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
2020-02-28孙大伟
孙大伟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鼻出血(Epistaxi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其出血原因往往与鼻部或全身的疾病有关[1-2],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贫血及失血性休克等不良状况,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3]。传统的临床治疗大多是在前鼻镜下行鼻孔填塞等措施,但填塞后的患者往往会出现较大的痛苦及不适感,并且盲目性的填塞极可能导致压迫不到位或二次损伤的出现[4],因此其临床疗效往往不够确切。近年来,随着我国鼻内镜技术与低温等离子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在鼻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在此,本文对经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鼻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全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的65例鼻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5.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33.5±4.5)个月。在临床的检查诊断中,左侧鼻腔出血为35例,右侧鼻腔出血30例;鼻中隔出血15例,嗅裂区出血22例,吴氏区出血12例,鼻腔前段其他地方7例,鼻底后段9例。
纳入标准:(1)所有诊断及相关治疗全程在本院完成;(2)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过至少一次的前鼻孔或后鼻孔填塞;(3)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2)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3)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鼻腔表皮麻醉,并接受0°鼻内镜检查。首先对患者最先出血的鼻腔进行了解,并核查其是存在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同时对其血压进行监测,对于血压高的患者可给予口服降压药进行治疗。待患者清醒后,提示其将鼻腔内积血及血凝块用力擤出,并指导其采取仰卧头高位,采用10 mL的2%利多卡因加1~2 mL的0.1%肾上腺素沾于棉片上,放置于患者双侧的鼻腔黏膜上进行表麻,同时收缩其鼻腔黏膜,若存在一定程度的活动性出血情况,可利用吸引器吸除其鼻腔内的积血,同时寻找该出血点。若无明显的出血点,可将鼻内镜靠近黏膜处,着重寻找黏膜上较小的圆形隆起或沾有血迹的地方,利用带吸引器的低温等离子头,对其可疑之处进行轻触,若有活动性出血情况出现,则可明确出血点。待确定出血部位后,再次使用药物棉片进行表麻,并采用带吸引器的低温等离子射频电凝头对准该出血点进行电凝操作,直至该出血点黏膜呈现出灰白色平面,代表止血成功。在手术治疗后,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放置适当的止血棉进行填塞,不仅可保护创面,还可防止其再次出血。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给予适量的止血药进行口服,对于填塞海绵的患者给予一定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出现,而对于高血压患者,需同时给予适当的降压治疗,并叮嘱其最近一周暂停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片,在治疗3 d后进行复诊,并将填塞物取出。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后观察患者的治疗部位,若该局部粘膜发白,且无炭化情况,则表示止血成功,反之则为无效。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中的65例患者均准确找到出血位置,在经过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成功止血,其中1次成功的患者共58例(89.2%),2次成功的患者7例(10.8%)。患者在术后的住院时间为(4.5±2.6)天,并在出院后的随访调查中发现,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复发情况。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鼻出血的治疗方式也越来越多,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前鼻镜下行鼻腔、鼻咽以及后鼻孔填塞等措施,但由于前鼻镜下的可视范围通常较小,导致其填塞操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出现压迫不到位、拔除填塞物后再次出血等情况的发生[5]。此外,填塞往往会压迫到鼻腔神经末梢而引起一定的疼痛感,再加上大范围的填塞压迫导致的黏膜损伤,不仅为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疼痛及不适感,且极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其临床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需给予一定的后续操作[6]。
目前,鼻内镜技术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不仅视角广、视野清晰、操作精细,而且创伤较小[7-9]。通过鼻内镜检查可准确了解患者的鼻腔情况,明确其出血的准确部位及出血性质,对后续的微创处理等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不仅避免了盲目填塞造成的医源性损伤,且大大提高了临床的治愈率,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10]。因此,临床常以鼻内镜作为诊治鼻部疾病的主要方式。低温等离子治疗系统全程采用数字化温控进行,其治疗温度可精确到0. 05℃,对组织的损伤通常较小,且术后恢复往往较快[11],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并缩短其康复周期,常配合鼻内镜作为鼻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将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应用于鼻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