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幼儿搜集信息能力的策略
——以科学探究活动的信息搜集为例
2020-02-29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林艳芳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林艳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要求4~5岁幼儿“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要求5~6岁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可见,信息搜集能力是幼儿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自主学习、获取科学关键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搜集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之一,在提出问题阶段,通过搜集与交流信息,能拓展探究的范围及内容;在实验操作阶段,搜集和处理信息为探究过程提供数据,能保障活动的深入发展;在交流分享阶段,信息的整理、归纳是幼儿解释探究成果的有力依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纷纷提出幼儿搜集信息效率低的问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一线教师及家长进行了调查与采访。
一、科学活动中幼儿搜集信息的主要问题与现状分析
笔者曾围绕科学活动中幼儿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为何幼儿搜集信息的效率低?”有的教师说:“家长包办代替的问题十分突出,他们越俎代庖,帮助幼儿完成信息的搜集工作。有的家长很不重视,觉得这个任务不重要就不去做,所以完成率比较低。”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幼儿搜集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多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导致信息大量重复,资料不全面。”
同时,笔者围绕“你认为孩子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对部分家长进行了采访。家长的回答主要有以下三种。有的家长说:“孩子不知道要搜集什么,看不懂调查表,因此不感兴趣。”有的家长说:“最大的困难是孩子在搜集中半途而废,或者是玩好了才想起老师交代的要求,匆匆忙忙进行搜集和记录。”还有一些家长说:“搜集信息太花时间了,孩子累,我也累,所以我就好心代劳了。”
基于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行动主体上看,家长包办代替的问题突出
受限于认知水平,幼儿在网络设备的使用、文字阅读以及信息记录等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依靠成人的帮助才能完成搜集信息的工作。但是,本应作为孩子搜集信息的指导者和支持者的家长,往往由于不重视或理解错误,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搜集信息、搜集的信息有何用处,更有部分家长认为指导幼儿搜集信息太耗时,导致家长包办代替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从搜集目的上看,计划性差,局限于信息的表面积累
幼儿在搜集信息之前,对“我要搜集什么?怎么搜集?”等搜集目的、方法不明确,常常看到什么就搜集什么,计划性不强,随心所欲,导致搜集的信息五花八门。如在搜集各种各样的鱼的信息时,中班幼儿几乎将河里、海里能看到的所有生物的信息都纳入搜集范围,不会甄别信息是否与搜集目的相关;甚至有的幼儿一到户外就将搜集目的忘得一干二净,自顾自地玩去了。
(三)从搜集途径上看,渠道单一,得到的信息良莠不齐
一说到信息搜集途径,大家想到的几乎都是网络搜索。诚然,网络的高效、快捷,是大众日常搜集资料的主要途径。但过于单一的途径,导致幼儿搜集的信息重复率高,同时缺乏亲身体验与感知,存在照本宣科的倾向。同时,网络信息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易造成幼儿的错误理解。
(四)从信息的利用上看,重信息获取、轻信息整理
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常看到,在展示幼儿带来的资料时,教师将实物、图片、调查表、文字符号等随意分布在活动室中,尽管看起来琳琅满目,但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不利于幼儿养成信息条理化的习惯,也很难让幼儿从这些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鱼类”中,如果一股脑儿地将鱼的各类信息混杂在一起,就会使幼儿无法对鱼类特征形成系统、有序的认知。
二、在科学活动中提高幼儿搜集信息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幼儿从“被动搜集”向“主动搜集”转变,萌发主动搜集的意识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去搜集自己想知道的信息资料,真正参与搜集过程,从非自发性搜集走向主动搜集。
首先,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培养幼儿对信息搜集的认同感与参与感。笔者所调查的科学活动中,主要是教师发布指向性明确的搜集任务,幼儿主动搜集的热情不高。其实,教师可以启发幼儿围绕搜集任务思考“我想知道什么?”等问题,这样幼儿既了解了信息搜集的目的,又能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信息搜集,增加对搜集信息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如在大班科学活动“鱼类”前,教师事先和幼儿谈论“关于‘鱼类’我想知道什么?”,幼儿纷纷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表1”)。通过思考、发问和猜想,幼儿将搜集任务内化成自己的搜集需要,带着猜想在搜集中主动进行调查取证。同时,在信息的查找过程中,幼儿可能又有新发现、新兴趣,会产生新的搜集问题,进而推进二次搜集信息的进程。
表1 大班“鱼类”信息搜集内容
其次,教师应引导家长支持幼儿主动承担搜集任务,指导幼儿自主搜集信息。幼儿由于心智发展尚不完善,且搜集任务多在幼儿园活动以外的时间完成,所以需要家长的参与、帮助和跟踪。但是,这绝不代表家长就可以包办代替。教师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信息搜集观,使其真正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与教师共同支持幼儿主动承担搜集任务,养成幼儿自主搜集信息的习惯。
(二)引导幼儿从“盲目搜索”向“计划搜集”转变,提高信息搜集的效率
1.搜集什么资料?——明确搜集内容、方法,有重点地获取信息
如果说明确的搜集目的是幼儿搜集信息的“指明灯”,那么,具体的搜集内容和可操作的搜集方法则是幼儿搜集路上近在咫尺的“引路人”。幼儿需要厘清具体的搜集内容、资料类型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搜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关于“鱼类”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搜集什么信息?”“用什么方法收集?”“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记录?”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这样幼儿在搜集时内容明确、方法直接:他们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来了解鱼的外形特征,通过投喂来记录鱼的食量,通过测量获得鱼的成长数据……幼儿能够迅速搜集到有价值的资料。
2.去哪里找?——拓宽搜集途径,保证信息质量
搜集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受思维水平的制约,幼儿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的是直接观察、体验。如果再辅以从不同途径所获得的信息,那么各种信息之间相互验证,会使得幼儿搜集的信息更为完整、准确。我们应尽可能支持幼儿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向更为广博的空间,实地搜集事实证据,交流、倾听多方的声音,拓展对事物的认识,并逐渐认识到信息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1)实地考察。在科学活动中,实地考察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最直接、最具体的途径。如在调查各种各样的鱼的活动中,当幼儿专注地比较河里的鱼身上的颜色时、当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看到的水族馆中鱼的种类时,他们既在搜集信息,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探究。
(2)网络查阅。网络是当下幼儿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如在搜集“鱼类”资料时,幼儿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知识、图片等,并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展示。
(3)书刊阅读。书刊也是幼儿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供幼儿阅读的资料包括绘本、科普读物、杂志、报纸等。这些载体的信息更加权威,幼儿经常浏览、翻看,可有效拓宽知识面。
(4)与成人交流讨论。幼儿通过与富有经验的成人交流讨论,聆听对方的观点,能实现对所关注问题的信息搜集。例如,幼儿经常就所感兴趣的鱼的问题与成人进行交流:“这是什么鱼?它有什么本领吗?”……
3.如何分工?——灵活选择个体、小组、亲子形式
搜集信息活动的组织,可根据搜集内容的范围、难易程度以及是否能引起幼儿个性化的想法等,灵活选择个体搜集、小组分工搜集、亲子搜集等形式,引导幼儿通过与同伴、家长的密切合作,统筹各方资源,实现更佳的效果。
明确以上几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制订搜集计划(如“表2”),以明晰搜集流程,提高幼儿的计划能力,保障信息搜集活动的有序开展。
表2 大班“鱼类”信息搜集计划
(三)引导幼儿从“照搬信息”向“条理表征”转变,促进信息条理化
1.引导幼儿合理记录,用记录帮助幼儿表征、传达信息
记录是信息的有效载体,是搜集过程中的思维表现,也是幼儿信息交流的重要依据。记录方式主要有表格记录、图像记录、语言记录、照片记录和自制图书记录。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帮助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
中班幼儿在搜集信息过程中目标性不强、坚持性不够,表格的记录方式能使中班幼儿将分散的注意力聚焦在核心问题与内容上,使信息搜集过程更高效。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时要尽量简洁、易懂,使之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大班幼儿对信息的记录更个性化、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宜弹性设置记录空间,支持大班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记录符号,使他们的记录变得丰富多样。如在大班“鱼类”资料的搜集过程中,有的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并将记录表制成小画册;有的幼儿将鱼成长的各个阶段进行拍摄,由家长制作成短视频或课件;有的幼儿以符号、数字的形式在记录表上记录。
2.引导幼儿进一步加工信息,使信息条理化、结构化
搜集完信息之后,幼儿会发现大量的信息置于眼前。如何梳理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呢?这就需要幼儿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在思考中逐步学会将信息进行比较、分类和概括,锻炼自身的信息加工能力。
教师可以设置“信息分类墙”或“大图表”,将一部分图画、图片、文字等资料粘贴在相应的栏目里,分门别类地进行展示。如“鱼类”资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资料按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特殊本领、繁殖等类别进行分类,然后逐一将资料贴到“大图表”下方相应的格子里。另外,教师可以把一部分实物、材料投放在饲养角或活动区,供幼儿欣赏或继续喂养、探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信息导图”,帮助幼儿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概括,使幼儿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获取更为有序、完整的关于“鱼类”的经验(如“图1”“图2”)。另外,笔者还组织幼儿召开“信息发布会”,通过个人或小组发布信息,对搜集过程和搜集结论进行分享。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对搜集而来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论证,还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启发,在信息共享中不断丰富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
图1 “鱼的特殊本领”信息导图
图2 “鱼与非鱼”信息导图
实践证明,信息搜集能力对幼儿科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搜集信息时经历着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制订搜集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搜集,在信息的整理过程中得出结论或产生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将启动新一轮“计划——搜集——应用”流程。幼儿在如此螺旋式上升过程中能获取更全面的科学经验。久而久之,幼儿会养成良好的搜集信息的习惯,并随着自身信息加工能力的提升,在各类信息之间逐步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