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0-02-28张明净
□ 文| 张明净
银行信贷业务收入主要指银行的主要经济收入,信贷风险常常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出现。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减少或防范风险。银行信用风险大,信贷风险大。信用风险具有扩散发展的特点,往往会影响其他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继而收取本金和利息,赚取利润的行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则是指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是指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由于受到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按时还款,从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类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或不利变动,从而导致衍生工具的价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随着银行业的发展,这些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会给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带来巨大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被称作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贷款到期时无力偿还本金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商业银行在放贷前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且在风险事件发生时也不具有完备的风险补偿能力。因此在信用风险发生时,银行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或信息系统的缺陷导致其产生损失的风险。从覆盖面来看,操作风险几乎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之中。从损失事件来看,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与其总资产规模息息相关。从发生的地区分布来看,操作风险一般都会发生在风险管理薄弱的地区。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贷款标准不够清晰明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相对落后,信贷风险量化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商业银行贷款标准还不够明确,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受贷人和受贷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标准,都是由信贷人员进行判断,虽然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贷款规章制度,但是贷款标准准确度不够,与银行信贷办理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异,导致贷款投放的准确性出现偏差。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使用的是用户评级制度,根据用户的评价级别,确定用户的贷款额度,具有很明显的主观意识,科学性不足,银行信贷审核过程中,对企业真实情况没有准确的判断,导致信贷风险的增加。
企业经营存在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企业,企业的经济活动,本身就带有各种风险,例如,投资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也是银行产生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很多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没有做好市场调查,盲目扩大生产,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通过信贷办理流程,对企业进行各项资质的审核后发放贷款,企业获得资金后,使用方式发生了改变,将资金投入到风险较高业务中,由于投资失利,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会继续向银行申请贷款,造成恶性循环。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的经营管理与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银行不开展信贷业务,银行本身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上的风险,风险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风险的级别不同,银行不可能规避所有的风险,在信贷业务办理时,要核实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尽可能的降低信贷风险,银行要想获得经济收益,要不断地办理各项业务,方可保证自身的稳定安全的运行。
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水平较低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目前,我国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人数较少且水平较低。这一情况主要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二是信贷从业人员没有意识到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应对当今银行业复杂多变的情况
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机制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配备一个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在贷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对目标客户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充分了解借款人的有关情况。在贷中阶段,商业银行应建立一个完备的监控体系,实时监控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在贷后阶段,应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做好有关风险的转移。
增强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视
在现如今的经济背景下,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商业银行势必要扩大自己的业务量,但一味追求业绩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首先应该对信贷风险管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从事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更应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提升研判信贷风险的能力。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信用风险管理团队
在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信贷风险管理团队。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主动学习国外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挑选出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扎实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针对信贷风险管理人员自身,更需要顺应大数据发展的趋势,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营造良好的信贷业务环境。
与时俱进发展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银行业的组织架构也随之改变。因此商业银行应顺应经济发展,建立包括信贷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这四个方面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力争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不断健全商业银行内外部监管制度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管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两个部分。为了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必须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内部的审计人员也需要熟练掌握各审计方法,依靠客观的数据和事实进行判断。在外部监管方面,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信贷业务的范围作出硬性规定,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作出指引。
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监督管理的作用价值
政府部门要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银行为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政府为银行提供监管服务,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业务,企业必须符合贷款标准,各项数据符合银行的贷款要求,银行才可以进行信贷服务,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注入资金。
为了维护银行利益,政府要针对性的建立融资监督管理部门,全面监督管理政府担保企业贷款资金利用情况、还款情况、企业经营状况等,强化资金使用效果,督促企业遵守信用,有效控制银行信贷风险。
有效预防信贷风险
在信贷期间,银行需要实行风险管控措施,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信贷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了解受贷企业状况,与信贷部门进行沟通,确认企业资质。在借贷前期,完成借贷风险的控制,贷款投放前,进行复核管理,确保信贷投放的准确性。信贷主管要及时的进行信贷资金的预算,在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协调沟通,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信用企业要适当的延长贷款期限,在信贷业务办理时,跟踪银行信贷办理流程,避免银行操作风险上的问题。
结束语
总之,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资产业务,在日常经营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近些年,随着不良贷款金额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综合考虑各方影响因素,打破传统的业绩第一的观念,制定合理可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信贷业务与信用风险管理相辅相成,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促进银行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