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0-02-28潘姗姗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特色

潘姗姗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人民大众对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有了新的需要和要求。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幸福的追求始终不变,构成了中国人勤奋劳动和坚持创造的基本动力,也构建了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持久动力。人民大众幸福感的满足渐渐由物质向精神转移,人民大众迫切需要一套新的幸福观念来调整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时,幸福感缺失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幸福感作为一种体验,深受幸福观的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提供了有效思想和方法,是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方法论意义,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指明了基本方向和原则。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含义

(一)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含义

马克思指出“幸福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1](P78)。马克思幸福思想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感受,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幸福不是个人单纯意志的体现,幸福必须是个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财富。

马克思主张“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2](P37),他认为现实社会的人无法通过神的外部赐予获得幸福。幸福是人的自然需求和正当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不会持续存在,是在现实生活中由多个短暂的幸福组成。首先,幸福必然由自主劳动所创造,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自身能力与价值得到外显。如此,人们才具备有效感知物质与精神幸福的基本条件。其次,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即人的幸福无法脱离社会发展而单独存在。社会发展是个人幸福的前提,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环境和条件,而社会幸福必须依靠每个个体的努力和推动,最终构建这个社会的幸福。最后,幸福的目标与标准是动态的,其受主体认知左右,同时随时间和历史进程而变化。马克思幸福思想对以往各种幸福进行了总结和发展,认为幸福必须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劳动和享受相依托才能真正实现。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含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建立在本国实践和现实基础上的幸福观,是以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努力实现的幸福观,它将人民的幸福作为落脚点,寻求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全面的、开放的幸福观。

首先,新时代的幸福观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为重要内容,追求根本上的、真实的人民幸福,特别指出人民幸福才是集体、民族、国家幸福的根本,也是党和国家新时代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其次,新时代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实践性本质,明确实践劳动是人们创造幸福的基础手段和方式,也是人们获得和感知幸福的前提。再者,新时代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本质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以此鼓励和推动人民追求和创造精神幸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充足的精神财富。最后,进一步提升幸福的广泛类型,不仅强调本地区、民族、国家的集体幸福,还指出在国际社会联系日渐紧密的环境下,全世界人民处于同一命运共同体中,幸福的广泛类型强调幸福视野应当足够开阔,人民群众也应当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力所能及地为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确立了全面的、整体的幸福观,有助于人们对幸福形成全新认识并形成全新观念,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和创造幸福提供了观念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更强调集体幸福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集体幸福的根本途径;同时,新时代幸福观还特别提到了生态幸福理念,其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同时从环境与人民集体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方面,提出希望以生态发展改善集体生活环境,这也是促进集体幸福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全党全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继承

(一)人民幸福:新时代幸福观在幸福核心价值认同上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继承

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有着对传统宗教幸福观念的理性批判,认为这种将神视为幸福缔造者和施予者的观念不具备现实性,人只有在现实世界中才能够创造和达到幸福。马克思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基本理念,将人视为幸福的主体,是对传统宗教幸福观念的一种超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也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幸福主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梦为载体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着重强调了人民幸福与国家、民族幸福同等重要,“四个全面”也进一步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将人视为幸福的根本主体,认为幸福是人的本质追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把人民幸福视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基本目标,充分说明了人在国家和社会幸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样强调了以人民为本的幸福理念。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幸福观在追求幸福目标上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继承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能够构建更为灵活自由的社会分工模式,使人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爱好进行生产,这实际上解释了人的幸福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人处于共同体中,共同体中的个体为了实现不同的幸福目标而行动,而且这些行动最终都能促进共同体的发展,为成员创造共同的利益。此时,每个人的幸福总是与他人相关的,在自身幸福的同时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新时代的幸福观从中国发展现实出发,指出个人幸福的中国梦最根本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人对幸福的追求视为本能的生理与心理诉求,但满足这一诉求必须提高综合能力,此后还应摆脱人的幸福对物的依赖。这样,人们才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充足的动力、良好的外部条件去创造、追求幸福,人的幸福感才能由此提升。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其中人的发展目标有两点:一是保障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消除落后地区、偏远地区人民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人民物质生活问题;二是推动人的普遍发展,实现人与人均等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体验。这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感着重追求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追寻的幸福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追求目标是经济上满足人民幸福所需的基本物质保障、政治上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公平制度保障、文化上满足中国人民对新生活的美好诉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三)劳动实践:新时代幸福观在实现幸福途径上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继承

首先,马克思幸福思想指出,幸福源于人在社会中的劳动实践,这种实践创造的价值组成了幸福的基本内容,这是人以自主意识改造世界、创造属于人类的世界与社会的开端,也是人类真正获得区别于动物幸福体验的内在条件,这从人的存在角度揭示了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其次,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人超越自身的自然本质、融入人类社会的必然要素,这种自觉的实践改造了人自身的存在状态,产生了更多样化的价值,使人有条件在对比的过程中对物质幸福产生更深刻的体验。最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释放了人的内在潜能,在超越物质幸福后,劳动能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自身价值,实现个体的差异化、自由化,回归本质的全面发展让人产生了精神幸福的体验,也由此丰富了个体的幸福体验。马克思幸福思想高度强调劳动实践的重要性,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恰恰也强调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新时代就是奋斗者的时代”[4],指出所有的幸福都必然要通过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奋斗获取,奋斗与幸福之间有着密切的互促关系。新时代背景下,大众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但对更高水平的美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追求的仍然存在,并将会长期提升,未来有必要继续激励人民群众的奋斗意识,为民族和国家长期发展注入充足动力,为集体的长期幸福做好基础保障。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以劳动的形式而呈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认为获取幸福的根本途径就是奋斗,奋斗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的中国化发展

(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在使命上的中国化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与马克思幸福思想历史使命是不同的,马克思幸福思想是在社会主义于现实中尚未取得实践突破的背景下提出的,带有一定的理想与憧憬意味,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时代的产物,是具体的、具有更高实践性的思想理论,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对马克思幸福思想进行了时代发展。

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历届领导人提出的幸福观都是结合了中国发展的实际。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思想结合中国现实而提出的新的使命要求,即实践是开辟幸福的真谛,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先进文化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民幸福观念和意识高速变化下必要的使命变化;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地统筹人民幸福蓝图、强调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以及履行个人使命与责任,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结果做出最大贡献,这种使命要求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迫切诉求,是当时中国社会和谐化发展要求的最佳匹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幸福梦想就是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幸福的承载者,“中国梦”也必须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

新时代,中国发展迎来新的希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有所变化,但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还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使命也应转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的平衡和充分发展。

(二)中国梦的提出:新时代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在内容上的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幸福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五点:一是指明了人的需求是推动人追求幸福的本质动力,人的个体幸福是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幸福;二是指出幸福不可能凭空获得,也不可能依靠他人赐予,幸福源于劳动和创造;三是强调幸福内涵的丰富性,尤其强调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四是说明幸福不应围绕单一个体来讨论,个体幸福与社会集体幸福并存且互为依赖,这是幸福更重要的内涵;五是提出了幸福发展的最高标准,即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内容更倾向于解释何为幸福、实现幸福的基本方式,以及幸福的理想顶点。结合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从根本上说明了幸福的内涵。

新时代的幸福观认为,人民幸福、国家幸福是幸福发展的顶层目标,最终要实现多层面、多角度且有丰富内涵的社会幸福,其不仅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解析与细化说明,而且结合中国发展的时代现状,提出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建议。新时代幸福观明确了国家和集体实现幸福的基本条件,即让全体人民先达成幸福,同时将这种满足人民心声的目标具化为“中国梦”。它以一种明确的文本符号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了新时代个人与国家集体幸福的实现路径,为中国广大人民幸福目标和国家集体幸福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本方向。新时代幸福观不仅关注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而且着眼全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在内容方向上的又一新的发展。

(三)全面发展理念:新时代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在目标上的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对幸福的实现目标有三个基本维度的认识。一是人民是幸福的实践主体,他认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少数人的幸福不能代表全社会的幸福体验,而且始终会导致一大批底层群众远离幸福。只有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认可人民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作用,将人民幸福作为幸福发展的根本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集体幸福。二是倡导所有人通过实践追求和创造幸福。他认为,幸福必须经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和奋斗创造,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当重视社会实践,从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并充分感知幸福,也从他人的认可与赞赏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体验。三是认为集体幸福更为重要,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达成理想化的幸福状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理想化的平衡和融合状态,人类最终追求共同幸福,所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也成为马克思对理想的幸福目标达成的根本期盼。

结合中国共产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来看,绝对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高度依赖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支持。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党对幸福目标的追求也显得更切合实际,始终立足于现实情形讨论幸福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的幸福目标不仅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要将美好生活、美好社会与良好生态相联系,强调幸福是个人、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幸福观、整体幸福观。这是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发展最鲜明特色的发展,同时充分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追求脚踏实地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够稳扎稳打地追求和实现更高水平的幸福。

(四)新发展理念:新时代幸福观对马克思幸福思想在途径上的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幸福观,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对幸福认知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体现在其是立足社会现实而对幸福内涵、实现模式的动态定义。在其完善后的幸福思想中认为,幸福总是处在变动状态,它实时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时代发展和变化会赋予人新的诉求,所以不同时期的幸福目标与实现途径也需要灵活变化。

新时代的幸福观把坚持新发展理念看作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根据我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提出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来解决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是新时代幸福观最具创造性的内容之一,也是其显著的特征。习总书记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5](P20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解决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使命的实践幸福观,这也是对马克思幸福思想中国化发展最大的实践转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围绕马克思幸福思想如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实践和落实幸福观、如何实现集体与个体的共同幸福等做出了说明,这为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完善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特色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像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