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2020-02-28唐洪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刘 涛 官 芮 唐洪涛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内江 641000)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会议为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我国专业课程教育的现状

尽管现代社会涌现出五花八门的专业课程,但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少之又少。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思政教育的情况比较乐观,大部分学生还是积极主动拥护党的纲领,坚持党的路线,热爱祖国和人民,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也有一些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在思想上受到了冲击和打击,政治思想开始动摇,逐渐形成了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更为严重的甚至加入了一些邪教组织对社会进行报复。因此,加强思政教育是各大高校都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基本内涵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持续加强,其他各门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同向的基本内涵

政治方向要一致。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在政治教育上始终要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这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要素。政治核心就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应该以社会主义价值为主线,坚持思想信念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协同教育。

指导方向要一致。各专业的学生在思政教育的指导方向上要保持一致。指导方向的核心在于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在马克思思想的指导下,使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协同育人。

育人方向要一致。各专业的主题教育必须与思政教育在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育人的核心在于要培育什么样的人。那么高校到底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呢?必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来担负起我国社会建设的重任,而高校作为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基地,应该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四有”新人,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培育,思想道德建设更加重要,要将一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地培养出来,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2.同行的基本内涵

同行的基本内涵在于才与德的同行。当代社会经常会爆出某些高校的丑闻:某某高校教师为满足一己私利,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某某高校校长与女学生有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某某高校教授利用所学知识制造反社会武器报复社会等。也有一些令人暖心的新闻:某流浪汉捐出毕生的积蓄,资助某贫困地区学生;某清洁工工作时拾获巨额现金,在原地等失主一整晚;某出租车司机为救落水青年奋不顾身跳进河里,却不要一分钱回报等。相比之下,那些学识不浅的人做着衣冠禽兽的事,而没有高学历的普通人却做出了不普通的事,说到底是因为教育的才与德不匹配。面对这一社会现象,高校应该在培养“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德”的教育,让二者积极融合、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在步调上保持一致,并驾齐驱,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上将思政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优良品格。

三、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育发展型和创造型人才的主阵地,更要强调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部新出台的若干意见里指出,要加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综合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让学生能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和更美好的人生。因此,教育部大力推行以“课程思政”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它不是增开一门课或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把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2]。

(一)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作是盐,不同的专业课程比作是不同的食物,而思政教师则是厨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厨师做饭离不开盐,盐让不同食物的味道更好地散发出来,给人们带来舌尖上的享受。但是如果盐过多或者过少,则会令人“齁”的慌或者食之无味。思政教师也是如此,要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时刻保持清醒正确的政治认同。因此,将原本开设的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重新整理,注入新的活力,就像是把盐撒进食物中,虽然没有颜色也没有任何视觉上的变化,但是在味觉上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也是如此,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盐,人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没有了思政教育,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无法想象。因此,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将专业课程融入到思政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的客观需求。思政教育是马克思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其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难懂,理论性强,学生往往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在对这门课程作教学评价时,学生掌握的是理论知识,脱离实际,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政教育不再单纯的是通过思政课堂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专业知识、真实的案例,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为我国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的可行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如果一个人有着很好的专业技能,却没有高尚的思想道德,那么这个人不能说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可行的,是科学合理和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是政府大力支撑的一项工程。总书记提出“协同育人”之后,各大高校纷纷响应,积极开展试点,党和国家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撑。各大高校按照“各门学科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老师都有育人职责”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徳教资源,主动在专业课程中探索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改革,搭建完善教育平台,将“传授知识”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育人教育。

其次,学生作为受教主体,在18岁这个年龄段正是退却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接受正确的思政教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逐渐加强,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这时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知识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双重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年轻人越来越多,高校教师也逐渐由80后的年轻人担任。这些年轻的教师思想开放,与时俱进,有着较强的课堂参与精神,对于新兴的电子产品得心应手,现代科技操作熟练,善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条套框框,将传统的专业知识用新时代的教学手段表现出来,并将思政元素贯穿其中,极大地增加了“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五、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的实施途径

高校专业课程是学校的主体课程,是学校要培育什么样人才的主题方向。高职学校专业课程能够为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学科基础和丰富的背景,带给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强大的科学力量[3]。而如何将这些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是我国高校育人中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上曾说:一个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首先,专业课程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思政水平,规范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专业课程教师要提高自己思政课程的设计能力。一堂课是否生动有效,和教师设计的课件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设计的课件丰富有趣、引人入胜,学生自然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若教师设计的课件空洞乏味,照本宣科,学生自然浑浑噩噩,开小差,教学质量差。思政教育作为一门枯燥难理解的学科,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对专业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4]。再次,专业课程教师应提高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专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哪里有所欠缺,哪里是优势,更要观察学生最近的思想状态,了解其兴趣爱好、感情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利用有效的思政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专业课与思政课结合的育人范围,有效进行思政教育。

(二)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思政教育

在教学体系的构件上,要以思政教育为统领。我国各大高校在学院课程的设计上,一般都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两大体系。专业课根据专业不同而各不相同,这是一所学校的亮点与特色所在之处。公共课包含英语、思政等,是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能够在各种不同专业中起到教育性,因此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应以思政教育为统领,围绕这个中心来构建。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以思政教育为核心。在传统教学中,我国各大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育专业性技术人才,而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两者之间虽然互不冲突但也毫无联系。而现在的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且思政教育成为核心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上,要将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思想抱负融为一体,在教育中通过各个环节共同影响,共同作用,实现高校人才成“人”又成“材”。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思政教育为主线。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中提取思政元素,但“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教育这一领域肯定不如专业思政教师理解得更透彻,就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来说,单纯地依靠专业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收效明显不大。而思政教师则长时间从事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课也了解不深,因此在思政课堂上插入专业知识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专业教师要与思政教师积极沟通,形成合作,集体备课,共同商讨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成立思政教育研讨办公室,定期交流研讨学生近期的思政教育成果。这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师完善课堂内容,思政教师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同时也加深了思政教师对学生专业课的了解,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上,要以思政教育为主题。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能够提供反馈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为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能够促进教师、学生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把思政教育融入在教学评价中,是对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成果的直接反应。高校的目的就是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学生的获得感就是检验高校教育的试金石。思政教育涉及了各门学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评价的普遍性和原则性,这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以后指明了方向。

(三)加强课堂、实践管理

我国高校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大一的学生往往可以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有事提前向老师请假;到了大二大三,就放松自己,逃课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包括专业课;到了大四更是目无尊长,学校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教师的纵容。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主动地去管理学生,发现学生一些不良的习惯或行为时,应指出来并帮其纠正,将思政元素教育融入到平时的细节中去,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懂礼貌、重师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将正确的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和动脑思维,通过主动参与探索、主动思考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教学方式[6]。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如果能穿插一些思政元素的教育,那么会加深学生的印象,使正确的政治观念、标准的行为准则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大脑里。

六、结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社会的发展需要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育人为本,育德为先,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和形成。而高校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人才培育的大本营,肩负为整个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任。“教不严,师之惰”,高校教师则是社会发展的引路人,更应当以身作则,不仅要将专业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将思政元素顺其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润物无声地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有着更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政治素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真正为社会培育出具有高科学素质和高道德素养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