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与重构

2020-02-28茹丽燕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课程

茹丽燕

(太原工业学院思政部,山西太原030008)

“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主旨在于促进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综合育人功能的发挥,为“怎样培养人”提供可行性的教育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当前社会中“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现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断冲破困境,在实践中探求劳动教育与高校教育融合的可行性路径。

一、历史传承:劳动教育的困境与重构

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作为人的类本质而存在的劳动在塑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劳动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是马克思所认同的。马克思指出,要让所有适龄劳动者参与到劳动中,在劳动中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双重发展。他强调将劳动教育融入智育和体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55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指引下注重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摆脱劳动困境并重构劳动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举措,在清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残余思想前提下开创了“只有劳动才有幸福来”的新局面。但因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此时的劳动主要表现为农业和工业领域中的“体力”劳动,这使得人们将劳动僵化地等同于体力劳动,“三年困难”时期受“左”的思想影响,体力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被逐步放大,教育成为生产的附属品。“文革”期间,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被肆意夸大,甚至提出劳动是唯一的教育途径,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发生了异化,劳动成为惩罚师生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工具,“劳动越多越革命”的口号被叫嚣,劳动的教育功能被玷污,一时间许多人“谈劳色变”,劳动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强调了新时期要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教育观,强调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才,将劳动教育与阶级斗争彻底划清了界限。邓小平同志还拓宽了劳动与教育结合的外延,提出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的结合有助于摆脱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的困境,但当人们过度强调作为工具的技术时,劳动本身的意义将被忽略,劳动中“科技独大”的局面使得劳动教育成为了极具功利色彩的时代工具,阻碍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被提上日程,倡导在重视智育的同时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但该阶段受应试机制和功利观的影响,重“智”轻“劳”现象依然存在,劳动教育呈现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假重视现象,劳动依然是“五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新时代以来,面对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依然十分肯定劳动在促进个人成长及教育中的重要性,他结合自身的经历,明确提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价值,发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理念。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作为引领时代风尚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重点培养的对象,用什么方式将其培养成什么人不仅事关高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在塑造人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劳动教育功能被忽视的状况,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现实问题紧急呼吁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应时代呼唤明确提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我们要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性措施,促进劳动教育发挥综合育人的积极功能,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俱全的时代新人。

二、精髓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

对劳动教育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是推进高校劳动教育理念有效落实的首要前提,而理解的关键在于对同教育相结合的“劳动”的理解。

(一)将“劳动”作为教育手段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实中“五育”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状态。人们对“劳”与“德智体美”之间关系的认知并不清晰,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将“劳”依附于“德”和“智”之下,将劳动看作是德育和智育的内容之一,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不利于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不断将“劳”作为单独的概念,专门强调其教育功能,《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从根本上消除了将劳动视为“智育”和“德育”的弊病,为“劳”与“德智体美”的融会贯通扫清了障碍。

“德者,才之师也”,作为“五育之首”的德育事关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大学生个人发展奠定了醇厚的基础;智育作为多年来备受青睐的“五育之中心”,事关新时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为青年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智力支持;体育作为“五育之本”在为青年大学生打造强健体魄、练就坚韧不拔精神乃至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美育作为“五育之魂”为青年大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作为教育手段的劳育要充分借助大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劳动融入大学生活的点滴,发挥其在五育中融会贯通的综合育人功能,全面开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新局面。

(二)将“劳动”作为教育目的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不会从天而降,都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取,青年大学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力军。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关卡,必须做好青年从学生走向社会的无缝衔接,让青年大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但是想要“实干”首先要具备“实干”的本领和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4]。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更好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学习劳动知识是具备“实干”技能的前提条件。高校首先要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及时代特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单一的理论学习无法深刻掌握劳动知识,更无法实现与社会的无缝衔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更好地提升“实干”能力,就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此高校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2],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化掌握,有利于持续驱动创新,更有利于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实干能力。这既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也是助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兴邦”伟业的需求。

(三)将“劳动”作为教育内容

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应该作为人的第一需要逐步被强化,但在部分高校劳动却往往被弱化。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2],“网红”“明星”成为部分大学生倾慕的职业,“佛系”“废柴”成为部分大学生日常懒惰的借口,“拜锦鲤”“不值得”成为部分大学生遇到困难的由头。如此背景下,劳动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手段”的教育和作为“目标”的教育层面,大学生与社会劳动的衔接的准备就不能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具备,更为重要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引导下通过以“劳动”为内容的教育,让大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进而达成对劳动价值的根本认同,提升劳动的自觉意识,积极投入劳动,养成劳动习惯。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和现实社会中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借助“精神”之力提升劳动热情,让高校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蔚然成风。

三、现实诉求:高校劳动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对当前“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现象,要始终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引领下,在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科学内涵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探求可行性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劳动教育体制

将劳动教育融会贯通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对高校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高校要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引领下,依照劳动教育相关《意见》的指导,以教育全局的视野,在制度层面统筹规划并构建科学稳定的劳动教育机制,结合时代特征、专业特色、学生特点进行劳动资源配置、人力物力配备,避免劳动教育“一刀切”。要将劳动教育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施主体及职责范围划分,避免劳动教育随意性强、系统性差的问题。在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时,要注意发挥高校劳动教育在高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教育衔接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在保证劳动教育的连接性的同时,避免高校劳动教育与社会职业劳动脱轨现象,发挥好高校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和承接性作用。在制定具体的劳动教育内容时要精准定位,构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专业实践、试验环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劳动教育,不断推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打破劳动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现象,增加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摆脱学生劳动实践环节等同于劳动参观环节的弊端,深化产教融合。

(二)不断整合资源,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单枪匹马”的单一式教育,而是联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体系。家庭作为最基础的单位是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由于大学生住校,就认为家庭在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实质上,家庭的影响是伴随一生的。拔节孕穗期的青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学校是青年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而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青年进行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社会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场所,为高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最为前沿的信息和不竭资源,是劳动教育多样形态的主要阵地,更是未来高校劳动教育成果的输出地,三者是否能有机融合形成良性互动,对于劳动教育职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要不断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增强劳动价值意识,提升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高校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场所,实现劳动教育多样化,最终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三)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提升高校劳动教育质量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只有让劳动教育回归课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劳动教育功能。为此,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划入课程设置范畴,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其次,不能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属物,它还可以融入其他课程之中,增加其他课程劳动实践等环节的比例,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要不断丰富课堂外劳动教育的形式,例如以劳动节、雷锋日等特殊的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借助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以“劳动”为主体开展活动,借助校园建设,让学生实地参与实践劳动。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校教育不仅要实现对普通劳动者的培育,更要造就国之栋梁,所以在劳动教育内容上还要融入劳动新形态,在大数据、云计算盛行的网络时代,在通过基础劳动获得劳动技能、磨炼劳动意志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促进劳动教育与时俱进,使劳动教育内容既有脑力又有体力,既有传统又有新兴,劳动教育的形式既有校内又有校外,既有课内又有课外,并将劳动教育的课内外、校内外环节统统纳入成绩考核体系,增加对劳动教育各个环节的重视程度,保证高校劳动教育有质有量的有序开展,不断开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四)建构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机制,推动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优势,不仅要提升劳动教育理念,创新劳动教育体制,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还要将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到和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当前劳动教育作为极其重要却又极易忽略的教育方式,其课程考核机制也处于相对匮乏状态,不断建构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机制,不仅是劳动教育的需求,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求。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机制不仅可以检测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还可以不断推动劳动实施效果,及时发现劳动课程设置中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创新和改革课程体系。我们要不断推动高校课程考核机制的多元化,制定有利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设定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实践环节必修学分,将劳动教育考核纳入到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中,不断建立具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破除“唯成绩论”的藩篱,聚焦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劳动能力的综合评价,并将劳动综合素养视为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