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时间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2020-07-20张卫梅李华娟
张卫梅, 李华娟
(茂名农垦医院 神经内科, 广东 茂名525200)
临床调查[1]显示, 有60% ~80%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形成血栓或发生脑梗死, 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 缺氧从而发生功能障碍。 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 约有7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后遗症会带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也会带给家庭和社会严重的负担。 脑卒中发病急、 病情进展较快, 发生后应该第一时间开展抢救, 以减少患者后遗症的发生, 因此, 国外学者提出了时间就是大脑的概念[2], 着重强调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保证患者脑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探讨就诊时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接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 例, 其中男性78 例, 女性72 例, 年龄45~72 岁, 平均年龄 (53.23 ± 6.24) 岁。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均符合 《神经病学》 (第7 版) 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 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其中合并高血压85例, 心脏病36 例, 高血脂症52 例, 糖尿病56 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入院就诊时间分成三组, 分别发病后<6 h 入院23 例、 6 ~24 h入院56 例、 >24 h 入院71 例, 分析患者入院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总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6 h 是最佳的治疗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能够让脑组织恢复或尽可能恢复到原本的功能。 临床上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 h 内开展溶栓治疗称为超早期治疗。 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的3 h 内开展溶栓治疗, 能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挽救濒死的脑组织细胞。 而对于入院超过6 h 的患者, 如果颅脑CT 检查显示为阴性, 可建议进行溶栓治疗, 避免脑梗死的范围进一步增加。
1.3 评价标准 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全国卒中防治指南中的标准进行评价: 治愈: 昏迷的患者恢复正常的意识, 能够清楚与人沟通交流, 可正常进行日常生活, 无需他人帮助, 瘫痪的肢体肌力恢复至Ⅳ~Ⅴ级; 有效: 患者意识清晰, 但是交流和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Ⅱ~Ⅲ级; 无效: 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无法自己独立生活, 瘫痪肢体肌力无改善, 或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6 ~24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 >24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75%。 >24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6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表1 就诊时间与治疗预后的关系 [n, n (%)]
3 讨论
研究[4]显示,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预后与就诊时间有重要关系, 可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3 ~4 h,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将时间窗放宽到6 h。 患者出现脑卒中会破坏脑组织功能,通过有效的治疗能够改善预后, 避免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受损。缺血程度和时间是脑细胞受损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脑卒中患者的就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患者发病后的就诊时间。 患者出现脑组织缺氧以后, 会发生ATP 丢失, 从而改变ATP 依赖的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的改变会促进神经细胞的凋亡, 尤其是钾离子通道的改变。 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6 h。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有47.33% (71/150) 的患者发病超过24 h 才入院就诊接受治疗, 这与王福东等[5]的研究中提出的45.78%大致相同。 本研究中发病6 h 内进入医院就诊的患者只有15.33% (23/150), 6 ~24 h 入 院 就 诊 的 患 者 为37.33%(56/150), 这与当地的交通情况、 患者生活水平和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有关, 而无法及时入院就诊对治疗预后有较大影响。
3.2 缩短抢救时间能够改善治疗预后 早期开展溶栓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确认有溶栓适应证, 那么治疗时间窗就非常重要。 相关研究[6]显示, 发病后6 h 发生溶栓出血的几率为25%, 6 ~8 h 为53%, 表明超过6 h 接受溶栓治疗, 更容易发生出血。 正因如此, 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开展争分夺秒的抢救。 可为患者开展绿色通道检查、 治疗的一系列服务, 让其尽早接受治疗, 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 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7]。 本研究结果显示, <6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6 ~24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 >24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75%, >24 h 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6 h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在时间窗内开展治疗能够尽可能恢复脑组织功能, 缩小梗死病灶的范围, 从而改善预后。
3.3 重视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研究[8]显示, 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无法干预因素, 如年龄、 遗传因素等, 人体的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种是可干预的因素, 如合并糖尿病、 高血压、 心脏病等。 本研究中, 合并高血压者85 例、心脏病36 例、 高血脂症52 例、 糖尿病56 例, 表明合并循环系统疾病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对此, 要做好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和年龄高于60 岁患者的健康教育, 可进行疾病知识宣传, 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加强社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先在社区人群中开展体检和化验, 筛选出高危人群, 对这部分人群进行重点教育和定期复查, 积极治疗合并疾病, 叮嘱患者合理饮食,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二级预防: 对可逆性脑缺血发作尽早开展诊断和治疗, 避免发生脑卒中。 三级预防: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脑血管疾病, 应立刻入院采取正确的治疗, 延缓疾病的发展,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让保留下的神经功能细胞发挥最大的残留功能,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教育程度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受教育程度越低,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也就越低, 患者对于及时治疗的概念就越模糊, 对于这部分人群,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患者能够了解疾病的症状和尽早治疗的重要性。
3.4 识别脑卒中症状, 加强健康教育 脑卒中已经成为国内导致成年人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与心脏疾病、 恶性肿瘤并列成为当今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9]。 即便是抢救成功的患者也会有很大几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 发生重度残疾、 完全丧失劳动力者约占20%。 因此, 想要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就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从而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疾病的认识程度。 在生活中远离危险因素, 让患者家属可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态, 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举动、 行为和言谈, 一旦发现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 头晕恶心、 视力模糊等情况, 要立刻安排老年人入院接受检查和治疗, 尽可能不要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从而改善治疗预后。
综上所述,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越早入院接受治疗,预后越理想, 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