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涂岭驿道的桥梁建设

2020-02-28庄景辉

关键词:惠安县大德驿道

庄景辉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驿道,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其功能主要用于转运货物、迎送官员、传递军令军情等。驿道上设有驿站,便于往来官员和军事人员休息和换乘马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机构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早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驲”“传”等字样,这是我国邮驿的最早记录。

涂岭成为福泉交通要冲,与历代邮驿制度的发展特别是洛阳桥的兴修直接相关。古代福建省内外的交通道路大都是山区小道,狭小曲折,“闽省腹地,山脉绵亘,道里崎岖,鸟道盘纤,羊肠迫隘,陆行百里,动须旬日”,福建山区道路的"曲、小、难"等特点是古代福建陆路交通的真实写照。涂岭位在泉州府城之东北境内的西面为山地,但其东面临海地区的地形却显得较为平坦,整体地形走势几乎"一分为二",即西面山区,东面平地。这种山区与平地嵌接的地形地貌条件,为驿道的南北走向、沿山边平地便利行走奠定了基础。

唐时期,由于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逐渐转向东南沿海地区,福建道路建设的重点也移到福、泉、漳州。在唐、五代时,福建自成一级政区,因当时的政治中心在福州,道路建设以福州为中心点,辐射福建全省的交通线在雄厚的社会经济支持下发展迅速。汉唐以来,福州通往泉州的主要交通路线是由福州洪山经今永泰、仙游,最后从泉州北门进入泉州,走的全是崎岖的山路。这条路线是当时福州商旅往南行走的主要通道,由于这条路线主要是沿着山区行走的,所以涂岭一带在唐朝还没有成为闽南地区的交通要道。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漳州建置,漳州刺史陈元光沿袭秦汉时期的道路布局,将西北至龙岩、长汀,北至泉州,南抵广东潮州揭阳的道路全部开辟为驿道。随后,驿道开始在福建大范围修建起来。宋代邮驿有驿、馆、铺、亭、站之分,驿之下设若干铺,非通途大道则设馆、亭、站。宋时福建驿道以福州为总枢纽,分南、北、西三路,通往广东、浙江、江西。在福州通往泉州的驿道上,主要有晋安(今晋江)、南安、同安、惠安、永春、安溪、德化七县,设有四个驿站。泉州北上福州的驿道线路,并非一成不变,因以洛阳桥的修建而产生的变化最大。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横跨于洛阳江上,《泉州府志》云,“当惠安属邑,与莆阳(今莆田)、三山(今福州),京国(今开封)孔道”。在未成桥之前,这里原是“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的“万安渡”。因阻于洛阳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当时自泉州北上福州,不得不由城北出朝天门,从马垵格入河市,翻越朋山、白虹山,攀登高山峻岭,盘旋羊肠小道经仙游、莆田、福清然后抵达。这是洛阳桥未修建时的驿道线路,走的多是山路。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万安桥的建成,“为千百年履海之康庄”,“去舟而徙,易危为安”,从福州到泉州,便可以直接经由枫亭、涂岭、驿坂、居仁、上田,过洛阳桥后从城东仁风门进入泉州。据嘉靖《惠安县志》载,铺舍,宋代惠安有涂岭、居仁、上田三铺。铺有节级,供申急递等差。这条途径涂岭境内的泉州往福州的主要驿道路线,很显然是由于洛阳桥的建设而形成的。《惠安政书》记述了“盖北取道驿坂,出柯溪岭,逾济龙桥,渡于谷口,自万安桥成,驿迁而壤为僻矣”的驿道改线变迁的情形。

两知泉州的蔡襄,不仅“立石为梁”造洛阳桥,而且“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倡议官吏,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渡到泉州、漳州的道路两旁栽种松树,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保障了道路的顺畅。由此可见,至迟在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万安桥修建好时,涂岭驿道就已经存在,并早在近千年前便开始发挥其"北通省会,南抵泉漳"的重要作用了。

进入宋代,特别是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以后,泉州对外交通,海外贸易迎来了繁荣时期,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偏安江南,杭州形成了南宋的都城。在宋廷南迁的影响下,作为海外输入香料货物和出洋兴贩陶瓷茶叶的主要港口,泉州步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历史阶段,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交通建设快速推进,主要驿道上的驿铺设置与维护、管理,亦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为了加速进出口货物的运转,便于商旅往来顺畅无阻,继北宋洛阳桥等石桥的修建以后,在南宋掀起了一个造桥热潮。从江河溪流之上到海湾岛屿与陆地之间,从东南海滨到内陆山区,都先后架起了许多石桥梁。那些在“官路驿道”上跨越河流山谷架空道路的大中型石桥,多是在这一时期建造起来的。大批桥梁的建设,对于完善泉州港的海陆联运,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在通商旅、畅货运、顺邮递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嘉庆《惠安县志》卷八《桥梁》载,“邑之跨溪谷山涧,疏潮汐、越沟渠而为桥梁者,不可胜数。今惟取其临要冲大道、工巨而利溥者存之”,载录者统计有44座。值得注意的是,在逐一介绍桥梁的行文中附加了一段说明:“以上十六桥,南自洛阳北至白水,为驿路通行人者,国朝乾隆四十五年,邑令彭良稷倡捐重修,道路七十里为坦途。”这16座桥,自南而北依次为:

万安桥,在邑南三十里津铺,晋惠交界,宋郡守蔡忠惠公襄建;

德茂桥,在邑南二十里,奉政大夫庄维祷乾隆十年修,并修邑南大路三十里;

惠安桥,在邑南十五里涂厝仔,乾隆时封中宪大夫陈元椿修;

登赢桥,在邑南十五里前康铺,乾隆二年进士黄绍培修;

乐善桥,在邑南十五里乐善铺,乾隆三年监生骆钟岳修;

东吴桥,在南五里盘龙铺,乾隆四年封修职郎吴濬修;

江市桥,在邑南里许,宋时江姓列肆而居,故名,绍兴八年,邑令彭元达修。

龙津桥,在邑治南,一名南岭桥,宋时建,邑令赵汝禀书刻,康熙间晋江施韬修;

巨济桥,在邑北里河,泗州山前,亦名泗州桥,宋丞相韩魏公琦建,立石桥左,国朝雍正十三年,邑人陈元椿重修;

居仁桥,在邑北五里,明邑令夏忠建;大德桥,在邑北二十里驿坂铺,宋时建,封中宪大夫陈元椿建;

躍津桥,在驿坂铺,宋崇宁间里人上舍谢文龙建,嘉定初,其侄孙知录宜中修,康熙六十年施韬修;

菱溪永济桥,在邑北二十五里菱溪上,一名碣石桥,宋治平二年,邑令张介建;绍兴三十二年郡守赵令衿、绍定己丑尉赵汝均相继重修,雍正八年仙游徐迈、十一年监生周应列、水客黄正兴修,乾隆十二年邑优监生陈扆修;

惠宁桥,在邑北三十里涂岭,宋时建,明万历乙卯邑令陈淙修,国朝雍正十二年邑进士浙江守备黄绍培修;

无量桥,亦在涂岭,国朝雍正年间黄中桂修;

白水桥,在邑北三十五里白水岭下,明万历三十九年邑令杨国章修。上述16座“工巨而利溥”的大桥,分布于惠安“要冲大道”上,其中在涂岭境内的有6座,即大德桥、跃津桥、菱溪永济桥、惠宁桥、无量桥和白水桥。

大德桥 位于大德山下,横跨大德溪(驿坂溪的今街尾村流域称大德溪,上游五社村流域称模柄溪),南北走向,通往驿坂。始建于宋代的大德桥。不见有详细历史文献记载,而前述嘉庆惠安县志载“封中宪大夫陈元椿建”,显然错误,所说的“建”应为“修”或“重修”才是。乾隆《泉州府志》卷十《桥渡》载:“大德桥,在县北驿坂埔,宋时建,国朝雍正十三年圮,邑人陈元椿重修。”这里记载了陈元椿重修的时间,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可是据陈氏族谱,陈元椿卒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可见府志记载重修时间也错了。不过,保存至今的竖立于驿坂村古街南关帝庙旁的两方捐修石碑,揭示了清代大德桥四次重建和修缮的情况。这两方石碑原掩埋在大德桥北端桥头地下,20多年前村民在溪边开荒种地时被发现。1996年因开始规划建设五社乡村公路,时任驿坂村委的林尾法认为石碑很有历史价值,便召集了6位村民将卧倒在公路用地边的两方石碑,抬到关帝庙南侧贴屋竖立安置。

其一嘉庆碑云:

大德桥,旧在北隅五十武许,国朝顺治间进士陈公懋芳建。后圮于水,邑绅陈讳文辉修焉。乾隆四十八年大雨,桥尽塌。廿载以来,沙石壅塞,水势南冲,民艰于涉,捐?俸延,陈君永华董其役,移址于斯,重新营造,靡白金四百两有奇。阅两月桥成。时嘉庆十有二年丁卯桐月之吉,知惠安县事黄甲元记。

大德桥,道光己丑年四月,知惠安县事同卜年捐修。

两方石碑记载了清代四次重修:

第一次,顺治间(1644~1661年)进士陈懋芳建。陈懋芳,良盘好新厝人(今辋川镇后新厝村),顺治十五年(1658年)登建士,出任山东嘉祥知县,筑堤防河水患,捐俸修葺学宫,为官贤良,“以劳卒官”。碑所记“建”大德桥,是重建或大规模重修,时间应在1658至1661年间。

第二次,后来大德桥被大水冲毁,邑绅陈文煇修葺。陈文煇,良盘埔居仁人(今辋川镇居仁村),陈元椿次子,继其父修建惠安学宫(文庙),“大吏上其事于朝,给通判职衔”。陈文煇署名捐修大德桥,可以推断是在其父陈元椿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逝之后。石碑的“陈文煇修”,与县志的“陈元椿建”和府志的“陈元椿重修”的记载,虽然捐修者有别,但无疑指的是同一件事。对于大德桥的这一次修缮,正如修建惠邑学宫,父元椿“未成而卒,子文辉成之”是也。

第三次,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大雨,大德桥全部倒塌,20余年来,沙石阻塞,水流湍急,涉艰履危,于是知县黄甲元在离任前(嘉庆十一年七月到任,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卸事)的嘉庆十二年三月做了一件好事,自捐俸禄,聘请监生陈永华(陈元椿嗣孙)①《道光惠安县志续志》卷七《人物志上》:“鸣夏从子永华,字实侯,号潘溪,监生。有志继续前徽,因修明伦堂、文昌祠、节孝祠,又修无量、惠宁、大德、永济、萌心囗桥。”嘉庆《惠安县志》卷三十一《列女》:“节妇囗氏是娘,菱溪人,阳坂后吴乡陈思泳之妻,年二十九夫殁,上事舅娘,下托二子,以成夫志,长男永华、监生……。”督办监理建桥事务。这次的“重修营造”,移桥址于原竖立石碑的所在地(石碑出土地点)之南面,即今之大德桥的位置,用工两个月,费银400余两而桥告竣。

第四次,石碑记载了清道光己丑年即九年(1829年),知县仝卜年捐修了大德桥②仝卜年,山西平陆县进士,知惠安于道光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到任,道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卸事。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惠安县志》大事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知县仝卜年重修大德桥”,时间搞错了。石碑记为道光九年(1829年),应在仝卜年的道光六年至九年的惠安知县任内。。始建于宋代而历经重修的大德桥,其建筑形式,都会被常识性地认为是像洛阳桥那样的垒石于渊,叠石为梁的“简支式”的一般构造。如果说早期的大德桥采用的是这种“简支式”的梁桥结构,但是在当代人们记忆中的存在,它则是一座堤梁式桥,亦称“过水梁”。这种“聚石水中,以备步涉”的过水梁,即以条石在溪滩上铺设为基础,用自然的或经加工的石块,按步履间距布筑在滩基上,形成稳定的碇步,可过人,亦可过水,除非遇上山洪,碇步都能畅通无阻。

据耆老揭悉,大德溪非常宽阔,后来沙石淤塞,垦荒种田,溪床逐渐变窄,不过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德桥还有70多“石跳”(即石碇,民间亦称石齿),依然是人们过溪往来的交通设施。

1973年7月份一场台风暴雨,山洪冲垮了大段滩基石碇,给溪面百亩“大德田”(1990年代因福厦高速公路驿坂收费站建设被大面积征用)的耕种造成不便,2000年间在被大水摧毁的溪道处修建了一座石砌墩座水泥梁板的“黑灰桥”。在黑灰桥南北两端铺设的水泥路面下,还清晰可见原来的过水梁石碇。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德桥失去了昔日的风貌,也失去了"官路"的作用,悄然无声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跃津桥 位于驿坂村街尾,横跨驿坂溪(驿坂溪流经驿坂村段,民间称溪仔溪),亦称“溪仔桥”、“街尾桥”。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菱溪人谢文龙建。谢文龙,谢履之从弟,字德翔,县学上舍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浙江婺州知府。其“三举礼部,一贡太学,名振京师”,学问该博,文词敏捷,为博览经史之儒学名士,以诗词文章名扬江南,郡守陈觉民(崇宁五年知泉州)“深器重之”,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范祖禹和吏部侍郎庄公岳“称以国士”,未第而卒。百年后的嘉定初(1208~1224年),谢龙之侄孙谢宜中重修了跃津桥。谢宜中,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登邹应龙榜进士,任州录事参军。康熙六十年(1721年),晋江龙湖衙口人施韬重修跃津桥。施韬是清初著名将领靖海侯施琅之侄,随征台湾有功,官至礼部右侍郎。施韬“不乐仕进,好施与”,修造桥梁“自省抵漳州大小计百五十有奇”。

北宋崇宁间的建桥,以及南宋嘉定和康熙的两次重修,只见史书简略记述,据当地耆老追述,在关帝庙南侧(今萧王府所在位置),原立有一方很大的修桥碑,具体碑文不详。1962年村里在关帝庙里办集体米粉作坊,因缺乏石料做“米碾”,即把碑身分切成三大块,加工拼接为碾盘,石碑座则打制成石碾,用做生产米粉的工具。后来米粉厂停办,石碾盘弃之无用。其碑座龟首和石碾还保存在今庙亭边上,碾盘则不知去向,据说很可能被埋在关帝庙前的戏台地下了。

现在的跃津桥,已不见当年之“工巨而利溥”,随着南北溪道逐渐淤积成陆,特别是1958年公社化时,整治溪道,拆桥墩、桥板石筑路砌岸,以及历来的桥北面的两侧加盖房屋即成驿坂街道的向南延伸,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保留有6墩7孔长47米的规模,而被填埋后仅存之2墩3孔而已。现桥长23米,宽3.3米,桥面由5条石板铺就,石板长6米,宽0.6米,厚0.4米。墩由石条纵横交替层对砌,迎水端呈尖形,以分水势。那两方默默地在跃津桥南的关帝庙屋外贴壁竖立的大德桥碑记,被人们张冠李戴,忘却了跃津桥的原来身份,误以大德桥的名誉而津津乐道①1979年惠安县人民政府把跃津桥当成大德桥,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成立之后,亦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菱溪永济桥 位于驿坂村后吴,横跨菱溪,也称菱溪桥,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惠安县令张介建。同嘉庆《惠安县志》卷十五《职官·宋知县》载:“张盖,嘉祐七年(至治平三年任)”,可见张介应为张盖。查不同版本的府县志书,如万历《泉州府志》和嘉靖《惠安县志》亦有类似的记载,叶春及《惠安政书》论及菱溪桥,考张介为盖之“字误也”。

菱溪永济桥又名碣石桥,“碣石”和闽南话“乞吃”谐音。因此,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座“宋治平中,桥之以渡,即所谓永济桥者”,都习惯于称之为“乞吃桥”了。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个乞丐奉菩萨许愿,筹钱造桥而为纪念其功德因以名桥的神化故事。

菱溪永济桥始建于北宋,经历代多次重修。史载自宋治平二年(1065年)创建后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郡守赵令衿重建。赵令衿,宋宗室,为太祖赵匡胤五世孙。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知泉州,二十六年(1156年)授明州观察使,寻加庆远军承宣使,二十八年(1158年)卒于任上。赵令衿知泉州“博学能文,在郡留意教养”,主持修筑安平桥和东桥等,并重建了永济桥,因在泉有善政,“立生祠于桥左”。但据其生平,这里的修桥时间记在绍兴三十二年显然错了,或为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之误。

道光县志所载菱溪桥的最后一次修葺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邑优监生陈扆重修。陈扆,字黼若,陈元椿长子,“善体父志,凡有善举,皆佐之”。他修葺碣石桥,还捐置县学宫乐器、祭器,重建养正院和陡门桥和建县东北山尾桥。陈扆“以优贡生终”,敕授修职佐郎,诰封文部郎。

也许因元末文学名士卢琦《游菱溪记》的永济桥侧,翠蔓青树之下,命酒小酌,倦坐石上垂钓的一番诗情画意之描绘而名噪一时的菱溪永济桥,历经沧桑已不知所在,然"乞吃桥"之名却于民间传称不缀,不乏志趣者为此循迹追踪。

调查发现,碣石桥遗迹尚存,在今涂岭路口村中国石化泉港联兴加油站和泉港华通公铁联运代理有限公司前的324国道下。福昆324线公路惠安段始建于1919年,县城至枫亭的涂岭段续建于1924年,1938年冬,为防备日军进犯,奉令毁桥断路,破坏了所有公路和桥梁,1951年公路交通得到全面修复。据采访路口村耆老陈景如(84岁,1936年生)、驿坂村陈添恩(83岁,1937年生)的追忆,1950年复建的碣石桥为石墩木面桥,工字铁为梁,铺设木头桥面,11墩12孔。桥梁建成后,为防止遭受破坏,政府专门组织了护桥队,桥头建有岗亭,由县大队派员配合民兵日夜站岗放哨,保护桥梁安全。

菱溪水流经路口村,在今后吴水库大坝址处,高差跌落,形成了一个深水湖,号称“仙井内”。溪水经湖溢出,穿过碣石桥孔道向东奔流。湖边岩石错布,水中突出一块石层,仰面镌刻“湖廻宛在”4个大字,传说在湖边上投石能掷中的人,将获得以做官发财。仙井内和碣石桥,这里曾被明县令叶春及称为“水石幽胜”的地方,成为远近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碣石桥附近原立有三方石碑,人们以此冠名,把这一带地方(田地)称为“三个牌”。石碑乃至地名随岁月流逝仅存记忆,然而陈景如老人提供了一条线索,曾见一陈姓村民院子里用一方古石碑作桌面,大概在5、6年前以50元钱卖掉后不知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收藏家陈益民和张永平获得信息,几经周折,在一家老物件堆场中找到了这方“重修菱溪永济桥碑记”。石碑云:“菱溪如弓碣石为砺,飞龙长存万古永济,嘉庆六年秋月吉旦,里人陈思忠董役重修并勒铭。”里人陈思忠于嘉庆六年(1801年),捐资监理重新修葺了菱溪永济桥,并立碑记其事。陈思忠,后坑人,为具有乐善好施优良传统的候卿陈氏知州房之裔孙,嘉庆十二年(1807年)副贡生,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举人,任龙溪教谕。碑记记载了继县志所载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之后,菱溪永济桥在清代又一次重修,此碑弥足珍贵,应该得到好好的保护。

1956年9月17日,27号强台风由崇武登陆,菱溪水库上游连降暴雨。18日20时,菱溪水库开始溢洪泄入后吴水库,库盆很快涨满,由于后吴水库溢洪道基础是沙壤土,又采用块石干砌护坡,经不起溢洪流速撺击,19日(中秋节)8时30分,陡坡先被洪水冲垮,不到1小时,整个溢洪道从下向上全部冲毁,洪水冲成一道长610米,宽50米,深10米的新溪床,这就是现在的“驿坂溪”,后在溪上建桥,名为“溢洪道桥”,即今324国道上的“驿坂桥”是也。

后吴水库建成7个月后报废,菱溪水流由此改道,碣石桥作为324国道上一座公路桥,经过不断地改建,成为石墩水泥板的永久性桥梁,直到1990年代末,随着324国道的扩宽增建,特别是后来的联兴加油站和华通运输公司(车场)的填湖置地建设,“仙井内”被夷为平地,碣石桥墩孔被埋没而成陆上桥。随着公路和桥梁水泥铺面的一体化,“乞吃桥”从此匿迹,虽然没有消声,但往往被牵强附会,人们总是错误地把今324国道上于1960年代兴建而在1980年代改造的驿坂桥,以讹传讹指认为“乞吃桥”了。

惠宁桥 横跨泗州溪(坝头溪),位于涂岭亭铺村324国道上,宋代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邑令陈淙修,陈淙,浙江会稽举人,万历三十九年末知惠安县事,俭约自持,优礼生儒,岁歉发赈,民沾实惠。崇武近海东南村一带,风吹沙壅高与城齐,他示禁清画,城始屹然,士民为立碑记之。陈淙有政绩并重修了惠宁桥,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御任。黄绍培,在坊人(今螺阳),清康熙五年(1666年)试举,十二年(1673年)进士,任浙江守备,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葺惠宁桥和“邑南十五里前康铺登庸桥”。惠宁桥在福昆324线公路的原石墩石板桥或石墩木板桥的改造建设过程中,被改建为石拱石台结构,而保存至今并仍在发挥作用的双孔拱桥以及水泥桥面是1970年代初建成的。

历史上,惠宁桥头建有亭子一座,桥因亭而俗称"亭脚桥"。今位于桥西北不远处的“晴霞亭”,是因324国道拓宽路面旧亭被拆而移至现址于近年新建的。

无量桥 位于涂岭南田村,横跨西吴溪(打珠溪),志书没有记载始建年代,从北宋洛阳桥建成后,驿道官路的改道涂岭,在“造桥热潮”中,无量桥应该于这一时期建造,相传最早的无量桥是以大圆杉木串联搭建的。随溪水流动起伏而不影响通行的浮桥,故称“浮浪桥”,也许是闽南话“浮浪”与“无量”的谐音,雅称“无量桥”,因此成为正名而再入了史册。

这座木构浮浪桥,曾存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时候改建为石构桥梁的?这无从稽考,但志载“雍正年间黄中柱修”,即可说明在清雍正年(1723~1735年)之前的较长的一个时期就已经是一座石墩石梁桥了。黄中柱,本邑监生,性好施,雍正四年(1726年)饥疫,捐施钱米及槥,雍正年间重修了无量桥和在县西的茭市桥。

保存于桥头的三座石碑,记载了无量桥继雍正年间重修之后的又三次修葺。

清嘉庆《无量桥》碑云:“无量桥,文林郎知泉州府惠安县事囗囗囗,嘉庆捌年癸亥二月董事囗囗囗囗囗囗仝立石”。此碑已断为两截,部分字迹风化模糊而难予辨识。据立碑于嘉庆八年(1803年)查嘉庆《惠安县志》在任知县载:“吴裕仁,顺天府大兴人,乾隆丁酉举人,四年八月十八日任,六年七月初二日奉调入簾卸事,九月十三日回任,至十年闰六月二十二日卸事引见,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回任,至十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卸事。”吴裕仁三知惠安县事,嘉庆八年重修无量桥,是其于六年至十年“回任”期间完成的。

清光绪《重修无量桥》碑云:“重修无量桥,光绪十九年五月吉日”,“董事张大河、蔡芳山、张景德、王辉玉、潘克敬仝勒石”,其中记录了象峰、永宁、莘桥、深沪、洛阳和松园、溪头、蓝田、赤坡、东吴,以及本街的捐资者28人,共捐资588员281两。

民国《重修无量桥》碑云,“重修无量桥,民国五年岁次丙辰秋月吉日,董事黄囗堂勒石”,其中记录了来自南安、象峰、水窟、泉郡、惠安等地的捐资者,捐银数额不等,多者如"南安林志义捐大银弍万弍拾元,青云亭僧转伏捐大银壹百元,水窟黄廷标捐大银壹佰元,象峰张大河捐银伍拾元"等,少者捐5至10元,捐1至2元的也不在少数,共40多人捐银700余元。

除碑记记载的以外,实地踏查得悉,无量桥于1965年曾最后进行过一次重修。1963年7月1日惠安遭受第4号台风正面袭击,17日第6号台风又影响惠安,连续暴雨成灾,农作物受淹,房屋倒塌,多人死伤。无量桥被洪水冲垮,第三跨桥墩整体毁坏。由县政府拨款,南田生产大队组织打工上山开采石料,第一、二生产队的16名最强劳动力负责施工,借用泗州水库电站的大轱辘千斤吊吊装梁板,整个修缮工程顺利进行,于1965年夏天圆满告竣。1997年列名泉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溪床淤塞成陆,溪道缩宽变窄,无量桥今存长30米,宽1.8米,由4条石板铺设,4孔3墩,墩为条石纵横叠砌,迎水端作尖型。2011年11月,村民集资于桥上两侧加设铁栏杆,以保障往来过桥者的安全,无量桥至今仍为乡间南北交通之要道。

白水桥 位于白潼村,横跨玉溪(龙马溪)上游。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白水桥在白水岭下,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令杨国章修。清道光《惠安县续志》、明嘉靖《惠安县志》不见记载。倒是明万历《惠安县续志》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卷一《桥梁续纂》云:“白水桥,在白水铺,大溪洪水冲崩,人若徒涉。万历辛亥,邑令杨国章捐俸新造,以便使客、人民通行。”万历《惠安县续志》由县令杨国章倡修,邑人黄士绅纂,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言简意赅地揭示这一历史事实。

查阅地方志书,关于白水桥,有着重要的意外收获。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二《建置·桥梁》虽然没有见载白水桥,却在卷九《艺文志上·文》辑录了明庄毓庆的《修白水桥记》,为我们了解"邑令杨国章捐俸新造"白水桥的来龙去脉提供了珍贵史料。庄毓庆,惠安龙田人(居县城),广东布政使庄应祯之孙,万历二十六年(1601年)戊戌科进士,出守湖广长沙府知府,调顺德、松江,转任广西右布政使,政绩突出,才能优异,“举卓异第一”。其所撰之《修白水桥记》云:

东南之国,濒海闽属。自三山抵惠,车骑络绎之冲,逶迤颇多,川流横阻,编苇木而渡不可以常,故石梁为最利。而地湫下易涨,卒然遇大潦不得归,溃奔旁齿,万雷殷耳,逆行于梁上,故梁屡成圮。今年秋,白水之桥坏,人病涉往来者淹日碛坐,急不能前。叶侯曰:“百里繁剧,所钟事甚伙。稍有不便,毋论民相聚,以尤非令职之所宣。夫修舆梁,筑徒杠,便民之大者,吾安可以其事之伙而置之。”子舆所谓“公孙氏仆仆济人不足”之谓何。乃趣命工,不日而桥遂新,盖视向者加坚且饰矣。余自楚赴粤,便道过履新桥。诸父老群诣余,且将迟公来丐一言,以志侯德于不朽。余不佞甘棠之庇,则又奚辞,方不佞宪。楚时已闻侯所为治状,操纲提领,庶务毕张,政成两载而民不扰。及见侯恂恂抑抑,信乎其恺悌父母也。盖江右道学之区,侯之尊公,振铎吾邑,为有道君子,其教诚有所自,故兴文翦奸,一以施济为心,事无鸿纤,皆实意行之。即一官之职,一邑之政,不足以尽侯,矧区区以一梁石耶!虽然昔有名堰、名坡、名堤,而曰召伯、曰白公、曰父、曰母者,几与天壤共敝,不过以其利泽之施,当时赖之,而后世至今颂以不朽。侯之爱人,岂出诸人下哉!投醪于河,三军皆浃,宜夫民歌舞之无已也。夫骞崩之不戢,虽揭厉而何通。余又闻崔亮守雍州日,渭流艰涉,获木数百根,取以为桥,百姓便之,相传曰崔公桥。然则今日之梁,车马之所道也,利莫大焉。其以邑侯名?诸父老皆百拜稽首,曰:“诺,惟公命。”

白水桥当官道交通之要冲,原架木为梁,常遭水患,万历三十五年(1610年)秋,桥被大水冲毁,断阻交通。县令杨国章以修造桥梁为便民之大事,逐召集工匠,自捐俸银,重新建造成石桥。“不日而桥遂新,盖视向者加坚且饰”。杨国章,江西宜春人,由举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至三十九年(1611年)任惠安县令,“温仁醇谨,未尝谇言恚色,轻施尺笹,村落惮于里役,婉谕之不忍轻署其後,所讼务使民各输其情,故宁徐毋棘”。庄毓庆“楚时已闻侯所为治状”,“政成两载而民不扰”。他自湖南赴广东取道涂岭过新桥时,应众乡亲之请,为杨国章立言,撰写“修白水桥记”,“此志侯德于不朽”。

白水桥原7墩8孔长9丈,用石条纵横叠砌成船型墩,以4条大石板并排铺架为丈余宽的桥面。经历400余年,白水桥有着很大的改变,水流冲刷,泥沙淤积,溪床成陆,水道变窄,至1950年代,桥成4墩5孔。1970年代上游建设水库蓄水抗洪,下游整治溪道,修筑堤岸。尤其是2014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政府拨款进行村庄道路改造修建,白水桥也得到了修缮,巩固桥墩,拓宽铺设水泥桥面,加筑两侧石护栏,溪岸石砌挡土墙。现桥过水仅剩1墩两孔,桥之北侧还可看见两个完整的早期石墩掩埋在水泥路面下。

驿道的桥梁和道路建设,历来为地方官绅所重视,不仅有不少地方长官以“修與梁,筑徒杠,便民之大者”而捐俸倡修,而且也出现了许多“悉无吝财”,“为善益力”的社会士绅。即如前引县志所述之记载外,在涂岭老街上保存完好的一方《陈公修路颂德碑记》,记述了候卿陈氏家族乐善好施修路,全县绅士为其歌功颂德的事,石碑云:

陈公,讳文煇,字庭若,吾邑候卿人也。孝而善,承其先公确菴公好行善,公竭力赞成之。凡黉宫梵宇、桥梁道路,应建应葺,遇凶而赈,遇丧匍救,悉无吝财。当事稔其寔行,以确菴公乐善好施,题达赐额建坊。公即用通判,确菴公没后,公继志述事,为善力益。兹自本治北闽道路数十里修砌如底,行旅便之,相与歌其德云:维公大德,溥被螺阳。既亲以善,干济有方。念此利涉,莫如桥梁。惠当孔道,车马腾骧。北通省会,南抵泉漳。年久倾圯,行道徬徨。公不惜力,人游康庄。佛护彼岸,诗美周行。往来捐祝,盛德难忘。厥考无忝,子孙其昌。贤嗣继美,效力封疆。更颂公德,名达九重。大清乾隆九年岁次甲子阳月谷旦阖邑绅士仝立。

碑刻记载陈元椿、陈文煇慷慨解囊对治北道路数十里修砌如底、行旅便之,褒扬陈氏父子热心公益、力行善举的情况。据前引县志所载,继此之后的康熙四十五年(1780年),县令彭良稷亦曾倡捐重修惠安境内的16座桥梁和70里道路,遂“为坦途”。

正由于“惠当孔道,车马腾骧,北通省会,南抵泉漳”,涂岭驿道成为福建南北商品往来、货物流通最为重要的一条商路,因此历代官绅修筑维护不遗余力。虽然涂岭古驿道历尽沧桑,如今在乡间依然发挥着作用,人们默默地守护着它,成为了当地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政府部门以及地方热心人士,为保护涂岭古驿道及其遗迹遗物,做了大量工作。1979年8月,惠安县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6处,其中涂岭古驿道上的大德桥(应为跃津桥)、无量桥名列其中。1980年6月,惠安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保护名胜古迹,坚决制止破坏文物现象的通知》文件,涂岭地方上的其他文物古迹逐步被列入到保护名单内。1980年起,涂岭镇政府与各村民多次对古道上的桥梁、路面进行修整,以期恢复其古道原貌。1986年,文化馆设文物组,配备文物保护专职人员,特别加强对地方的文物普查和保护。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做好涂岭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确保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涂岭镇政府更是注重对古驿道上留存的文物和古驿道文化进行管理和宣传。2000年,驿坂的大德桥、溪头的浮浪桥列为了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泉港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泉港区政府公布《泉港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涂岭古街、驿坂古道、笔架山古道、驿坂大德桥、溪头浮浪桥等被列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涂岭镇政府还规划开辟了一条集旅游和文物保护为一体的古文化旅游路线,注重利用涂岭古驿道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驿坂古道、笔架山古道、涂岭古街等具有涂岭地方古道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把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充分结合起来,在地方上既起到宣传古道文化的影响功效,又起到对文物的管理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惠安县大德驿道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研究——以惠安县城市安全为例
气候变化对惠安县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
大德歌·冬景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积微善,成大德
惠安县开展祭扫崇武港墘“八六”反“围剿”革命烈士纪念碑活动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