反应。

六是“重述规则”:教师重述规则,一般情况下不仅是针对“原告”和“被告”幼儿,同时也是说给全班幼儿听的。如午餐时间,幼儿A偷偷说话,幼儿B向教师告状:“老师,他吃饭一直在说话。”教师面向全体幼儿重述规则:“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

七是“批评‘被告’”:教师听完告状,直接批评或惩罚“被告”幼儿。如幼儿A拿了幼儿B的一个物品,幼儿B向教师告状:“老师,他拿我东西。”教师看着幼儿A,说道:“你又捣乱,去其他地方玩。”

表3 教师应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常用策略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敷衍了事”是中班教师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最多的应对策略,占27.8%;紧接着就是“耐心引导”,占21.1%。这是因为,教师认为很多幼儿向教师告状没有什么目的,幼儿向教师告完状,确认教师知道了以后就走了。其告状不在于让教师去惩罚“被告”或是表扬自己,也不期望得到教师的回应,只是单纯地将事情反映给教师。对此,教师往往采取“我知道了”“好,一会儿我去看”之类的回应。当幼儿有较大争执或冲突时,中班教师则经常会使用“耐心引导”与“公平裁决”的应对策略。

大班教师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最多的应对策略是“公平裁决”,占24.2%;接着就是“忽略”“重述规则”和“耐心引导”,分别占了18.7%、17.6%和16.5%。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对事情有自己的理解,当他们与同伴交往时,想法经常会出现分歧,这时教师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常常希望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做出回应。为此,大班教师常常使用“公平裁决”的应对策略。

2.教师应对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性质

研究者认为可以对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进行划分,将“公平裁决”“耐心引导”“让幼儿自己解决”“重述规则”划分为积极反馈,将“敷衍了事”“忽略”和“批评‘被告’”划分为消极反馈。教师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积极反馈,说明教师能够倾听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能够给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培养幼儿独立做事的态度,是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较好选择。教师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消极反馈,一方面体现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与精力处理,另一方面体现教师不能时刻做到以幼儿为本。

表4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反馈性质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中班教师给予的积极反馈与消极反馈的数量基本相同,而大班教师给予的积极反馈略多于消极反馈。这是因为大班幼儿希望教师的回应能够真正说服自己,消极反馈(如“敷衍了事”)已经不能“打发”他们了。

(三)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探析

只有清楚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才能从本质上了解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1.幼儿方面

第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喜欢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皮亚杰指出,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还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幼儿在这一阶段还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当发生冲突时,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需求与感觉。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之间经常发生争执和冲突。当问题解决不了时,幼儿则会向幼儿园里的成人即教师告状,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另外,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发展起来的。在幼儿园里,幼儿会不自觉地观察周围的同伴,当发现有同伴做出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时,他们会立即制止或向教师告状。幼儿酷爱模仿,他们会模仿同伴的、教师的、父母的、电视上的行为等,其中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打、踢、骂等。当幼儿模仿这些行为时,其他幼儿则会向教师告状,希望教师出面制止。

第二,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起来的,中、大班幼儿经过小班一年的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中班幼儿有能力将一件事完整地向他人讲述,大班幼儿更是能够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中、大班幼儿愿意与别人交谈,喜欢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幼儿园里,当幼儿发现有同伴做出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时,他们往往会向教师告状,并向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幼儿责任心和道德感的驱使。“他人违背规则”作为引起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起因,说明中、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感。班级里的规则常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幼儿会遵守规则并希望他人也能遵守规则。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形成最基本的道德感。对于成人的赞同与表扬,幼儿会出现开心、自豪等情感;反之,对于成人的责备与批评,幼儿会出现难过、羞耻等情感。因此,幼儿本着维护“自己”的规则的责任心和“检举”他人违背道德标准的道德感,会向教师“揭发”其他幼儿违背规则的行为。

第四,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在幼儿园里,或许在幼儿的眼里,教师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任何问题。幼儿对教师的依赖已经成了习惯,这也恰好成了他们“懒惰”的理由。当幼儿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常常向教师告状,想要通过教师的介入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而往往懒于自己想方法解决。

2.教师及幼儿园层面

第一,教师的“权威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教师要做到尊重幼儿的权益,以幼儿为主体。但遗憾的是,现在依旧有一些教师做不到以幼儿为主。一方面,教师是“权威”的立法者。教师的“权威性”决定了幼儿要处处听教师的话,否则就不是大人口中的“好孩子”了。幼儿以教师的话“唯命是从”,教师说对的就是可以做的,教师说错的就是不能做的。当有同伴做了教师口中的“错的事”,幼儿则会向教师告状。另一方面,教师是“权威”的仲裁者,幼儿深信教师的判断。幼儿常常向教师告状,希望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裁决。

第二,幼儿园的“规则化”。幼儿园里各式各样的规则成了中、大班幼儿告状的主题。中、大班幼儿常因“他人违背规则”向教师发起告状行为。幼儿园里有太多规则,每个幼儿都受其制约。幼儿的想法是“刻板”的,往往不懂变通,当同伴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考量,认为同伴就是做了不对的事情,因此立刻向教师告状。

四、教育建议

(一)共同制定班级规则,讨论惩罚与奖励的方式

针对“他人违背规则”这一起因,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时,可与幼儿一同商量,制定出全班幼儿都愿意接受的规则。同时,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违背规则的惩罚方式和遵守规则的奖励方式。惩罚方式要合适且有效,也应该具体化,让每个幼儿都能了解如果自己违背某项规则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教师在执行惩罚时,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保证自己的执行力,不要怕麻烦。奖励方式要起到强化的作用,除了口头表扬,还可以给幼儿一些物质上的奖励。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天放学前与幼儿一起总结,全天没有违背规则的幼儿可以得到奖励的小贴纸;每周放假前也做一次总结,整周表现好的幼儿可获得奖状。

(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自身利益受到侵犯”这一起因,教师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者在观察时发现,幼儿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向教师告状,如“我被推了”“××打了我的手”等。特别是中班幼儿,经常直接向教师告状,很少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对这类告状则常常以“忽略”或“敷衍了事”的策略来回应,但没有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依旧十分依赖教师。可见,只有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帮助幼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幼儿的此类告状行为。

教师可尝试开展一些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欣赏故事、表演节目等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独立意识,进一步让幼儿有想要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让幼儿了解遇到事情,要先想办法自己解决,当自己无法解决时,再向教师求助。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告状事件进行“情景再现”,和幼儿一同探索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中、大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因为生活活动中自由度最高,幼儿消极等待的时间也最长。在幼儿园里常常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幼儿吃完饭了,一部分幼儿还没吃完,吃完饭的幼儿在等待的过程中无所事事,与同伴发生争执,进而向教师告状。因此,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是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之一。教师需在每一个时间段向幼儿明确可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让幼儿随时都有“工作”可做,如向幼儿明确吃完饭后可以安静地看书、排队的时候可以一起做手指操等。

(四)多放手让幼儿自己解决,与幼儿一起想办法

研究者在研究时发现,中、大班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几乎没有用到“让幼儿自己解决”这一策略:中班教师使用此策略的比例仅占2.2%;大班教师使用此策略的比例更小,仅占1.1%。幼儿通过向教师告状,希望借用教师的身份,阻止或改变同伴的行为。教师要尽量少地利用自身的“权威”去直接处理问题,可以尝试放手,鼓励幼儿自己去解决。另外,教师也可以找一名幼儿当“小法官”,由他来处理这起告状事件。当然,这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置身事外,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处理方式,适时向幼儿提出建议。

(五)针对个别爱告状的幼儿,与其家长多多沟通

研究者与所调查的班级教师都有交谈。当他们得知研究者要观察的是“告状行为”时,总是会“推荐”个别幼儿,说他们特别爱告状。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这些被教师“推荐”的幼儿告状的频率确实会比其他幼儿高。于是,研究者建议教师可以与这些幼儿的家长多多沟通,了解这些幼儿在家的情况,同时了解家长的相关教育情况,鼓励家长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同伴解决问题规则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让规则不规则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