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2020-02-28杨惠元

经济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就业观毕业生人才

文| 杨惠元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人才储备的重要部分,属于社会的较高层次人才,其就业与创业情况是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指出要保障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当前的就业体系,促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高质量就业。

伴随各大院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累积增长,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创业情况成为国家与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2000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为100万,而二十年过后,人数已经突破800万,这无疑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研究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状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一般来说,高校是毕业生群体们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输出大量毕业生人才,其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与人才求职、创业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调查显示,有80%的毕业生都希望高校能够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然而,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过度“求全不求精”,导致毕业生进入社会缺少特色竞争力,难以满足市场专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虽然会组织就业、创业培训,但流于形式,缺乏毕业后追踪与心理辅导,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足,造成结构性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用人单位人才储备观念落后

用人单位的企业组织文化和领导风格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在职情况,部分单位仍存在“重利益轻人才”的特点,把对高校毕业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视为单位的成本而不是投资,更倾向于雇佣有相关经验的求职者,而缺少人才投资储备意识与有效的晋升机制,甚至有的用人单位侵占毕业生应有的合法权益,让毕业生利益受损,导致高校毕业生雇佣率低,满意度也低。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有失偏颇

高校毕业生属于高素质人力资源,大多数拥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加强了信息的共享与传输,但是毕业生往往因缺少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深刻,缺乏实践能力,自我认知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扑面而来的虚假信息所吸引,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或过分自信盲目跟风创业。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发挥高校培训作用,树立科学就业观

高校是毕业生知识与能力培养,价值观确立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指导作用,提高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首先,高校应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规范毕业生就业发展渠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在经费与指导教师配置上给予充分支持,提高就业与创业指导人员的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再次,满足市场需要,及时调整高校的教学内容,培育技能性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构建完善实习制度,接轨就业市场

高校、用人单位、政府三方构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制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积累工作经验和能力,引导毕业生与市场接轨,比如,对于有创业兴趣的毕业生,高校可以与企业、政府接轨,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孵化器基地,让高校与企业项目合作,引导毕业生学习优秀的创业经验并参与其中,提高创业能力。

对于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大学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实习岗位,让企业成为毕业生能够成长的实习基地,将实习落到实处。比如,借鉴校友市场、勤工俭学等等,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创业方向,适应市场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

提高对高校毕业生的培训与创业政策扶持

创业不仅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为市场创造就业机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专业能力、资金供给、经营场地、寻找商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既需要自身拥有专业能力,也需要高校和政府指导培训和创业政策的扶持,如政府的创业金支持和担保贷款,高校的创业讲座等,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

小结

综上所述,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既是毕业生的迫切需求,又是解决社会劳动力供需矛盾的重要一环,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都应该主动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机会,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观,通过培训指导、政策扶持,用工市场优化等方式,不断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技能,推动我国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观毕业生人才
人才云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