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小儿回- 结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2020-02-28张黎明钟树兴吴斯瑶吴湫滢郭红梅
张黎明, 钟树兴, 吴斯瑶, 吴湫滢, 郭红梅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超声科, 广东 东莞523002)
肠套叠是临床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一段肠腔内, 致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1]。该病多发于2 岁以下幼儿, 以回-结肠套叠多见, 即回肠套入结肠内, 主要表现为发热、 呕吐、 腹痛、 哭闹不止、 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2]。 X 线空气灌肠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 但是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而仅仅凭借体征检查较难诊断该病。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伤、 无痛苦的临床手段, 易被患儿及其家属接受[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对小儿回-结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8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就诊的118 例疑似回-结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8 例, 女50 例; 年龄3 个月~6 岁, 平均 (1.25 ± 0.58) 岁; 发病时间3 h ~3 d, 平均 (25.66 ± 3.18) h; 经X 线空气灌肠复位证实的肠套叠为90 例 (其中87 例复位成功, 3 例复位未成功; 1例经手术证实为米克尔憩室炎伴肠粘连所致的肠套叠, 2 例手术证实为肠息肉所致肠套叠)。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①患儿存在哭闹、 阵发性腹痛等临床表现; ②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 ③患儿监护人或家属知情并陪同。 排除标准: ①腹部有压痛、 反跳痛、 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②疑似肠坏死者; ③存在先天性疾病者; ④合并感染及器官功能衰竭者。
1.3 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超声检查: 患儿取仰卧位, 应用Philips HD7 型超声诊断仪 (常规使用探头频率7.5 MHz 的高频探头,需要时可用探头频率3.5 MHz 的低频探头) 广泛扫查, 至腹部包块时行纵、 横及斜切扫查, 遇到肠胀气患儿可通过侧腹部冠状检查, 患儿配合体位改变实时观察病灶情况, 清晰时记录位置, 并测量 “同心圆征” 中心圈和外圈、 “套筒征” 直径、 包块大小, 然后行X 线空气灌肠, 使用JS-628E 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在Thumid-800t 多功能X 光机透视下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操作前透视观察肠腔内是否存在气液平面、 腹部是否存在膈下游离气体, 并摄取腹部立位片。 若宽大气液平面存在即提示肠梗阻, 需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或低气压复位; 若游离气体存在即提示有肠穿孔的可能, 为空气灌肠复位禁忌证。注入空气后, 先确定有无肠套叠以及套入位置, 出现肠套叠时, 充气结肠内可见形态各异的包块影, 多为马铃薯状、 倒杯口状和巨大息肉状。 随着注入空气的压力慢慢升高, 结肠套入部分逐渐往回盲部移动, 最终回到小肠处即为复位成功, 小肠内大量充气即为标准表现, 同时分别在常规腹部立位、 发现套入部分、 肠套叠复位成功或失败这三个阶段摄片, 记录相应的压力值, 并复查超声及随访。
1.4 评价指标 观察并比较X 线空气灌肠结果和超声检查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 线空气灌肠结果 经X 线空气灌肠未见肠套叠征象者17例, 占14.41% (17/118); 未经X 线空气灌肠仅服药观察未见异常者9 例, 占7.63% (9/118)。
2.2 超声检查结果 118 例患儿经超声提示同心圆征位于右侧腹者105 例, 经X 线空气灌肠证实87 例为肠套叠, 符合率为82.86% (87/105); 位于左侧腹者13 例, 经证实3 例为肠套叠, 符合率为23.08% (3/13); 超声诊断右侧腹的符合率高于左侧腹,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658, P =0.000)。 118 例患儿中同心圆包块直径>30 mm 者90 例, 均被证实为肠套叠,符合率为100.00% (90/90); 直径<30 mm 者28 例, 经证实仅2 例为肠套叠, 符合率为7.14% (2/28); 超声诊断同心圆包块直径>30 mm 的符合率高于直径<30 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89, P =0.000)。
3 讨论
肠套叠多由于肠蠕动的节律性发生紊乱、 肠系膜过长、 回盲部活跃等原因引发, 与饮食存在一定联系[4]。 该病病情进展迅速,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患儿将于数日死亡。 研究[5]显示,致死原因常为鞘部肠管持续痉挛, 导致套入处肠系膜血管严重受压, 进而出现肠管供血障碍、 肠壁水肿甚至坏死、 休克, 最终导致患儿死亡。
一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一段肠腔内, 多为顺行性, 表现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 最里面的肠管、 中间的套入部分以及最外面的套鞘所构成的特殊解剖结构, 形成了超声检查的特征性图像。 行纵切检查图像显示为多层同心圆, 外表轮廓完整光滑, 呈高回声, 其中内侧呈厚而均匀的环形低回声, 最内侧呈不规则弱回声与偏高回声, 中心部位为强回声或混合回声, 称为 “靶环征” 或 “同心圆征”[6]。 小儿肠套叠超声检查表现为腹部低回声, 显现边界清晰的肿块, 同时存在“套筒征” 或 “同心圆征” 等典型特征, 再与患儿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相结合, 即可诊断肠套叠[7]。 值得注意的是, 临床常有超声发现同心圆征疑为肠套叠的患者, 而X 线灌肠为阴性,分析原因可能是不稳定性肠套叠的影响, 不稳定性肠套叠是由于相邻的两段肠管套在一起, 所以呈现出肠套叠典型特征, 虽然发生肠套叠的部分可引发肠梗阻症状, 但尚未导致局部管壁血行障碍。 不稳定性肠套叠除了具有肠套叠的典型特征, 还有其特有的声像图特点, 如肠套叠直径较小、 套入肠管长度较短、 包块附近肠蠕动频繁、 肠内容物少、 肠管无僵硬感、 部分患儿肠内容物出现水样无回声等, 临床可根据独特特征进行鉴别[8]。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X 线空气灌肠未见肠套叠征象者17 例, 占14.41%; 未经X 线空气灌肠仅服药观察未见异常者9 例, 占7.63% (此两类患儿可能均为不稳定性肠套叠); 超声诊断右侧腹符合率比左侧腹高, 超声诊断同心圆包块直径>30 mm 符合率比直径<30 mm 高。 这提示超声检查用于诊断肠套叠, 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超声诊断小儿回-结肠套叠价值显著, 诊断符合率较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