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山西特色脱贫和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径探析

2020-02-28张丹丹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西攻坚群众

张丹丹

(大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1]是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脱贫”进行统筹规划和战略安排,落实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创造了我国脱贫史上的辉煌,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山西囿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等,经济发展较为欠缺。作为我国的资源大省,山西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下,山西的“中医药抗疫”不仅支援了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三市的医疗救治工作,而且实现了本省本土确诊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不仅如此,山西脱贫攻坚的脚步也没有停下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正确指引下,山西脱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和重大成效,向全国彰显了山西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一、疫情之下山西特色脱贫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实然成绩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积极谋划部署下,山西扎实推进各项减贫措施深入开展,取得了重大成就。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山西省政府始终把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完善疫情防控新举措,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工作。当前疫情之下,山西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实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在山西疫情防控的严密阶段,城乡社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暴露出了山西基层治理存在的弊端,但是相关部门联防联控,紧急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筑牢了疫情之下人民的生命安全线。在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形势下,山西基层治理呈现新格局,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不断向强起来、实起来迈进。

在疫情的压力下,山西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关系着全国脱贫攻坚的大局。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本来存在着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燕山-太行山,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即便如此,在党中央和山西省政府的积极努力下,目前山西58个贫困县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贫困村庄通电通网,危房得到改造,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一系列生存、生活问题。疫情期间,山西晋城、忻州等地基层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开展线上问诊、为封闭小区送菜送药、为居家隔离人员代购等方式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除此之外,山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交通建设。长治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成后将是联系山西境内黄河、长城、太行山的重要交通要道,日前已复工复产。长治市把沿线旅游景点通过旅游公路有效串联起来,实现了交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改善交通面貌,推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助力人民增收。

疫情之下,山西迎难而上,狠抓疫情防控和转型发展工作。“今年一季度,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6项好于全国,1~4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过去年同期水平”[2],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山西特色脱贫和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壮大

山西省政府和各级部门持续不懈努力,不断探索脱贫新模式,积极开展文化脱贫、产业脱贫,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疫情之下,山西各地借力网络,开展“云直播”“云观光”“云销售”,使山西特色产业实现了更好地“走出去”的目标。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十分关心大同市云州区的黄花产业。“2011年,云州区委、区政府将黄花产业确定为‘一区一业’主导产业。”[3]随之黄花种植规模日渐扩大,并且辐射带动了其他产业(比如“观光农业”),助力农村贫困户脱贫成效明显。直到今天,以黄花为媒介已经形成了23个乡村旅游点,是大同推动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疫情期间,大同黄花菜也通过网络渠道出现在了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上。

山西忻州地区传统工艺也助力我省脱贫工作。忻州“拥有五台山佛乐、定襄面塑、代县剪纸等国家级非遗15项、省级非遗52项、市级非遗130项”[4],借助“非遗+扶贫”模式,景区和企业开展合作,对非遗人员加以培训,引领带动家庭脱贫。忻州充分发挥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也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山西运城夏县也培育了“夏乐西瓜”这一颇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由于今年疫情原因,“夏乐西瓜”的销量受到了影响。于是5月11日,夏县举行了“夏乐西瓜”推介会,还通过抖音直播平台网上销售,甚至夏县副县长也为人们直播带货。夏县通过合作社为瓜农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艰辛的尝试和努力,使得“夏乐西瓜”成为了走俏产品,并逐渐成为当地优势产业。

山西吕梁岚县同样靠着“土豆产业”通过了脱贫验收。他们摸索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量土豆品种,逐渐完成市场替代,并对种植员加以技术培训,使土豆快速成为岚县主导产业。土豆基地不仅带动了“土豆花”观光业和周边农家乐的发展,而且餐饮业也拓展出“土豆宴”。岚县不断完善土豆产业链布局,为岚县的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此外,还有吕梁兴县的“中药材产业”、运城万荣的“混凝土外加剂产业”等等。疫情之下,山西通过产业扶贫,并结合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等形式,为广大贫困地区增收保收,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使农村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三)相关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际,山西已经建立起扶贫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山西各县市积极出台相关制度,帮助被疫情冲击的企业度过难关,保障人民就业。晋中市前不久就出台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度难关的十条措施》,积极助力企业复工复产。[5]即使今天疫情防控依然面临较大的境外输入压力,然而山西各地始终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脱贫攻坚不掉队,加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制度建设,为打赢这两场硬仗提供制度支持,做到有法可依。

山西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越来越明确、监督体系越来越严格、对扶贫责任人的考核体系也越来越全面,一整套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贫困地区的基层治理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得到明显增强,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发挥出了巨大的领导作用。2018年以来,山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发放46.64亿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产业振兴。[6]2019年山西出台《关于建立全省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构建了“2+9”工作体系[7],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力保障和重点帮扶困难职工。此外,相关养老制度陆续实施。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还组织了近五万名驻村帮扶干部,推动第一书记精准帮扶。

总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山西相关部门快速联动,坚决打赢疫情防治和精准脱贫两场硬仗。疫情期间,山西多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通过线上直播销售滞销农产品。在依法防疫、科学战疫的同时,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尽可能将疫情对人们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如期实现稳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刚性保障。

二、疫情之下山西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和决胜全面小康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综合实力不强,环境约束压力较大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走资源型经济发展道路。近年,由于煤炭等能源价格下降以及开采限制加大等原因,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从全国GDP排名来看,山西处于靠后位置,经济增幅缓慢。与发达地区相比,山西的交通建设等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综合实力不强,而且山西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多为重工业,对环境污染大且资源不可再生,第三产业相对发展不足,缺乏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山西坚决贯彻国家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严格整治省内“散乱污”企业,仅去年就整治违规企业18269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压力。

不仅如此,山西地质环境复杂,存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些地方往往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脱贫难度大,返贫风险高,而且往往贫困人口数量多、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在这些地区还要注重生态脱贫,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就是说需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些地区脱贫成本高,给脱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在山西脱贫工作本就面临传统挑战的形势下,今年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山西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与此相关,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农产品滞销,无人问津。对于一些时令水果和蔬菜,因外地采购减少和物流不畅等原因,线上和线下销售受阻,亏损成本较大,农民收入严重缩水。已经脱贫的农民也随时面临着返贫的风险。可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

山西欠发达地区长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历史欠账多,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有些贫困群众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直接享受着政府的资金补助和物质接济,未能真正参与到脱贫致富的建设中去,坐等政府“输血”的现象较为常见。新冠肺炎疫情对山西省甚至全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疫情之下,一方面,山西省中小微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很多人因此失去工作机会,导致贫困;另一方面,出于防控需要,山西前期采取了限制人员流动的举措,对务工人员返城复工产生了影响。失业人员的就业前景不太光明,甚至面临着永久失业的困境。不得不考虑的是,后疫情时代,社会公众的心理防御机制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社交焦虑障碍等。这些都导致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等靠要”思想严重。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自主脱贫意识,二是缺乏自主脱贫能力。在脱贫致富中,他们往往只能被动参与,没有真正把脱贫看作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未能体会到阶段性脱贫成果带给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极影响进一步阻滞了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进程,加剧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转化难度。

(三)扶贫领域存在腐败问题和不良作风

在扶贫工作中,有个别县市搞虚假“政绩工程”,存在脱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8]有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不到位,帮扶干部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脱贫效果不明显。在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脱节现象,相关的脱贫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严重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不作为、乱作为、失职失责,不仅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和开展,而且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三、疫情之下山西走好特色脱贫之路和决胜全面小康的可行性路径

“摆脱贫困、人民幸福,不仅是中华儿女数千年来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9]时下我国的脱贫决心前所未有,脱贫的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更加增强了我们完成好脱贫任务的信心。“脱贫攻坚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10]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疫情影响之下,脱贫攻坚面临更大的挑战。山西要走好特色脱贫之路,稳定脱贫成果,必须把精准脱贫、稳定脱贫作为重要任务,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加强党的领导,选拔优秀脱贫帮扶干部

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谋篇布局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往往落后贫困地区处在山区,更需重点关注和扶持,更要重视党的领导,抓好脱贫帮扶干部的选拔工作。

其一,要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基层党委、当地政府和帮扶单位有效联运机制,开展结对共建。基层党组织和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脱贫致富政策,重点关注贫困群众的生活状态,走访了解百姓遇到的实际困难,然后对症下药。同时,党组织要注意发挥好多方帮扶力量的合力作用。脱贫并不是某个县市机构的事情,是需要全体人民都要参与的重大实践,特别是疫情影响之下,很多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齐心协力,社会各方力量都要积极地投身于疫情之下的山西脱贫事业。比如:地方医院可以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患病百姓免费提供医治服务;疫情之下,相关机构还可开通心理服务热线,疏导群众的不良情绪,线上帮助百姓解决心理困惑和就业等问题;当地学校可以免费招收贫困生,解决贫困家庭孩子的入学难题;当地企业要加大扶贫力度,为贫困户资助所需的种子、农具等基本生产资料等等。必要时,还要请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专门的技术帮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疫情之下农民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助力贫困山区脱贫致富。

其二,要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配好脱贫帮扶干部,确保脱贫工作的领导权掌握在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好、工作能力强的人手中。扶贫干部要有为人民服务并且取得脱贫成效的觉悟和决心;扶贫干部要勇于在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训练自己,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积极向基层县乡领导干部学习经验,弥补业务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在实践中锤炼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意志;扶贫干部要树立正确的脱贫政绩观,不能搞“形象脱贫”工程。习总书记在2019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就说过:“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8]因此,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关键作用,必须狠抓作风建设,同时要充分肯定扶贫干部的付出,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保障。

(二)转变发展路径,加快实现转型跨域发展

鉴于山西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了城乡发展不协调和生产、生活、生态不协调的状况,疫情之下山西要在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必须转变发展路径,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

首先,要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实现以城带乡良性互动。面对新型肺炎疫情,乡村的医疗条件、交通建设等各方面发展的滞后和不足被暴露出来。为此,山西要全方位、多角度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第一,要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较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形成城市群辐射体系,从而带动周边乡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第二,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11]。第三,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立足本省优势,探索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对接。山西紧邻京津冀发达地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实现与京津冀及东部发达地区的交通一体化建设,进而加强科技与人才交流,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其次,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引起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极其珍视。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天蓝、地绿、水清”的需求将更加突出。山西在发展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始终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第一,要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媒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加快产业升级。作为煤炭大省,山西要积极开展能源革命,加快“煤改电”进程,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尽快实现化工领域的生产技术改造,实现建设美丽山西的生态目标。第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山西境内有极其丰富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诸如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我国规模最大石窟群云冈石窟、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应县木塔等。因此,要探索山西文化资源“走出去”的新型路径,深入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使山西文化旅游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疫情之下,山西还可探索“互联网+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开通“云游行”,使全国人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山西的“晋善晋美”。第三,要建立新型产业扶持机制。在脱贫进程中,山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混凝土外加剂产业等新型产业,政府要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尤其要考虑疫情对这些新型产业的冲击和影响,加大帮扶力度,加快平台建设,保障新型产业在后疫情时代的良性健康发展。

最后,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人才强省。疫情之下,山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势必受到一定影响。第一,要释放相关政策红利,发放求职补贴,尽可能把疫情对本省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要适当放宽人才准入政策,不断完善招才引智的政策环境,吸引外省的人才、骨干加入到建设山西的队伍中来。第三,要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形成有效的流动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三)重点关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着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而脱贫要实现“全面脱贫”。只有特困地区摆脱贫困,才能称得上是“真脱贫”。由于山西省地形差异,有些地区“先天发育不良”,这此地区不仅脱贫任务非常艰巨,脱贫之后出现返贫的风险巨大。我们要从特困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精准谋划,因地施策。疫情之下,要重点关注和解决这些地区的百姓就业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孩子上学问题、危房改造和道路建设问题等。对于感染新冠肺炎已经治愈的患者及家属要重点关怀,解决他们面临的后续生活难题。总之,要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加快基本医疗服务、公共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充分把握好地区差异和特色,不断强化扶贫措施,着力促进贫困群众家庭增收,帮助扶贫对象尽快摆脱贫困,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制定上要适当向这些地方倾斜,适当增加补贴基金,落实“政策扶贫”,发挥好教育振兴和人才振兴为乡村脱贫的服务作用。

(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贫困群众。广大贫困群众要有脱贫的勇气和决心,要敢于为摆脱贫困而艰苦奋斗。扶贫重在扶志,疫情之下更要注意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贫困群众自身的发展能力。

首先,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要转变困难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他们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生活,逐步恢复生活秩序。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脱贫要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取幸福,从而实现主动脱贫。

其次,要对贫困群众进行相关培训,发展和提升他们的致富技能。很多贫困群众苦于没有一技之长,又得不到相应的指导,不知如何摆脱贫困,尤其是受疫情影响,有些人待业在家,相关部门及领导人要深入基层调研,摸清贫困人员致贫的具体原因,加强疫情期间的就业培训,免费为贫困人员提供线上教学资源,提升其劳动技能。一旦贫困群众掌握了致富技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脱贫成效之后,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到脱贫的努力之中。

最后,要通过就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疫情影响下,长期失业的贫困群众很容易丧失生活的信心,也容易导致劳动技能的退化。因此帮助贫困群众获得就业机会,是激发他们脱贫内生力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当地困难百姓“量身定做”创造就业机会,使有劳动能力的百姓实现充分就业,将他们的劳动力转化为主动脱贫的现实生产力。

(五)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实现真脱贫

疫情之下,山西脱贫不光要快,关键在稳,这就需要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确保所有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时常对他们“再关心”,定期慰问指导,确保“真脱贫”。

山西要实现稳定脱贫,就必须做好贫困群众的“造血”工作,加大后续的帮扶力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必先扶智”,而教育扶贫是解决稳定脱贫的最重要任务,也是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因此,加快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当前也是后疫情时代山西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

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形成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内外联动、协调推进的局面。第一,要激励贫困群众主动加入到脱贫实践中来,鼓励他们进行良性竞争。第二,要建立贫困户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信息和相关经验的交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帮扶好困难群众,尤其是感染后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第三,要发挥好社会组织的合力作用,引导多方力量加入到扶贫开发的队伍中来。这个过程中要完善好相关政策,保障扶贫开发单位的权益,尽可能减少潜在的风险。第四,要加大对扶贫开发的监督力度,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杜绝“不作为”和搞“政绩工程”的现象发生,确保稳定脱贫和“真脱贫”。

(六)实施“互联网+”信息化精准扶贫,创新脱贫模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趋势下,山西要创新脱贫模式,积极推广“互联网+”信息化精准扶贫。“互联网+”信息化精准扶贫是指在脱贫攻坚中推广互联网的使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精准扶贫。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全过程融入相关信息技术,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通达、技术学习、资料查询等,为扶贫提供更加方便、精准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外界能够更便捷地了解贫困地区面临的窘境,以农产品助力的方式助农脱贫。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能够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地百姓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展示自家的特色产品,实现主动脱贫。总之,“互联网+”信息化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信息化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多种多样,有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等,其中产业扶贫是“授之贫困群众以渔”,能够从根本上为贫困群众解决生计问题,是脱贫的根本出路。此次总书记的山西之行就释放出重要信号,不管是山西大同的黄花菜,还是以前提到的陕西柞水木耳,都充分说明了产业扶贫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山西政府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脱贫模式。具体要做到几下几点: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把贫困群众了解透彻,摸清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做到扶贫对象全覆盖。这个过程,相关扶贫干部要进行大量的走访和调研,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和困难,结合当地具体实际,对贫困群众进行精细化扶持。其次,制定精准的信息化扶贫政策。要对贫困群众进行分类指导,从帮扶对象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差异化帮扶措施,使得贫困群众的需求能得到最大满足,提高帮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利用互联网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使贫困群众彻底摆脱贫困。一言以蔽之,疫情之下,要实现信息化精准脱贫,就是要确定“为谁脱贫”“怎么脱贫”“怎么防止返贫”的问题,并加以模式、方法的创新,从而走出一条特色脱贫之路。

疫情之下,山西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转型发展各项工作,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了可喜成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如期实现稳定脱贫的严峻形势下,山西如何实现“双胜利”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探索并付出艰苦的努力。

猜你喜欢

山西攻坚群众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多让群众咧嘴笑
山西叹五更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