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的现状、问题与路径研究
2020-02-28杨云皓
何 奎 杨云皓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 830012)
教学是大学的核心职能,不断提高和改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的共同目标。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中也明确提到,高校需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这个文件对于完善高校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教育部等部门近几年密集出台这些文件和意见,充分说明国家要加强大学教学,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中,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作为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评学与学生评教的重要性就充分凸显出来。如何利用好学生评教数据,如何考察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度认识学生评教结果使用的重要性
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提供的评教数据是体现学校教学过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对教学评价结果的使用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评教可以有效改革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模式
评教的主要目的是考察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将评教转化为基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课程评价。通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其结果可以作为学校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评教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转变学风
师学之间有效的互动及生生互动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通过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实现学生评教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学相长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学生评教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
学校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会让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也会让教师更加主动地关注教学质量。学校通过对学生评教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会大大促进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和预警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管理服务,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学生评教可以构建学校优秀的质量文化
学校通过分析教学评价结果,教师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一流”课程,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在培育学校优秀质量文化方面,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做到学校静下来,教师坐下来,学生学起来。学校要努力构建宁静致远、求知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要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目标上来,在评价考核、资源供给等各方面向教育倾斜,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知识体系教育和引导[1]。
二、目前大学学生评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中一个必要的环节,但在实际运用时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都在理念认知上存有误区。比如,所谓学生评教应该是评价教师讲授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评教就是评价教师,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太认可评价的结果。而教学管理者往往都希望通过评教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判。如果对不同学科、不同职称的教师采用同一套评价标准,实际上也不科学。在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应用上,教学管理者也存有一定的误区等等。其次是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设计也有待完善。部分高校的评教指标体系上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心和基本功,少有对授课质量及学习效果方面的指标评价等。第三是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评教为主,虽然部分高校也有督导听课,但很难做到全覆盖等。为此笔者对部分高校的学生评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旨在不断提高和扩大学生评教的改进空间。
(一)部分学校只关注评教结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方面改进力度不大
很多高校采取每学年的两次教学评教,有的是网上评教,有的是纸上评教,有的高校还有期中评教等。虽然数量和种类不一,但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部分高校对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领悟不够,未积极利用评教结果去改进教学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如麦可思咨询机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我国2017届、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结果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2%),其次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5%)[2]。
(二)教师和学生对评教都有抵触情绪
教师和学生是评教评学的主体。对教师来说,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抵制情绪,原因很多,譬如评教指标简单,评教草率,只是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等,淡化对教学效果等的评价;对学生来说,他们会常问“我评教的意义何在”“我评教的目的是什么”等,指标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模糊等。对于师生参与教评不积极的现象,部分高校教务处或教学评估部门采取学生如不评教不能选课,不能查看学业成绩等粗暴作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感情。
(三)对评教结果未建立质量跟踪机制,进行诊改
部分高校对评教结果虽然能够及时反映给学院(系)和教师本人,但缺乏质量跟踪机制,造成排名靠前的依然在前面,排名靠后的依然靠后。部分高校90%的教师评价结果都是优秀,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没有差距,没有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大挫伤了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四)对评教结果大数据未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大数据时代,一定要“人”“机”各司其职,利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人则去完成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工作[3]。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只是将排名、分值和学生评语反馈给学院(系)和教师本人,并没有进行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提出切实可行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如课程性质不同的课程为什么学生评教会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各类课程的满意度如何?学生评教排名靠前的教师教学有哪些显著特色,如何推广和起到示范作用?排名靠后的教师授课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教学管理部门如何利用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班级规模、不同任课数量教师、不同年龄层教师、不同职称教师等个性元素的评教结果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这些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如何进行分层分类优化改革,如何科学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等。
(五)部分教师对教学评教结果不认真对待,态度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的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学评价分值,因为关系到教师职称评审、评优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而对于学生有价值的评语关注和理解不够深入。如学生的评语:“这门课太难或太简单”“教师打分不公平”“教师布置的作业既混乱又毫无意义”“教学安排混乱”“这门课很无聊”“教师偏心”等,这些评语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研究或与学生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教务处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也没有过多的重视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有些教师甚至沉浸在学生的消极评价中,影响工作情绪。
三、影响学生评教结果因素分析
从2018年开始,学分制改革成为很多高校积极推进和深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学分制改革带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收费方式的改变和更加弹性的学习年限。学分制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要求,实现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这其中就包括教学管理方面。比如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年级时,如何才能科学、快速地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等。为此笔者在考虑影响学生评教的诸多因素时,分别从学生角度、班级规模、课程类型、课程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旨在提高学生评教的监控质量,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一)给学生评教自由,信任学生是基础
相信学生进入高校是对专业知识有更高的追求和渴望,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评教活动的正确认识,了解评教的意义,清楚学校对评教结果的使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和校报等平台进行大力宣传,对某些课程学生评教率偏低要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班级规模大小
教学评价结果中的教学质量综合得分反映的是学生对教学的整体认可程度。教学评价的各项指标主要涉及课程、教师和学生投入三个层面。学生对教学评价的评估分数与课程及任课教师的特征有关,如课程人数、教师年龄、职称、课程类型等,也与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有关。课程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随着班级规模增大,课程的综合得分呈下降趋势。如15人及以下规模的小班课程学生评价得分最高,小班课程师生交流相对较多,教师也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随着班级规模人数的扩大,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但多数情况下教师可能会顾此失彼。另外教室空间的扩大,师生之间物理距离的增大,会造成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加大,进而造成学生看手机等自我约束力降低的现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对大班授课的评分也相对较低。
(三)课程类型和性质
学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评价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对任意专业选修课的评估分数最高,对限制性专业选修课评分最低。任意专业选修课学生有相对较大的选课自由度,虽然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这类课程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学生仍然能够选修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所以评价分数较高。必修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通识教育必修课,受重视程度较高,很多又是考试课,课时量大,而且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投入也多,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学生评价分值也会较高。限制性专业选修课是学生所在专业的非主干课程或凭兴趣选择的,教师和学生的投入都相对较少,学习效果一般,学生评价分值会较低。限制性专业选修课程多与专业课程有关,是对专业能力的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但学生评教对这类课程的评分较低。因此学校教学研究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上多下功夫,不断提升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满意度
课程满意度是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总体指标,体现了学生对课程整体的认可度。有研究表明,课程满意度与教学目标清晰度、教学内容有效性、考核方式合理性、课程难度四个指标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中,课程满意度与课程教学目标清晰度、课程考核方式的相关性较强。通过对部分高校学生对课程各方面的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清晰度的评分较高,对考核方式评价的评分相对较低。因课程考核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并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五)学生学习投入时间
通过分析学生课后投入时间和其他课程教师的评估指标关系发现,学生课后投入时间与学生对课程、教师和教学质量综合评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投入时间越多的课程,评估分数越高。具体来说,对课程投入时间较多的学生,其对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综合评价得分均高于课程投入时间较少的学生。由此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适当增加课程内容的难度,能有效增加学生课后投入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学校可以在这方面进行适当改进。
四、提高学生评教的对策和建议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解决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好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4]。为此在科学提高学生评教的对策与建议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多维评价体系
2016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在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部分就指出,学校应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这种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对这些不同维度的评教结果进行加权,得出这门课程的综合评教成绩。这种多维评价对教师会更加公平,对学校来说,其参考意义会比单纯的学生评价的结果更大。
学校应将督导评价与学生评教进行有效关联,以提高督导评教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学生满意度较低的课程,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新晋教师的课程等,学校都可以将这些课程向督导做重点推荐,找出这些课程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督导除了听课,还要参与开学教学秩序检查、毕业论文抽查、巡考、教学竞赛指导等教学质量保障的许多环节。此外,作为学生评教的重要补充,学校要加强教学信息员这个角色的作用,由学生自愿申请担任教学信息员,并以匿名的方式向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落实改进后从一定程度上也能发挥课堂教学质量与评价的作用。
(二)加强课堂随堂评价,落实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战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5]。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学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讲,学生听和记笔记;二是教师放PPT,学生看(记);三是教师问,学生答(偶尔)[6]。基于这种现状,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首次提出“金课”概念,要求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选择性。为了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于2018年8月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随堂评价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这种大学课堂教学现状。随堂评价是由教师主导完成,可以针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发起,直接面对学生,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从学生角度来看,随堂评价可以帮助其了解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说,随堂评价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授课过程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推动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学校教学管理而言,随堂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落到实处,引导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制定教育教学政策、措施及教学奖惩等提供客观依据[7]。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体现了以专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主要有六项职能: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承担促进区域内高校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相关任务。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对教务处筛选出的学生评价较好与较差的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了解讲课好的教师好在哪里,讲课差的教师差在何处,从而指出不足、分享经验、促进交流,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要强调教学全过程及各环节评价,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诊断性意见
教学评价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其重点是对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监测。首先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应定期修订,同时教学计划的修订应符合教育规律,征询教师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其次教学过程应监测教学计划各环节的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监督评价点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堂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研改革、教学单位、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教学支持服务、考试管理、学生管理等。最后教学结果的监测包括考试分析、培养质量调查等。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检验教学目标达成度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如课程合格率、教学资源利用率、校内外各类竞赛的获奖率、职业资格获取率、师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教学质量达标分析、毕业实习考核合格率、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毕业生毕业率和就业率评价等。
学生评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种常用手段,如何发挥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是高校需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在学生评价上,学校应积极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探索学生增值评价,挖掘其发展潜力。高校如何利用教学评估结果改进教学,是教师较为关注的方面,也是教师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动力。因此学校要积极协调评教各方面关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相统一教学理念的转变。